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初步構建農業農村長期因子觀測網

新京報訊(記者周懷宗)用數十年的時間,觀測土壤的變化,用天空地聯合技術,記錄農田的演變……在農業農村發展中,長期觀測是瞭解農業生產形態變遷、進行土壤改良、低碳轉型、病蟲害監測、農業農村現代化等事業的基礎工作之一。

壽陽旱地農業重點野外科學觀測試驗站,科研人員在進行實驗。中國農科院環發所供圖壽陽旱地農業重點野外科學觀測試驗站,科研人員在進行實驗。中國農科院環發所供圖

記者近日從中國農科院瞭解到,中國農業科學院牽頭探索建設了農業農村長期因子綜合觀測網,開展公益性、基礎性、長期性、戰略性農業農村基礎數據採集、分析和服務工作。

記者瞭解到,在我國,有眾多建設在田間野外的長期觀測或實驗站,如建設在湖南永州祁陽縣一處鄉村外的「祁陽紅壤實驗站」,該站建立於60多年前,目前有多個持續了40年以上的長期實驗項目。再如建設於山西晉中壽陽縣郊外的「壽陽旱地農業重點野外科學觀測試驗站」,建站時間超過30年,有超過20個長期基礎性試驗場,在旱地農田生態系統作物種植結構優化與功能提升、旱地農田生態系統資源高效利用途徑與技術、旱地生態系統生產力優化佈局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等領域,開展多種長期定位實驗……

據介紹,為掌握我國農業農村資源稟賦,實時掌握我國的農業農村生產要素家底,破解我國人均耕地短缺、水資源貧乏、動植物疫病蟲害頻發的資源硬約束問題提供基礎支撐,在2017年,農業農村部啟動基礎性長期性科技工作。在此基礎上,農業農村部與科技部正著力推進跨學科場景化綜合觀測工作,為此,2024年,中國農科院試點啟動了農業農村長期因子綜合觀測工作,這有助於打破學科間的數據壁壘,深度揭示農業產業生態發展趨勢規律,系統支撐生產技術模式創新,最終引領農業綠色發展理念轉變、產業生態技術革新、政策決策調整。全國有望邁入有組織的長期定位觀測新階段。

據悉,此次建設長期因子觀測網,中國農科院將依託已有的106個試驗基地網絡體系,積極帶動各級農業科研單位,打造覆蓋全國的「觀測站-數據總樞紐-數據服務高地」三級觀測網絡,推動形成農業資源、農業生態、生物災害及鄉村環境「四位一體」新型綜合觀測網絡格局。在未來,將聚焦農業生態環境的長期演變規律、畜禽糞肥與秸稈直接還田率不足、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突出問題,開展農業生態長期因子觀測,為系統掌握我國農業生態環境的長期演變規律,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資源利用率,為發展生態低碳農業,實現農業生產、農村建設、鄉村生活生態良性循環等國家和產業重大需求提供數據支撐。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