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嘉李:在支教崗位上收穫「青春獎狀」

高嘉李宿舍的桌子上放著一張特殊的「獎狀」——幾張獎狀樣式的貼紙貼在一個小紙包上,里麵包著一張小紙條,上面寫著:「高老師,給你點個讚。」來到重慶市巫溪縣支教的8個月,高嘉李與當地的學生有了深深的聯結。獎狀承載著學生們對這位年輕老師的認可:「高老師進步很大,也值得鼓勵。」
一顆種子的三年生長
「本人自願放棄普通類保研資格,情況屬實,懇請批準。」2023年9月,成績位列專業第一的高嘉李向輔導員提交了《自願放棄保研承諾書》,選擇支教1年後,再攻讀研究生。
作出這一決定並非出於衝動,支教的種子早在3年前就在她心裡種下了。高嘉李大一時,一位師兄分享了自己在巫溪的支教經歷。「雖然具體故事記不清了,但那種觸動很真實。」於是,高嘉李萌生了加入研究生支教團的想法,並開始了長達3年的準備。
從大一開始,她就奔走於各類誌願服務活動中。雲支教、社區普法、陽光助殘……大學期間,高嘉李共完成1800小時的服務時長,得到很強滿足感的同時,她認為:「誌願服務也在‘反哺’我。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自身也在不斷成長。」
到大四時,高嘉李綜合成績排名專業第一,多次獲得各級各類獎學金,並榮獲「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重慶市優秀本科畢業生等多項國家級和市級榮譽。當學校研究生支教團開始招募誌願者時,高嘉李毫不猶豫地報名參加,併入選了西南政法大學第26屆研究生支教團。
兩百多個日夜
2024年9月17日高嘉李和支教團的其他成員一起奔赴被分配到的支教地——巫溪縣峰靈鎮中心小學校。這一日期對於高嘉李來說像是命運的安排:1年前的同一天,她通過了研支團的選拔考試;1年後,她作為西南政法大學第26屆研究生支教團副團長,從重慶市先後乘輕軌、高鐵、大巴和電單車4種交通工具,來到巫溪縣。如今,她已經把這裏視作自己人生中的「第二故鄉」。
「說不累,那是不可能的。」在巫溪縣峰靈鎮中心小學校,高嘉李負責教授五年級數學課與勞動教育課,以及幼兒園的數學課與安全教育課。
教學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在上第一堂課時,精心準備的高嘉李收穫的卻是孩子們一雙雙茫然的眼睛。「我平時說話比較快,沒有考慮到孩子們的年齡階段和接受能力。」高嘉李在課後對自己的教學方式進行了複盤,向學校的數學老師鄭昌雪請教教學經驗,並主動到其他老師的課堂上聽課。
她在反思中成長,在課堂上學會放慢語速,也利用學生們日常所見來講解數學知識點,調動學生興趣。「比如在教梯形的面積計算時,我會讓學生們觀察家裡的梯田,引發他們的關聯思考。」就這樣,高嘉李與學生的默契度越來越高,學生們的成績也有了很大突破。
再後來,高嘉李的辦公桌上開始出現一些小禮物——一張手繪賀卡、一封手寫信、一朵野花……最讓她意外的是,今年春天,她只是隨口提了一句「油菜花開得漂亮」,第二天,班上的孩子們幾乎每人都給她摘了一束油菜花。
鄉村里的大夢「享」家
隨著和學生接觸越來越深,高嘉李有了新的發現。由於接觸外界信息有限,這些大山裡的孩子對於現代社會的新興職業幾乎沒有清晰的概念,學生家長們對孩子的未來發展也沒有什麼規劃。於是高嘉李萌生了對學生進行職業啟蒙的想法。在她看來:「職業啟蒙教育作為生涯教育的初級階段,能夠為同學們未來的職業選擇和發展奠定基礎。」
在高嘉李的帶領和全程參與下,《大夢「享」家——「中小幼」一體化職業啟蒙》項目正式立項,並在2024年12月11日舉行了啟動儀式。啟動儀式上,一個小男孩寫下「我想當一名警察」的職業目標。「他只知道警察是保護百姓安全的職業,但怎樣才能成為警察,他是不知道的。」於是在今年5月,研支團聯合重慶警察學院,圍繞警察的職業角色開展活動。
在高嘉李的帶領下,西南政法大學第26屆研究生支教團還緊密結合巫溪縣當地特色產業與前沿智能科技,在巫溪縣峰靈鎮中心小學校、白鹿小學、蒲蓮小學等多所學校,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包括深入挖掘本土資源的巫溪「老鷹茶」產業研學活動,農業數字化技術員、智能製造工程技術員、軟件工程師等職業探索活動,為山區孩子打開通往新興職業領域的大門,拓寬他們的視野與未來職業發展思路。
「心願回聲穀」是這一項目下的子活動,活動形式是收集學生的心願,並儘可能幫大家完成心願。在心願單上,有學生寫下「足球襪」,因為他的夢想是「成為一名像C.朗一樣的球星」;有人想要一盒丙烯馬克筆,並備註了「我非常喜歡畫畫」;也有人想要一幅10釐米見方的拚圖,因為「拚圖能讓我思考、動腦筋」。高嘉李認為,很多職業理想都源於個人興趣,滿足他們的小心願,也是挖掘和鼓勵他們的興趣。
高嘉李提到,很多孩子的夢想簡單得讓人心疼。「同學們的心願很小,甚至有同學只想要一個水杯。」高嘉李看到孩子們寫下的願望後,一時說不出話。詢問班主任後,她發現,原來班上很多孩子都沒有自己的水杯,平常都是用碗喝水。也有孩子寫道:「我想要一支鋼筆,因為語文老師說用鋼筆寫字很好看。可是我捨不得買。」今年5月,在西南政法大學青年誌願者的愛心捐助下,孩子們的心願有了迴響。
去年,《大夢「享」家——「中小幼」一體化職業啟蒙》立項重慶市西岸計劃誌願者創新誌願服務項目,並榮獲巫溪縣青少年模擬政協提案一等獎。今年1月初,高嘉李還受邀列席旁聽巫溪兩會,在更大的舞台上傳遞大山的迴響。
如今,許多師弟師妹向她諮詢參與西岸計劃的情況,她建議他們深思熟慮,「理性的情懷才能持久」。這種思考也投射到她的未來規劃——她打算研究生畢業後繼續留在祖國西岸工作。「到基層去,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經歷了1年的支教,這些響亮的口號,對高嘉李來說,變成了流淌在血液里的認同感。
山風掠過教室,將晨讀聲送往遠方的群山。在支教的1年中,她找到了新的人生領域,就像孩子們送她的那幅貼畫「獎狀」,雖不精緻,卻閃爍著最本真的光芒。
責任編輯:曹競,畢若旭,王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