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控器揭開流量計作弊黑鏈,內蒙古警方偵破一起特大合約詐騙案
新京報訊(記者張靜姝)新京報記者從內蒙古警方獲悉,近日鄂爾多斯杭錦旗警方偵破一起利用流量計調節流量、篡改數據非法牟利的合約詐騙案,抓獲犯罪嫌疑人27名,涉案金額達10.3億元。
舉報信牽出諸多貓膩
去年3月,杭錦旗公安局接到舉報,某石油工程有限公司相關人員通過更改流量計數據等方式竊取國家能源。舉報信中提及的「流量計數據異常」引起了民警的關注——這種精密儀器本是國家能源計量的「鋼鐵判官」,何以成為犯罪的工具?舉報內容是真是假?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秘密?
通過分析研判,辦案民警發現這起案件涉及金額巨大且手段隱蔽。杭錦旗公安立即抽調精幹警力成立專案組,民警調查後發現,舉報信中提及的石油工程有限公司與多家天然氣貿易運輸公司簽訂有天然氣回收協議。在進一步的調查中,民警發現這些協議「隱藏了諸多貓膩」。專案組民警任民說,「我們很快掌握了上遊運輸過程中剋扣天然氣方量的證據,但如何通過調節流量計篡改數據還是沒有線索。」
調節流量計、隨時變化的數據曲線、頻繁更換的車牌……面對撲朔迷離的案件,專案民警沒有可借鑒的經驗,偵查工作一度陷入僵局。
5個10TB硬盤隱藏關鍵線索
就在民警對所有物證資料進行反復研判時,5個10TB的硬盤進入民警視野。這些硬盤存儲著數十家公司的運輸日誌,包括運輸車輛的記載和涉案石油工程有限公司結算天然氣方量等重要信息。「這些海量信息中一定有被隱藏的線索。」杭錦旗公安局黨委委員、專案組副組長楊二林和同事們展開了大量的數據研判,仔細比對每一組數據。在無數次篩選和分析後,民警發現涉案石油工程有限公司存在虛構數據等問題。
隨後,專案組民警先後赴陝西、寧夏等地調查取證,通過對比購氣量數據和結算量數據,民警發現二者之間存在巨大差距。隨著對涉案公司流水進一步調查分析,專案組民警找到了更多關鍵線索和證據。這些證據如同一塊塊拚圖,逐漸拚湊出了犯罪團夥的作案輪廓。
遙控器揭開流量計迷局
一次關鍵的搜查行動,讓案件真相更加明朗。
民警在依法對犯罪嫌疑人車輛進行搜查時,發現一個看似普通的遙控器,而它正是犯罪分子操控調節流量計的工具。犯罪嫌疑人通過對遙控器進行操作,可在特定範圍內對流量計數據進行調節、篡改,通過虛報供氣量數據,騙取國家能源。

犯罪嫌疑人王某軍交代,「通過調節流量計卸車,一車天然氣的方量能增大兩倍甚至三倍。」然而,再狡猾的犯罪手段也會留下痕跡。楊二林說,經過專案組調查,涉案公司通過篡改天然氣流量計數據虛增供氣量,非法牟利6900餘萬元。
誓將犯罪嫌疑人繩之以法
隨著犯罪行徑逐漸敗露,犯罪嫌疑人開始有所「動作」——相關涉案人員全部失聯……
在眾多犯罪嫌疑人中,王某樸極具反偵查意識。潛逃後,他就切斷了自己的通信方式。今年1月的一個夜晚,在一棟居民樓的頂樓,民警祖偉和戰友裹著厚厚的棉衣蹲守在黑暗中,呼出的白氣在眉毛上凝結成霜,幾十米外居民樓的一角,正是犯罪嫌疑人王某樸的藏匿之處。
專案組民警經過幾個月的偵查、十幾日的蹲守,終於進入收網倒計時。狡猾的王某樸似乎察覺到異樣,聯繫同夥袁某尋求幫助,從所住的頂樓30層來到地下車庫三層,意圖躲避攝像頭再次逃亡。但再狡猾的狐狸也鬥不過好獵手。最終,民警通過地庫監控找到蛛絲馬跡,成功抓獲潛逃半年之久的王某樸。
今年4月15日,此案中逃竄至國外的最後一名犯罪嫌疑人胡某領迫於壓力主動投案自首。至此,該案所有犯罪嫌疑人全部歸案。
新京報記者 張靜姝
編輯 楊海 校對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