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時評|對「自己人」須一視同仁

在人際交往中,一句「自己人」,往往代表著對方是與我們有著親密關係或共同利益的群體,很容易拉近彼此的距離。然而,「自己人」之間要建立真正的信任,同心同德、同舟共濟、一視同仁的公平環境不可或缺。

譬如父母養育一雙兒女,解衣推食,評判是非,皆應一視同仁,倘若偏袒或特殊對待,必定破壞公平,引發家庭成員之間的不信任,甚至產生很大的矛盾。在經濟生活中,促進良性競爭與合作,一視同仁更是維護公平的重要原則,否則難言和諧與共贏。

「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是我們自己人」,這是黨中央長期以來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鮮明態度。5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正式實施,明確「市場準入負面清單以外的領域,包括民營經濟組織在內的各類經濟組織可以依法平等進入」,更是將「一視同仁對待各種所有製企業」的政策上升為法律制度,成為構築市場信心的基石。

民營經濟內生於民,當然是「自己人」。如果把我國基本經濟制度比作人的軀幹,公有製經濟如同骨骼,非公有製經濟則好似肌肉,二者共同彙聚起中國經濟的巨大能量。那些動不動就給民營企業家「扣帽子」、鼓吹「民營經濟離場論」的行為,使民營企業家對「自己人」的身份產生了疑慮,挫傷了發展信心,應予堅決反對。特別是當前,不少民營企業感受到外部壓力加大、內部困難增多的「寒意」,我們更應當嗬護「自己人」、成就「自己人」,讓民營企業感受到一視同仁的「暖意」,才能穩住預期、提振信心。

對待「自己人」,理應做到「一碗水端平」。近年來,民營企業在公平競爭、融資等方面依然面臨一些問題。比如,儘管政策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基礎設施建設,但在實際操作中,國企往往優先獲得項目;金融機構對民營企業「惜貸」較為明顯,部分發展前景良好的民營企業得不到資金支持;等等。這些「捲簾門」「玻璃門」現象,讓民營企業在獲取土地、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時遭遇不公平對待,發展空間被限制。消除非公平性政策和限制性措施,積極營造公平競爭環境,實乃一視同仁的題中應有之義。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也是改革的動因。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全面落實市場準入制度,著力破除各種顯性和隱性壁壘,「國進民退」「國退民進」的論調才會不攻自破,「國」「民」共進的觀念就能深入人心,「自己人」就能攥成一個拳頭,共同為中國經濟發力。

範嘉欣

編輯:陳拾梅

審核:溫小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