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餘種科技助殘產品集中亮相,北京市科技助殘成果展示區啟用

5月18日,北京市科技助殘成果展示區正式啟用。展示區位於北京市殘疾人服務示範中心,集中展示電子導盲犬、外骨骼機器人、手語交互設備等60餘種前沿科技助殘產品。

智慧導盲犬展示。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智慧導盲犬展示。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展出電子導盲犬、腦機接口等產品

當天,由北京市殘聯主辦、北京市殘疾人服務示範中心承辦的北京市第三十五次全國助殘日主題活動「科技助翼·自強築夢」——北京市科技助殘成果展示區啟幕活動在示範中心舉行。

記者看到,北京市科技助殘成果展示區有暢行、暢視、暢聽、暢心、暢想五個分區,展出來自清華大學、奧托博克(中國)工業有限公司、北京芯智達神經技術有限公司等40餘家企業和院校的60餘種前沿科技助殘產品,包括方便視障人士出行的電子導盲犬、盲用大幅面觸覺顯示器,幫助聽障人士獲取信息的同聲傳譯字幕眼鏡、手語交互設備,幫助肢體障礙人士出行的外骨骼機器人、眼動腦控儀,幫助心智障礙者康復的AI社交機器人系統,以及極具前沿性的腦機接口技術和治療眼病的基因藥物等,滿足了全障別殘疾人對高新科技助殘產品的需求。

北京市殘聯相關負責人表示,建設科技助殘成果展示區,旨在發揮北京科技創新優勢,打造集產品發佈、展示、應用、反饋、推廣於一體的綜合性服務平台,促進最新科技創新成果與殘疾人需求「零距離」對接,助力相關產業和殘疾人事業發展雙向賦能。

智能仿生手展示。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智能仿生手展示。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人工智能技術將為殘疾人裝上‘千里眼’‘順風耳’‘飛毛腿’,讓殘疾人擁有幸福美滿的生活。」中國盲協副主席、北京市盲協主席、全國自強模範何川在分享科技助殘成果應用感受時表示。

今年76歲的夏伯渝在2018年憑藉一雙假肢,登頂珠穆朗瑪峰,成為無腿登頂珠峰中國第一人,被中國殘聯授予「全國自強模範」稱號。50餘年的殘障生活中,他見證了助殘科技的發展。「最初我使用的假肢比較簡陋,走路都很睏難,後來假肢一直髮展,使用玻璃鋼、碳纖維、矽膠等材質,是科技的不斷髮展讓我圓了登頂珠峰的夢,科技的發展對殘疾人而言是福音。」夏伯渝希望,更多高科技產品能在各個方面幫助殘疾人走出家門、走進戶外,更好地融入社會。

活動現場,四家科技企業分別為視力障礙、聽力障礙、肢體障礙、心智障礙等不同類別的殘疾人體驗官及家屬頒發了「科技助殘產品體驗官」證書。未來,這些體驗官將親身參與科技助殘產品的測試等工作,為後續產品優化升級提供寶貴意見。

VR認知功能康復系統。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VR認知功能康復系統。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AR字幕眼鏡等已納入北京補貼目錄

當天,在科技助殘成果展示區,肢體殘疾體驗官李女士體驗了腦機AI輪椅,該產品運用多模態腦機AI技術,能精準識別大腦控制意圖,實現輪椅多向運動控制。「我坐上這輛輪椅之後,只需通過眼部運動,目光聚焦,無需肢體動作,就能實現輪椅的前進、後退、轉向等操作。它反應靈敏,方便上肢有障礙的肢體障礙者和漸凍症患者等人群。」李女士說。

展示區一款名為「小蒜」的電子導盲犬頗為引人注目,它以四個輪子驅動,身上連接著牽引架。視障人士王先生牽著小蒜進行體驗,小蒜通過語音提示和震動反饋告知他前方道路情況,幫他避開障礙、找準方向。據廣州小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臧麗娜介紹,這款電子導盲犬待機時間6小時,轉彎半徑小,十分靈活,正式產品約為8公斤,計劃今年8月後進入市場,基礎版價格約為3萬元。

視障人士黃女士在現場體驗了一套盲杖和助盲眼鏡配合使用的智能導盲設備。「我覺得這款產品對視障人群非常有幫助,尤其是在出行方面。我瞭解到,它配備了場景識別模式、求助模式以及北鬥衛星導航,場景識別能讓我們知道眼前的景象,求助模式可以求助在線誌願者,提高了我們出行的便利性和安全性。」黃女士說。

聽障人士徐先生、朱女士、陳女士體驗了同聲傳譯字幕眼鏡、譯語手語翻譯官、無障礙交流AI透明屏等多款助聽類產品。陳女士對「譯語手語翻譯官」設備印象深刻,她表示,以往聽障人士外出辦事時,只能通過手語或手機打字與他人溝通,這款設備能將常見手語動作轉化為文字,可提升交流效率。

近年來,在中國殘聯和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北京市殘聯加快促進高科技輔助器具產品應用推廣,出台覆蓋全障別、全生命週期殘疾人輔具補貼政策,搭建「互聯網+」輔具綜合服務平台,將AR字幕眼鏡、智能假肢等一批高科技產品納入補貼目錄,幫助47萬殘疾人足不出戶申請輔具122萬件。

新京報記者 葉紅梅

編輯 白爽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