江蘇南京:擴容民企「蓄水池」 增強城市「青和力」
南京創新推進「百城千校萬企」促就業行動
江蘇南京:擴容民企「蓄水池」 增強城市「青和力」
□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江芬芬
通訊員 程太兵
5月15日下午,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體育館內人潮湧動。手持簡曆的學子們穿梭於各企業展位之間,或駐足諮詢,或深入交流,尋找自己心儀的崗位。

如此供需兩旺的招聘盛況,來自省工商聯、省教育廳、省人社廳聯合舉辦的2025年「百城千校萬企」促就業行動現場推進會。當日,近300家民營企業攜5000餘個崗位進場攬才,重點覆蓋新一代信息通信、軟件與信息服務、新興數字產業等領域。
2025年,南京地區高校畢業生預計接近30萬,當前正值求職就業關鍵衝刺期。此次「百城千校萬企」促就業行動,不僅為高校畢業生和廣大民營企業搭建起「雙向奔赴」的高效通道,更通過政策禮包精準推送、就業服務全程護航、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等組合措施,讓青春才智與產業需求同頻共振。
從「競賽場」到「創業場」
重返母校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望著學弟學妹們青春洋溢的面龐,南京開天眼無人機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陳衝恍然間覺得時光倒流至8年前,看見了那個同樣懷揣夢想的自己。人生的轉折始於2017年夏天的一場競賽,當時還是大三學生的陳衝,帶領團隊參加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那個暑假,在無數個挑燈夜戰的晚上,團隊成員圍坐在學校行政樓的辦公室內,讓參賽方案逐漸成型完善。
受益於南信大「以賽促學、以賽促教」的培養機制,備賽期間,學校和學院開展了全面的競賽指導,為團隊項目順利開展錨定了方向。
功夫不負有心人,陳衝所在的團隊最終斬獲「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銀獎、江蘇省金獎以及南京市青年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等獎項。這次經歷點燃了陳衝的熱情,2017年他創辦南京開天眼無人機科技有限公司,開啟創業征程。
創業維艱,但政策的陽光持續照耀,公司先後獲得南京市大學生優秀創業項目二等獎和江蘇省大學生優秀創業項目等榮譽,並因此獲得紫金科創的投資。如今,這家誕生於校園的科技企業已躋身江蘇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在無人機領域闖出一片新天地,陳衝本人更成為南京青年創業標杆人物。

陳衝的成長軌跡,映射著南京校企地同向發力、協同育人的創新生態。作為科教名城,南京把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作為提升城市競爭力和做好民生保障的重中之重,通過提檔擴容「寧聚計劃」等多項舉措,不斷提升人才服務的準度、精度、速度,構建了完善的就業創業政策體系,為廣大高校畢業生打造了願來願留、樂活樂享的城市環境。
從「蓄水池」到「孵化器」
民營企業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生力軍,也是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主力軍。近年來,為擴容民營企業就業「蓄水池」,南京市工商聯創新開展「百城千校萬企」促就業行動,構建起「工商聯搭台、高校育才、企業納才」協同機制,在助力在寧高校畢業生充分就業和南京市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大棋盤」上「落子有聲」。
依託南京市工商聯百餘家所屬商會的組織優勢,一個「以商會為橋樑、龍頭企業為引領」的就業促進體系正在形成。在推進會現場,省數字經濟聯合會會長、南京聯創科技集團董事長孫力斌介紹,聯合會有400多家會員企業,包括南鋼集團、五星控股、鳳凰城等一批行業領軍企業,通過製定年度招聘計劃,正持續釋放就業帶動效應。其中,五星控股旗下「孩子王」去年校招規模達260人,江蘇新美星包裝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每年穩定招聘20—30名本科生和碩士生等。
記者注意到,當前民營企業已從單純的用人主體轉變為人才培養的「第二課堂」,通過引才、育才、塑才,積極破解高校培養與企業需求的「適配差」。
通過「企業家進課堂+教師下企業」雙向流動機制,省數字經濟聯合會已累計孵化800餘名兼具產業實踐與教學能力的數字化教練。同時,聯合會數字化人才實訓基地推出《大學生復合型人才實訓教程》,建成兩個虛擬「實驗室」,創設兩大特色專業和三個大學生創業孵化方向,累計促成1500名大學生高質量就業。
在文化創意領域,南京市文化企業商會設立200萬元「創新互助基金」,資助80餘個大學生文創項目;聯合高校藝術院系打造「青年夢想計劃·三創空間」,構建起集創意孵化、項目實踐、產業對接等於一體的產教融合平台。
這種深度融合正從單點合作向系統化推進轉變。繼南京市工商聯與南京曉莊學院、南京理工大學、南京工業大學、南京林業大學、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等高校建立戰略合作之後,活動當日,5家知名企業及行業商會又與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簽署就業見習基地協議,為赴基層就業的2025屆畢業生代表頒發「就業大禮包」。


從「新勢力」到「變革力」
「高校畢業生作為新時代知識與創意的鮮活載體,他們身上蓬勃的朝氣、前沿的理念,能夠為傳統產業嫁接新技術、開拓新市場、探索新模式提供無限可能。」在推進會現場,南京金箔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江楠表示,集團將高校畢業生視為轉型升級核心動力,不僅將其放在人才戰略首要位置,並且構建了「曆練提升的大平台、幹事創業的大舞台、穩定保障的大後台」立體化人才培育體系。
記者從推進會上獲悉,南京將持續構建促就業良好生態體系,實現從人才培養到就業落地全鏈條貫通。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將增設人工智能、生命科學、生物製造等前沿交叉學科,推行「訂單班」「現代產業學院」等協同育人模式,實現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無縫對接。
民營企業作為吸納就業的主力軍,將深度參與定向培養、實習基地建設、產學研融合等方面的校企合作,推動更多創新成果轉化應用,實現企業發展與人才培養雙贏。
南京市工商聯作為協同聯動的主樞紐,將推動民營企業參與專業課程和實踐環節的設置與教學,鼓勵民營企業與高校共建實訓基地、創新創業基地和研究基地,助力形成產業技術研發協同生態。

今年是「百城千校萬企」促就業行動實施的第四年,南京將培育一批政校企協同示範項目,凝煉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南京經驗」,全力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促就業品牌,讓更多崗位「活」起來,把更多畢業生「用」起來,以人才「活水」澆灌城市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