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合」城市、打造連廊、解決學位,超大城市深圳如何高效治理?
通過7年不懈努力,我國完成了空間規劃體系的系統性整體性重構,「多規合一」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已基本形成。在5月16日舉行的自然資源部新聞發佈會上,自然資源部總規劃師張兵表示,全國省市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基本批複完成,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國土空間規劃,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隨著國土空間治理「數智化」轉型、動態完善規劃等需要,《國土空間規劃城市體檢評估規程》也於近期修訂發佈,要求加強城市國土空間績效考核。近日,記者走訪深圳,探究規劃體檢評估制度落地、促進超大城市高效治理的「深圳實踐」。
把「割裂」開的城市「縫合」好
到了週末,深圳市福田區皇崗路與筍崗西路交會處人氣旺盛。不少香港市民帶著家人,花費半小時,來到深業上城休憩娛樂。深業上城東連筆架山公園,南臨福田中心區,西接蓮花山公園,北鄰梅林商務區。在這兒,吃飯逛街後,再來次有氧徒步,是個不錯的選擇。
深業上城項目是集產業研發、公寓、酒店、商業於一體的城市綜合體,佔地面積超12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120萬平方米。不過以前,這裏是一家老牌企業的工業園區。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地區規劃處副處長曹麗曉介紹,十多年前,三條城市主幹道將這家專門生產彩色顯像管的工業園區與城市「割裂」開來。
深圳在全國率先步入存量發展階段,典型的小地盤、高密度、高強度特徵,對空間的可持續利用、精細化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隨著城市發展,原先的工業園區成為核心區位。如何把「割裂」開的城市給「縫合」好,成為當地思考的問題。
曹麗曉告訴記者,這個項目根據規劃體檢評估結果,專門編製了專項規劃,目標是打造成一個上市企業的「總部經濟集聚區」。「在這個定位下,就把廠房拆除,進行產業升級改造,並配套了比較高端的酒店、人才公寓、商業綜合體,變成混合利用、高效集約的城市綜合體。」
據深業置地副總經理王森介紹,把項目存量進行盤活的方向就是要讓它與城市融合。在立體開發的城市設計下,深業上城憑藉商業空間與自然景觀深度融合的優勢,愈發成為大灣區,乃至國際遊客青睞的網紅打卡地。深業上城項目有4個首層地面,開創性地把城市周邊很好地結合起來,包括地下的地鐵、首層的公交、跟周邊公園的生態連廊,還有立體交通形成的第四層地面。

深業上城的廊道長達1200米,這處景觀連廊,把蓮花山和筆架山公園串聯起來。連廊下方是穿行而過的車輛,連廊遠處是滿眼蔥鬱的樹木。在CBD和公園的「一動一靜」之中,坐在連廊長椅上的市民遊客吹著涼風,聞著背後的花香,放鬆解乏。王森說,以前,從蓮花山到筆架山,繞來繞去要3公里。現在,步行十幾分鐘就能到。
據介紹,經過6年精耕細作,這一復合業態的綜合體項目在去年共吸引客流突破4000萬人次,銷售額達60億元,強勁的生機和活力見證了深圳這一超大型城市的「茁壯成長」。
發現生態斷點,打造生態連廊保護生物多樣性
梅林山與銀湖山公園是深圳中心最大的山林綠地組團,服務人口多達300萬,生態性和城市服務功能價值巨大。但由於城市道路建設,原本相連的梅林山-銀湖山生態區域被割裂。
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總體規劃處副處長曹豔芳向新京報記者表示,深圳市在開展國土空間規劃體檢評估工作時,基於深圳市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和衛星遙感影像,發現梅林山和銀湖山出現生態斷點,影響野生動物覓食、遷移的行徑和活動。
為了改善這種局面,當地決定在梅林山與銀湖山之間架起一個生態連廊——鯤鵬徑一號橋。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規劃師於洋洋介紹,這可不是一座普通的橋,最大寬度48.4米的橋面上,供人通行的寬度只有十分之一。剩餘部分的橋面上,則模擬野生動植物的生境,營造出常綠闊葉林、灌草叢、池塘濕地等自然生境,給野生動物穿行預留充足空間。

鯤鵬徑一號橋是打通鯤鵬徑上生態斷點的首座標誌性工程。數據顯示,項目竣工投用的一年多來,通過橋面上架設的紅外相機,監測團隊已在半年內拍到11次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豹貓通過。
提早預判監測,新增教育用地解決「學位焦慮」
不僅是生態修復,通過開展國土空間規劃體檢評估,還能解決社區居民的入學難題。
2021年度城市規劃體檢評估發現,深圳市光明區鳳凰街道甲子塘社區的中小學學位即將面臨緊張局面。隨後,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通過規劃調整和土地供應,新增了兩片教育用地。
深圳中學光明科學城學校黨支部書記、校長黎治國告訴記者,「2022年,光明區政府籌建我們學校,通過集約節約用地、模塊化施工等創新模式,於2023年快速建成84個班九年一貫製公辦學校並投入使用,系統性化解了社區居民入學難題。」
深圳市民李女士從廣西回來後,去年在鳳凰街道甲子塘社區附近買了新房。李女士說,對於孩子上學的事,自己沒有「學位焦慮」,回來不久,兩個孩子就順利就讀深圳中學光明科學城學校,一個六年級,一個二年級。
於洋洋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利用我們的模型算法,差不多提早兩三年的時間,就判斷出未來區域隨著大量商品房入市,學位肯定會緊缺。我們就在這個地方提早謀劃,結合詳規的實施落地,籌建了光明科學城南北校區這兩所學校。周邊學位緊張的情況沒有出現,證明了我們規劃體檢評估提早預判、提早監測所產生的效果。」

記者注意到,新版《國土空間規劃城市體檢評估規程》正式印發施行後,加強了對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引導。比如,強化對空間矛盾衝突的及時識別,指導各城市定期監測各類自然資源空間佈局、「三區三線」實施、規劃傳導銜接等方面的矛盾衝突情形,有針對性地完善規劃及管理政策。
同時,新版《國土空間規劃城市體檢評估規程》更加關注人民群眾的實際感受。將「15分鐘社區生活圈」評估提級為各城市的必選動作,分項對中小學、養老設施、文體設施、衛生服務設施、菜市場(生鮮超市)和足球場地等步行5分鐘或15分鐘覆蓋情況,以及通勤時間、人均公園綠地、自然文化遺產數量等開展定期體檢評估,引導城市及時補齊短板,促進各類設施供給充分、佈局優化,努力為人民群眾創造宜業、宜居、宜樂、宜遊的良好環境。
新京報記者 張建林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