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博物館日 看四川各大博物館開啟「文物、文博、文藝」盛宴

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初夏五月,萬物並秀。來到浣花溪畔的四川博物院中,觀眾正近距離觀看文物修復,觀摩「文物醫生」修復古畫;數百米之外的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人流如織,鬱鬱蔥蔥的綠植上有鬆鼠跑過引得遊客發出驚呼;天府廣場旁的成都博物館中,瑰麗而奇特的「鄂侯四器」跨越山河而來,為觀眾翻開鄂國塵封的歷史……

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如期而至。2025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是「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強調在快速變化社會中,作為文化身份的重要連接者、創新者和守護者,博物館應與時代同頻共振。

從出圈的重磅大展,到「一款難求」的爆款文創;從豐富多樣的社教活動,到科技賦能下的觀展體驗……在「博物館熱」成為常態的今天,博物館正迎來前所未有的創新機遇,它們又該如何應對快速變化的社會?在國際博物館日,封面新聞記者來到四川多家博物館,從川內博物館推出的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動中,看四川的文博人怎樣搭建起古老文明與現代生活的對話橋樑,探索博物館與公眾互動的新方式。

「沒想到還能近距離觀看文物修復。」當腳步邁進四川博物院的文保中心,這裏似乎連時光都變得格外悠長。在書畫修復室中,文物修復師正聚精會神地使用著手中的鑷子,將書畫作品揭去腹背紙,而不傷及畫芯。當天,四川博物院文保中心書畫修復室開放,觀眾近距離觀摩「文物醫生」修復古畫。

△在四川博物院,觀眾近距離觀摩「文物醫生」修復古畫△在四川博物院,觀眾近距離觀摩「文物醫生」修復古畫

作為川博在國際博物館日推出的活動之一,這項活動已經持續數年,在這一日,文博迷得以走進文物修復的一線,感受這些文博工作者們「在四川修文物」的故事。而在更早前的5月16日,四川博物院還舉行了庫區藏品鑒賞活動,精選館藏清代和田玉、翡翠、水晶三類共七件珍貴玉器,更邀請了四川省文物局專家庫專家唐俐親臨現場,為到場的觀眾進行講解。這是一年中極為難得的機會,觀眾能夠如此近距離的,沒有隔著玻璃展櫃看到文物的每一處細節。

△在四川博物院,觀眾近距離觀摩「文物醫生」修復古畫△在四川博物院,觀眾近距離觀摩「文物醫生」修復古畫

在感受文物修復的魅力之外,將目光轉向成都博物館,就能鑒賞青銅文明的璀璨光華。當天,成都博物館「大備盛德——青銅時代的曾國與鄂國」預展啟幕,以「鄂國篇」的神面四器為引,邀請觀眾品味西周禮製的獨特神韻。現場,「鄂侯四器」的展櫃前圍滿了拍照打卡的觀眾,這也是此次展覽中絕對的明星文物。

△在成都博物館新展亮相的「鄂侯四器」△在成都博物館新展亮相的「鄂侯四器」

一件尊、一件方罍(léi)和一對大小有異的卣(yǒu),只見在這四件青銅器組成的「鄂侯四器」上,人們都能看到瑰偉奇譎,似人似獸的神面紋。原來,在鄂國的青銅藝術中,尤以這一組四件「神面紋」重器最具代表性,其複雜精妙,令人驚歎,瑰麗而奇特的風格在商周青銅器中獨樹一幟,它們也被稱為「鄂侯四器」。值得一提的是,第二批文物「曾國篇」青銅器將於5月底來到成都博物館,共同開啟青銅盛宴。

浣花溪畔,人群的喧囂聲打破了以往的平靜,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的門口,排滿了等候入場的人群。同樣的畫面,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成都自然博物館也正在上演。在國際博物館日,多家博物館免費對公眾開放,數萬個預約名額一掃而空。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門口排起長隊△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門口排起長隊

