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個有良心的中國人,就應該站出來」(時空對話)


編者按: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在中國人民14年不屈不撓的浴血奮戰中,抗戰將士以錚錚鐵骨戰強敵、以血肉之軀築長城,前仆後繼赴國難。拿起武器堅決戰鬥時,他們有的是青年,有的還只是孩子。在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為了祖國、為了人民、為了正義,他們奔赴戰場、同仇敵愾。
歲月流轉,每當回憶起崢嶸歲月,抗戰老兵或激昂、或低語,有時微笑、有時落淚,他們的故事是最真實、最動人的民族記憶。本版今起推出「時空對話」系列報導,本報記者走近抗戰老兵,聽聽他們忘不了的事、還牽掛的事,記下他們的故事,讓他們的精神激勵我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而奮鬥。
年近百歲、面容清瘦,卻臉色紅潤、精神矍鑠。聊起80多年前的烽火歲月,仍然聲音洪亮,思路清晰。眼前這位老人叫李金水,穿著整齊,胸前掛滿紀念章。
李金水1927年出生於山西省武鄉縣下北漳村一戶貧苦人家。他所在的下北漳村是「前方魯藝」學校所在地,1944年,17歲的李金水加入了八路軍。
什麼是共產黨員?
「共產黨員為了抗日,是不怕死的」
抗戰期間,村里一直駐有八路軍部隊和魯藝學校宣傳抗日救國的師生。「八路軍給村里的老百姓挑水、打掃衛生,對我們很好,我就受了很深的影響。」李金水至今還記得當時八路軍宣傳的主張,「是個有良心的中國人,就應該站出來!」
當時僅有14萬人的武鄉縣,9萬多人參加了各類抗日團體,1.46萬人參加了八路軍,可謂「村村住過八路軍,戶戶出過子弟兵」。1944年2月,17歲的李金水報名參加了八路軍。部隊番號,老人仍記憶清晰,「我在129師385旅769團2營4連當戰士。」
部隊在故縣(武鄉縣舊城)與日軍展開戰鬥——那是李金水當兵後第一次打仗,有一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猛勁,往前衝時左腿不幸中彈。「當時我都沒有意識到,是連長髮現了,為我進行了簡單包紮,後來把我送進了醫院。」
李金水回憶,連長是走過二萬五千里長征的一名老紅軍戰士,看到李金水勇敢戰鬥的樣子後,連長說了一句令他難忘的話:「像個共產黨員。」年輕的李金水當時還疑惑:「什麼是共產黨員?」後來李金水才知道,「共產黨員為了抗日,是不怕死的。」
沒裝備怎麼打炮樓?
「收集彈藥,挖地道炸碉堡,讓敵人坐‘土飛機’」
在醫院住了4個月,傷病還沒痊癒,李金水就又上了戰場。「為什麼這麼急?」李金水回答:「醫院小,傷病員多,部隊也需要人,我必須歸隊。」歸隊後,李金水在1945年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後來,李金水還參加瞭解放段村(日軍在武鄉的偽政權駐地)的戰鬥。「敵人有日本人,也有偽軍,我們打掉了敵人一個炮樓。」李金水回憶,後來解放地處太原和長治之間的交通重地劉凹堖時,我軍包圍了敵人的碉堡,但200多名頑固的日軍仍不繳槍。
「怎麼辦呢?我們當時就收集彈藥,挖地道炸碉堡,讓敵人坐‘土飛機’。」在抗日戰爭中,李金水先後三次參加對日軍的戰鬥。「那時候抗日很艱苦呀,裝備差距很大。我們很珍惜子彈,戰士們不輕易開槍,就怕子彈打完了。」
回顧自己的經歷,李金水指著傷腿,眼眶泛起淚花,動情地說:「戰場上,多少和我差不多大的戰友,跑著跑著就倒下了,為黨和人民流盡了最後一滴血。我們活著的人,黨對我們很好。應該說,是共產黨救了我這一輩子。」
就著雪吃饃是什麼滋味?
「你們現在不愛吃的,是我們曾經做夢都夢不到的好食物」
抗戰勝利後,李金水繼續在部隊服役。1963年,李金水轉業回鄉,先後擔任武鄉縣服務公司經理、縣機床電器廠黨支部書記兼廠長,與鄉親們一起過上好日子。
老兵精神代代相傳,兒子、孫子從小聽著他的故事長大。在李金水的影響下,他的兒子、孫女婿等多人先後參軍。
李金水的孫子李欣,在太原的一所高校里從事紀檢工作,經常帶著3歲的兒子回縣城家裡,坐在沙發上一起聽老人重溫當年的革命故事。
李欣記得,他小時候挑食,父母都管不了。是爺爺抱著他,給他講隨軍征戰的日子。高粱、黑豆是好飯,野菜、樹皮能充饑,冬天的饃凍得像冰疙瘩,就著雪往下嚥。李欣問道:「就著雪吃饃是什麼滋味?」李金水沒有回答,只是告訴孩子們:「你們現在不愛吃的,是我們曾經做夢都夢不到的好食物。一定要珍惜現在的生活,永遠不要忘記共產黨的好。」
工作後,李欣一直以一名優秀共產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如今,我也成了一名父親,我會把爺爺的好作風、好家風傳下去,讓它成為我們的‘傳家之寶’。」
採訪快要結束,李金水得知自己的故事將要登在報紙上,眼神亮了起來:「我期待今年抗戰勝利紀念日的到來!」
■鏈接
抗戰期間2.2萬武鄉民眾為國捐軀
抗日戰爭時期,山西武鄉與八路軍結下不解之緣。從1937年到1942年間,八路軍總部機關曾先後五次進駐武鄉,在王家峪、磚壁等9個村莊駐紮536天,成為八路軍總部進駐次數最多的縣,八路軍曾有8個旅(縱隊)、31個團在武鄉征戰。
為保衛根據地,八路軍先後在長樂村、南關、關家堖、段村等地與日寇進行了大小戰鬥6368次,平均每日發生戰鬥2.3次,取得了殲滅日偽軍28830人的戰績。
為支持抗戰,武鄉民眾作出巨大貢獻和犧牲。僅有14萬人口的武鄉縣,先後有1.46萬人參加八路軍;只有59萬畝土地的武鄉縣,為八路軍捐獻糧食達240餘萬石;為開闢新區,武鄉縣調出5380名幹部,留下了「出兵出糧出幹部,五千幹部一萬兵」的佳話。
抗日戰爭期間,武鄉民眾有2.2萬人為國捐軀,載入烈士英名錄的就達3200多名。
眾多的黨政軍機關駐紮,也留下了豐富的革命文物,當地抗戰紅色舊址、遺址多達1190處。近年來,武鄉縣堅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推動紅色旅遊助力鄉村全面振興。通過紅色旅遊專線公路提升利用,串聯沿線八路軍總部王家峪舊址紀念館等紅色資源,帶動紅色旅遊快速發展。
(本報記者鄭洋洋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