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報告顯示:我國農業化肥用量已連續8年下降

記者從日前舉行的中國農業農村低碳發展報告發佈會上獲悉,至2023年,我國農用化肥已經連續8年下降。2022年,全國主要農作物的秸稈綜合利用率達88.1%,東北四省區已累計在223個項目實施縣實施保護性耕作2.01億畝次。

中國農業農村低碳發展報告發佈會。中國農科院環發所供圖中國農業農村低碳發展報告發佈會。中國農科院環發所供圖

農業農村減排固碳成效顯著

當日發佈的《2025中國農業農村低碳發展報告》顯示,2022年我國發佈《農業農村減排固碳實施方案》以來,我國農業農村綠色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

中國農科院雙碳中心主任、農業農村部農業農村生態環境綜合實驗室主任梅旭榮介紹,2022年以來,在農業農村低碳綠色轉型領域,我國先後發佈和實施了數十項政策、措施。如在畜牧業領域,截至2023年,全國畜禽養殖規模化率達73.2%,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發展新格局初步形成,全國畜禽糞汙綜合利用率達79.4%。

在漁業減排中,我國鼓勵建造新材料新能源漁船,研製節能環保裝備,研發了適用於養殖期間調控底質的池塘底質改良機;結合紫菜養殖模式,相關科研單位聯合研發了節能環保型紫菜採收作業工船等。

在農田和草地固碳擴容方面,我國建立了國家、省、市、縣四級秸稈資源數據平台,2022年,全國主要農作物的秸稈產生量為8.65億噸,可收集量7.31億噸,綜合利用率達88.1%,肥料化利用率為57.6%。通過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和有機肥替代化肥等措施,2023年全國農用化肥施用量5021.7萬噸,且連續8年保持下降趨勢。此外,自2020年實施推廣應用保護性耕作技術3年以來,東北四省區已累計在223個項目實施縣實施保護性耕作2.01億畝次,2022年實施面積達到8300萬畝。        

在農機節能減排中,2024年中央財政共安排35億元專項資金,支持東北四省區累計完成保護性耕作面積 1.12 億畝次。

「當前,我國正處於從傳統生產模式向可持續發展轉型的關鍵攻堅階段,區域間發展存在一定的結構性差異和不均衡性,東、中部地區發展較快,西岸地區提升潛力較大。」梅旭榮說。

農業科技助力綠色低碳發展

農業既是受氣候變化影響較大的脆弱行業,也是溫室氣體排放的來源之一。在推進農業農村綠色低碳發展中,科技是最重要的助力之一。

報告顯示,基於1993-2020年我國農戶層面農業溫室氣體排放強度的變化趨勢及區域差異,2015年是我國作物溫室氣體排放強度的轉折點,2015-2020年作物生產溫室氣體排放強度水平下降了16%。節水灌溉技術的推廣,不僅能顯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還可提高作物生產力和水資源利用效率。與傳統淹水灌溉相比,淺層灌溉和間歇灌溉可分別節水44%和67%,降低了37%的全球淨增溫潛勢和44%的溫室氣體淨排放強度。精準施肥技術可合理調整施肥量和時機,避免因過量施肥導致的氧化亞氮排放。相比普通氮肥處理,秸稈還田配施緩控施肥處理顯著提高小麥和玉米產量14.6%和13.2%,同時減少年平均溫室氣體排放總量10.7%。

在華北平原,甘藷、花生和大豆等作物納入輪作系統,糧食產量增加了38%,淨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了92%,土壤有機碳儲量提高了8%。同時,實驗證明,添加生物碳,可使堆肥的甲烷排放量減少48%以上,添加鎂鹽和磷酸形成鳥糞石結晶,可使糞便堆肥中氧化亞氮排放減少35%以上。

「當前,新的科技成果不斷運用到農業生產中,也在不斷助力農業農村低碳綠色發展的推進。」梅旭榮介紹,「如基於監測與自動控制的智慧農業技術,可實現生產管理與化肥農藥投入以及動植物生長過程、需求精準匹配,有效應對氣候變化導致的水、光照、熱量等氣候資源變化。」

多種農產品碳足跡在下降

報告還發佈了油菜、柑橘、雞蛋等農產品的碳足跡。梅旭榮介紹,按照IPCC清單指南方法和全生命週期碳足跡核算框架,採用從「搖籃到大門」的系統邊界,也就是從生產資料準備到農業生產過程,去核算種植農產品油菜和柑橘,以及養殖農產品雞蛋的碳足跡。

2015年至2022年,我國油菜生產中,每千克油菜碳足跡均值為0.84千克二氧化碳當量,也就是說,從「搖籃到大門」,每千克油菜生產中,會產生相當於0.84千克二氧化碳的溫室氣體排放,這一數據,接近全球平均水平,而考諸以往,這一數據呈波動下降趨勢。

2015年至2022年,我國柑橘生產中,每千克柑橘碳足跡為0.17千克二氧化碳當量,梅旭榮表示,「這一數據低於全球其他國家,甚至可以說是全球最低的。」

報告還核算了2015年至2022年不同生產模式下,雞蛋的碳足跡。梅旭榮介紹,大型養殖場的碳足跡比較低,為1.02公斤二氧化碳當量,而中型養殖場則為1.25公斤二氧化碳當量。梅旭榮表示,「但總體來說,我國雞蛋的碳足跡,低於全球大部分國家。」

「在核算中,我們發現,油菜、柑橘、雞蛋的碳足跡還在穩步降低。未來我們還將繼續進行更多的檢測和核算,精準識別出減排潛力的關鍵環節和區域,這有利於促進綠色消費和低碳生產的良性互動,更好地踐行大食物觀。」梅旭榮說。

創建綠色農業的中國方案

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楊振海表示,該報告科學判斷我國綠色低碳農業發展趨勢、科學核算我國重要農產品全生命週期碳足跡、提出「十五五」時期農業農村低碳發展的戰略方向建議。希望未來持續加強創新資源統籌和力量組織,進一步優化和強化綠色低碳學科佈局,全面加強有組織的綠色低碳基礎研究和核心技術攻關,大力研發推廣區域適用性強的減排、增彙、穩產技術模式,為協同推進降碳減汙擴綠增長、加快農業農村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不斷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報告還對未來「十五五」時期的農業農村低碳發展,提出了戰略方向建議。報告建議,進一步完善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將農業溫室氣體排放納入全口徑核算範圍;建立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全面轉型新機制,推動以碳強度控製為目標的低碳發展模式;加強生物、信息、材料科學與農業減排固碳科技深度融合,創新驅動農業農村低碳發展;探索人-地-糧-生態協同發展路徑,創建農業農村低碳發展的中國標準和中國方案。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