「我是杜甫,我有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豪情壯誌……」在杜甫草堂的文創館中,當身穿古裝的工作人員唸著杜甫的詩句登場,就被觀眾層層包圍了起來。原來,這裏正在上演「詩壇知己微情景劇」,觀眾在講解員的帶領下穿越回千年前,追尋大雅堂中的十二位詩人的軼事,偶遇「李白」「杜甫」的互動,探尋文創館非遺代表性項目,這種沉浸式的體驗方式讓觀眾彷彿置身於歷史之中。此外,「草堂校園詩社·文化傳承的力量」快閃活動、「詩聖杜甫與時代筆墨」——文學素養提升與獅友賦能沙龍等活動也在同步開啟。

再來到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的「金沙非遺集市」主題文化活動現場,這裏可謂人山人海,孩子們忙碌非常,手下的動作不停。原來,他們正親手體驗糖畫、瓷貼畫、書籍線裝、國畫等傳統技藝,深刻感受到非遺與古蜀文化的獨特魅力。同時,川劇變臉、傳統舞獅、銅壺茶藝等精彩表演也在館中輪番上演。還有「我在金沙當金匠」社教活動,觀眾正動手用金箔製作一件「金器」帶回家。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進行川劇變臉表演△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進行川劇變臉表演

又看三星堆博物館,由四川省川劇院精心創排的變臉街舞《古蜀天邊行》在陳列館入口處驚豔「快閃」。現場,一張張融合三星堆文化元素的臉譜,首次出現在川劇變臉絕技中,舞者們身著青銅紋飾戲服,在川劇傳統程式與街舞律動地交織演繹下化為衝擊耳目的炸裂呈現,讓來往遊客紛紛停下腳步觀賞。在熱鬧的快閃活動外,館中進行的「博物館與青年力量」分享交流會,則邀請五位不同領域的青年代表,圍繞三星堆文化傳承與創新展開實踐分享,通過多元視角探討青年在文化遺產保護、創新傳播及社區共治中的先鋒作用。

△在三星堆博物館上演的《古蜀天邊行》△在三星堆博物館上演的《古蜀天邊行》

在一年一度的博物館屆盛會中,四川文博行業也不斷傳來好消息。當天,2025年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舉行。作為一年一度博物館界的「奧斯卡」,第二十二屆(2024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活動結果也在現場公佈,四川大學博物館的「四川大學博物館常設展」獲得精品獎。此外,由四川博物院、成都武侯祠博物館、廣元市博物館推出的「雄關古道 經緯中華——大蜀道上的天地人與中國精神」,丹恩小平故居陳列館「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獲得優勝獎。

據介紹,四川大學博物館的展覽由一個基本陳列——「西南天地 雲彙大川」、兩個專題展——自然與藝術專題展、兩個臨時展廳組成。其中,基本陳列共分自然篇、考古篇、民俗篇和民族篇四部分,考古篇以「歷史的斷面」為主題,展示了四川大學歷史上最重要的幾次考古工作帶來的重要成果,包括三星堆遺址最早被發現的一批石器和玉器,四川漢代墓葬文物等。

而《雄關古道 經緯中華——大蜀道上的天地人與中國精神》特展則彙聚了來自故宮博物院、天津博物館、四川博物院、廣元市博物館、陝西考古博物館等66家參展單位的430餘件/套蜀道主題珍貴文物亮相,其中國家一級文物88件/套。無論從文物數量還是規格上看,都堪稱「重磅」。

當日,「文明橋樑計劃——文物出境展覽精品」項目也在2025年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正式啟動,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原創特展「中國西南地區青銅文明展」成功入選國家文物局「文明橋樑計劃——文物出境展覽精品」項目。該項目通過擇優組織實施一批文物出境展覽,發揮示範引領作用,引導各地加大對外文化交流傳播力度,不斷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

圖據各大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