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青幹部周振霞:我為玉樹犛牛走上高原

人物簡曆
北京市昌平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2022年援派青海省玉樹州,任玉樹州農牧和科技局副局長,兼任「玉樹犛牛」產業發展小組組長、北京青海玉樹指揮部項目管理部副部長。援派三年,周振霞幫助玉樹州製定種植業相關補貼政策,開創了種植業工作新局面。同時,推動玉樹畜牧產業完善產業基礎設施,擴大了「玉樹犛牛」的品牌影響力和市場認知度。並積極搭建品牌推介和銷售平台、促進京玉產業交流,為「玉樹犛牛」走出玉樹提供支持力量。
距離北京約2500公里,平均海拔4200米的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被稱作高原上的明珠。自2010年玉樹地震後,北京開啟對口援建工作,十五年里,無數援建幹部與康巴同胞一起守護著明珠光彩。產業是區域發展的內生動力,三江之源,生態保護要與產業相平衡,農牧業就成了這裏產業幫扶的重點。

2022年,北京第五批援青幹部周振霞第一次站上雪域高原。此後三年,她著力推動當地傳統的畜牧產業發展,擴大了「玉樹犛牛」的品牌影響力,也讓來自高原明珠的「土特產」奔向了更廣闊的地方。
第三次「跨界」她走上高原
擔任農牧和科技局副局長、兼任「玉樹犛牛」產業發展小組組長,這是周振霞職業生涯里的第三次「跨界」。在此前,她在北京昌平區的水務局、回天專班以及農業農村局任職。
被選為第五批援青幹部,周振霞知道,這是因為玉樹州以農牧業為主導產業,自己長期在農業農村領域任職,選派自己,為的就是推動當地農牧產業的發展。可問題也來了,北京是平原,玉樹在高原,高原地區的犛牛,周振霞並不熟悉。
但她也沒犯怵。「沒有人生而知之,我們不都是通過學習一點點掌握。」多年來周振霞留著一頭短髮,她說話爽朗、利索,時不時地,還會帶著笑意開一兩句玩笑,說自己已經跨界很多次了。
援派出發前兩個月,她不斷向援青的「前輩」取經,做知識情況儲備。抵達玉樹後,下鄉與農牧民、企業溝通,是她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非常主要的工作。玉樹的實際情況也確實比她前期瞭解到的內容更為直觀。
要尊重當地人想法也要推動發展
青海西南部,玉樹藏族自治州位於青藏高原核心地區,這裏98%的群眾為藏族人民。「當地群眾多是把犛牛當成夥伴而非產業資源,有惜殺的傳統觀念,如果要告訴他們養犛牛是為了交易、買賣、吃肉,他們心裡其實是很難受的。」
雪域高原地區,狂風驟雪對於牲畜生存是極大的考驗,牛羊往往也在這種氣象中遭遇毀滅性打擊。但在牧民的觀念里,犛牛不怕冷無需畜棚,也不用補飼育肥,若不能堅持天然放牧就無法保證犛牛的「原生態」。所以,除非在每年固定屠宰季,玉樹犛牛生產效率低,出欄量也不高,品種也會在生產過程中遭遇退化。而現代化的人工育種方式,牧民也無法在觀念上認同。
「但轉念一想,我們是來推動發展的,不是來與這些傳統觀念‘作鬥爭’的。」周振霞知道,農牧業現代化已是大勢所趨,發展的調子不變,只有快與慢的區別。
玉樹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野犛牛棲息地,每年到了野犛牛的發情季,牧民們都會把自家的犛牛趕到野犛牛的領地。正是通過這種方式,玉樹的犛牛經過自然受孕,也「借來了」野犛牛的基因。「考慮到這一點,我們就在工作中重點推動種牛繁育,避開屠宰殺生,牧民們也更容易接受。」此後,周振霞著力推動良種繁育及建設,儘可能讓種牛取代肉牛,為當地牧民創收。

同時,周振霞還從當地的國有牧場入手先做示範引領;犛牛肉進入北京市場需要生產和衛生的許可和相關證件,也就從銷售端推動了牧場先把現代化的設施「用起來」。
「得尊重,也得順著當地人的想法來。只要能互相理解、帶動,這件事就會比想像中容易許多。」周振霞說。
成為京玉兩地的橋樑
接到援建通知的那年,周振霞已經45歲了。在此之前,她從未踏足過高原,接到援派電話時,「我不行」是周振霞腦海中的第一反應。家人鼓勵她,人生很短,得做點事情,去嘗試挑戰。
此後幾年里,周振霞還是會出現心臟肥大,視力、聽力減退,多走兩步就會頭暈噁心,睡不著覺也是常態。紅景天、營養藥成了她包里除了文件資料外的常備品。
她說,有兩樣事物一直陪伴她的援青工作,一個是高原反應,另一個是並肩作戰夥伴。因為後者的存在,才讓「不行」,成了「行」。
談及自己工作時,周振霞的高頻詞除了犛牛和產業,還有「我們」。她說,這指的是給予她諸多支持的指揮部黨委、北京後方的組織和領導,以及給予彼此鼓勵、一同援青的幹部,也有架起兩地溝通橋樑的同事,還有各個上級部門的領導與專家、共同「戰鬥」的藏族幹部朋友。「沒有大家的支持和幫助,很多事情可能都無法順俐落地。」
三年中,周振霞與夥伴們在擴大玉樹犛牛的品牌知名度,納入農業農村部2024年農業品牌精品培育計劃,還搭建起品牌推介和銷售平台,幫助玉樹犛牛走出高原。同時,還幫助玉樹製定了州級農機具購置等惠農補貼政策,開創了種植業工作新局面。援建時光里,周振霞完成了使命,高原也見證了她的成長。
周振霞的辦公室窗外,能看到連綿的雪山,遠處的黑點,是犛牛在天地相接處寫下的「省略號」。援建的時光開始倒計時了,再多做一些事情,就是她這段時期的目標。會不捨得嗎?她說當然,但北京與玉樹的情誼能跨越千山萬水,而她與無數援青幹部一樣,已是連接京玉兩地的橋樑,縱橫兩千餘公里的牽掛,編織成高原永不停息的風。
援派感言
自北京與玉樹結成對口支援的橋樑以來,首都的深情厚誼跨越千山萬水,為雪域高原注入了振興發展的蓬勃力量。這份跨越地域的幫扶,不僅是國家戰略的生動實踐,更是一份心手相連的溫暖承諾。在玉樹這片承載著生態使命與民族文化的土地上,北京以「輸血」與「造血」並重的智慧,一代又一代援青人推動產業幫扶落地生根,每一項舉措都凝聚著首都的遠見與擔當。產業幫扶不僅是資金的投入,更是理念的傳遞、技術的革新和市場的開拓。
玉樹州作為「中華水塔」長江、黃河、瀾滄江的源頭,三江源國家公園所在地,生態優先,因此在產業現代化發展方面會受到諸多限制。另一方面,優質、特色、綠色、有機農畜產品,雪域高原風光、獨具特色的民俗、宗教、歌舞文化卻具有天然優勢,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面向未來,我們堅信,在黨中央的宏偉藍圖下,北京與玉樹必將以更深的協作、更實的創新,共同譜寫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的新篇章。讓三江之源湧動的活水,繼續見證這份跨越山河的深情,讓民族團結進步之花,在產業振興的沃土上綻放得更加絢爛。
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張彥君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