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葆台遺址博物館5月20日重張開放,將設馬王堆展
歷經十餘年改造,5月19日,北京大葆台遺址博物館新館開館暨首展開幕禮舉行。5月20日,新館將全面對公眾開放。
大葆台遺址於1974年6月發現,是2000多年前西漢廣陽頃王劉建及其王后的墓葬。1983年,在大葆台遺址上建成國內首個漢代遺址類博物館,後於2012年閉館。
煥新開館後,觀眾可欣賞到兩大展覽:常設展覽「勃碣都會 幽燕華章——西漢廣陽國歷史文化展」,以及首個臨時展覽「漢風軑華——馬王堆生活藝術特展」。

蜚聲海內外的「黃腸題湊」
走進博物館大廳,經由斜坡一路向下,穿過考古發現「歷史的長廊」,便來到常設展的區域。最大看點當數蜚聲海內外的「黃腸題湊」。
「黃腸題湊」一名最初見於《漢書·霍光傳》,描述的是西漢最高等級的墓葬制度。北京考古遺址博物館館長楊誌國介紹,「黃腸」指的是黃色的柏木芯,「題湊」指的是將柏木截成90釐米的長短、1釐米的直徑,層層平鋪、疊壘,木頭端頭都向內排列,蘊含漢代最高等級的文化內涵。
現有的大葆台遺址博物館於1983年依託大葆台遺址原址建成。遺址包括西漢時期廣陽頃王劉建及其夫人的兩座木槨墓,是北京地區發現的規模最大、等級最高、保存最完整的漢代墓葬,也是新中國第一座完整呈現「梓宮、便房、黃腸題湊」葬製的考古發現。

在室內,觀眾可欣賞到一號墓室即西漢廣陽頃王劉建墓的複原陳列、殉葬車馬陳列、複製品金縷玉衣等,墓室內的內外迴廊、便房、車馬庫等進行了還原。值得一提的是,墓室還對柏木枋壘起來的木牆即「黃腸題湊」進行了複原,並在旁邊保留了原墓室內堆疊的部分柏木。一旁的展櫃中,觀眾可近距離看到一號墓出土的黃腸木。
楊誌國表示,自開館以來,「黃腸題湊」就陳列在這裏,已經適應了現在的環境,無需採取加裝保護罩等過度保護的方式。「木質結構保存條件相對好一些,出土之後會有損壞、腐朽等問題,我們對它們進行了整理。博物館就是為了保護‘黃腸題湊’而建的,展廳內有非常完備的空調設施,觀眾走進來也會感覺很舒服。」
二號墓則通過硬質鋪裝等材質在室外地面再現墓室形製,金代水井成為外庭院景觀,封土堆融入綠化步道,形成獨特的參觀流線。

展出鎏金銅鋪首、螭虎紋玉珮等重點文物
除了對「黃腸題湊」的完整呈現和深度解析,常設展還展出了一、二號墓出土的隨葬器物。館內誌願者介紹,有種說法叫「漢朝墓室十室九空」,這是因為漢代厚葬之風盛行,而東西一多就容易被人惦記。現有墓室也是經歷幾次盜掘之後,留下了這些出土的隨葬品。
展陳中,最值得一看的是「C位」文物鎏金銅鋪首及眾多「流光溢彩」的玉器隨葬品。鎏金銅鋪首為龍首造型,面部特徵鮮明,雙目圓睜,眉毛上揚,面頰微鼓,闊口大張,利齒畢現,十分醒目。不過,鋪首原有啣環,出土時長鼻下方的圓環缺失。
鋪首主要附著於門戶或器物上,就是我們現在門上的「拉手」裝飾件,集裝飾與實用於一身,映射出西漢時期的文化風貌和社會風尚。

螭虎紋玉珮出土於二號墓,圓廓中間透雕一盤曲螭虎,螭虎細眉圓眼,直鼻闊嘴,雙耳外聳,獨角長卷。螭即無角龍。螭為陰,代表地;虎為陽,代表天——合為螭虎,意指天地合,陰陽接,象徵著皇權與吉祥。

龍鳳紋韘形佩為白玉製成,雙面雕刻,呈韘形,兩側透雕龍鳳紋,龍身蜿蜒,鳳首高昂,栩栩如生。玉珮紋飾簡潔脫俗,紋飾間巧妙組合,為研究北京地區漢代出土玉器紋樣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實物資料。更重要的是,在外形設計上,璧與韘的巧妙結合尤為引人注目,這種獨特的設計在韘形佩中極為罕見,是已知漢代出土玉器中的孤品。
除此之外,一支在「黃腸題湊」中出土的帶字竹簡也值得一提,上用漢隸書寫「樵中格吳子孟」六字。據館內誌願者介紹,有研究表明,「格」為村落,相當於該村名為吳子孟的人捐贈了木頭。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竹簡?「古代諸侯王去世之後,要在一定時限內埋葬,而當時的形製要用到長90釐米、直徑10釐米的柏木芯,在工期很趕的情況下,要用到捐贈的木頭,也沒來得及翻一翻木頭,就留下了夾在其中的竹簡。」
馬王堆展全方位呈現西漢貴族的精緻生活
除了常設展,觀眾還可看到「漢風軑華——馬王堆生活藝術特展」。馬王堆漢墓被譽為「20世紀中國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展覽精選珍貴文物及複原場景,從財富、飲食、服飾、典籍四大維度,全方位展現西漢貴族的精緻生活。

展覽分為四部分,「富貴無極」部分展示了軑侯家爵高祿厚,侍者成群,堆金積玉,富貴無極,是江淮以南少有的千金之家;「鍾鳴鼎食」部分展示了軑侯家鍾鼎宴饗,食不厭精,器用精美,裝飾華麗,傳達出漢朝人的審美意趣和藝術修養。
「衣被錦繡」部分則展示了軑侯家粉黛羅綺,錦容麗裳,優雅華貴,生活富足,體現了現實生活與藝術品位緊密融合;「簡帛典藏」部分展示了軑侯家藏書豐盛,哲學歷史,天文曆法,包羅萬象,揭開了彼時人們精神世界的一角。
展覽中還設計了多個互動環節,如在「香遇千年」體驗區,觀眾可輕嗅人參、女貞子、佩蘭、花椒等香料,通過嗅覺與千年前的古人來場跨越時空的交流。
新館升級展櫃玻璃,運用AR技術等解讀文物
據瞭解,現有博物館於1983年12月建成,為國內首個漢代遺址類博物館。1995年,大葆台漢墓遺址成為北京市第五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歷經歲月洗禮,原館建築和設施逐漸老舊,已不能滿足遺址保護和觀眾參觀的需求。
2012年起,大葆台博物館閉館。經過十年的沉寂,2022年9月,大葆台西漢墓遺址保護及博物館改建工程項目建議書獲得北京市發改委的批複,之後進入實施階段。
2025年,北京大葆台遺址博物館完成全新改建,新館建築面積7600平方米,展陳面積2800平方米,包含基本陳列展廳和臨時展廳。新館建築設計遵循「整體保護」與「最小干預」原則,運用AR技術、三維數字掃瞄技術等,對大葆台西漢墓本身文化內涵、出土文物進行細緻解讀。據誌願者介紹,展櫃玻璃也進行了升級,通透性、清晰度都有很大提升,讓觀眾在觀看展品時,不受反光的干擾。
據悉,博物館開放時間為每日9:00 至17:00(16:30 停止入館),週一閉館(法定節假日除外),基本陳列免費參觀,臨時特展需購票。
新京報記者 展聖潔
編輯 白爽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