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長三角|一季度GDP首破8萬億元 安徽增速6.2%領跑

2025年一季度,長三角三省一市區域GDP總量歷史性突破8萬億元大關,達到8.04萬億元,佔全國總比重超四分之一。安徽以6.2%的同比增幅位居首位,滬、蘇、浙分別為5.1%、5.9%、6.0%。

在以機器人、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為代表的新興產業驅動下,長三角三省一市依託產業鏈深度分工,一季度經濟協同優勢凸顯。上海人工智能製造業增長13.2%、浙江筆記本計算機產量激增70.2%、安徽新能源汽車產業增加值增長49.1%;上海、杭州、寧波工業機器人分別增長18.6%、62.7%、63.2%。

今年一季度,在全球經濟環境不確定性增強的背景下,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呈現哪些特點?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梳理一季度長三角地區經濟數據,透視其持續以創新驅動的發展密碼。

今年一季度安徽GDP6.2%增速長三角

滬蘇皖高技術製造業增速均超10%

2025年一季度,長三角三省一市經濟總量保持穩定增長,江蘇、浙江、上海、安徽GDP分別達33088.6億元、22300億元、12735.1億元和12265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5.9%、6.0%、5.1%和6.2%。

江蘇與全國經濟第一大省廣東經濟總量差距收窄至436.91億元,追趕形勢明顯。安徽則以6.2%的GDP增速領跑長三角區域,創近三年同期最佳表現。作為長三角地區的新興增長極,安徽的經濟展現出強勁的後發動能。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梳理髮現,長三角地區一季度經濟數據體現了區域經濟「傳統與新興共融、區域競合深化」的鮮明特點。新興產業與傳統優勢產業協同發力,區域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在工業機器人、新能源汽車兩大標誌性產業拉動下,三省一市呈現出差異化的增長路徑,蘇浙皖三省第二產業增速均高於4.5%的全國增速。

安徽以7.0%的第二產業增速領跑,新能源汽車產業增加值激增49.1%,帶動裝備製造業爆發;江蘇、浙江依託數字經濟與高端裝備製造雙輪驅動,規上工業增速均超8%。上海市的第三產業為其優勢產業,其增加值佔比為80.8%,其中金融、信息服務業貢獻主要增量,佔比第三產業增加值超35%,鞏固其現代服務業優勢。同時,上海持續發力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規上工業產值增速回升至3.7%。 

以三大先導產業為重點方向,上海的人工智能製造業以13.2%的增速成為最大亮點。在張江「模力社區」等創新載體推動下,工業機器人產量增長18.6%。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投資增長37.6%,帶動集成電路製造業同比增速達8.9%。

安徽工業增長呈現「雙輪驅動」特徵,裝備製造和電子信息產業同步發力。汽車製造業31.7%的增速帶動全省裝備製造業增長18.4%;電子行業21.1%的增速受益於新型顯示產業突破;工業機器人產量爆髮式增長1.1倍。

江蘇持續推進「智改數轉網聯」三年行動,加速企業數字化轉型,一季度數字經濟核心製造業增長12%。其中,常州形成了鏈條完善、佈局合理、規模領先的動力電池產業集群,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長51.3%。

浙江以數字經濟重塑製造優勢,帶動關鍵產品產量大幅提升。筆記本計算機產量同比增長70.2%,創歷史新高;工業機器人產量同比增長54.1%。

可以看出,長三角地區產業鏈層面的區域協同效應持續增長,產業聯動走深走實。隨著G60科創走廊二期項目啟動,長三角地區正通過聯合攻關關鍵核心技術、共建智能工廠等方式,使得區域產業結構從「規模擴張」轉向「價值躍升」。

長三角內外需雙輪驅動

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產品出口表現突出

2025年一季度,長三角地區外貿呈現「總量趨穩、結構優化、動能分化」的特徵,三省一市進出口總額合計38701.7億元,佔全國比重達37.6%。在消費政策頻出與國補政策推動下,區域外貿保持韌性,民營企業貢獻持續提升。

安徽出口增速居區域首位,新能源汽車成為增長主引擎。安徽出口額同比增長17.3%,汽車製造業貢獻顯著,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激增83%,顯著拉動全省出口額增長至1478.3億元。

浙江憑藉民營經濟活力,出口結構持續向高端化邁進。進出口、出口增速分別達7.3%和11.1%,筆記本計算機、工業機器人等高端裝備出口同比增幅超50%,數字經濟與先進製造深度融合效果顯現。

江蘇保持外貿規模領先,高端製造比重不斷上升。機電產品出口佔比超六成,集成電路、船舶等高端製造業出口增速達14.8%和57.7%,出口結構進一步優化。上海作為外向型經濟樞紐,出口逆勢增長12.6%,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等先導產業產值增長13.2%和8.9%。

得益於長三角區域外貿結構持續升級,民營企業和「新三樣」產品對長三角地區外貿貢獻顯著。數據顯示,長三角地區對東盟、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出口佔比提升至34.9%,民營企業貢獻率超35%,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等新質生產力產品出口表現突出。

綠色消費正在長三角地區加速崛起,一季度長三角地區各地消費動能持續釋放,綠色家電、新能源汽車、智能終端成為拉動重點。分省份看,安徽以5.8%的社零增速領跑;江蘇綠色消費政策效應顯現;浙江智能終端零售爆髮式增長;上海結構性亮點突出。

安徽不僅在消費方面增速領先,智能與綠色產品零售也強勁增長。新能源汽車零售額激增48.2%,計算機及配套產品、通訊器材類分別增長66.8%和70.4%。江蘇通過「以舊換新」政策激活家電消費,高能效產品成亮點,家電類零售額增長25%,新能源汽車零售額增長29.2%,綠色消費成為新動能。

浙江智能終端產品零售表現突出,通訊器材類產品零售額以113.7%的增幅冠絕長三角地區。上海整體消費小幅下滑,社零總額同比下降1.1%,但高端家電銷售額逆勢增長74.3%,計算機類商品銷售額實現90.6%的爆髮式增長。

消費政策密集落地 長三角地區綠色消費加速崛起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梳理髮現,2025年一季度,長三角地區圍繞消費提振與產業升級密集出台政策,重點聚焦綠色消費、文旅融合、智能製造等方向,政策協同效應正加速顯現。

江蘇率先行動,以舊換新政策持續發力,文旅與夜間經濟場景不斷擴展。今年1月發佈以舊換新擴圍政策,二季度將加碼4億元消費券及數字人民幣紅包,重點支持裝備製造業和文旅融合新場景,並新增30個夜間經濟IP活動。

浙江推動促消費專項行動落地,智能製造與促銷活動同步推進。3月出台消費專項行動方案,發放超5億元消費券,推動500場促銷活動,並探索「人工智能+消費」模式,推動筆記本計算機產量同比激增70.2%。

上海聚焦消費場景與先導產業雙輪驅動,政策覆蓋人、貨、場多維度。4月21日通過《上海市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將汽車置換補貼範圍擴大至外牌車,舉辦「上海之夏」國際消費季,同時發力三大先導產業(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總產值同比增長7.2%。

安徽推出七大行動計劃,疊加以舊換新政策強化客源引流。4月24日推出《安徽省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實施方案》,重點聚焦「外來客源引留」吸引長三角地區客群,疊加汽車「以舊換新」 形成聯動效應。

隨著政策紅利持續釋放,長三角地區消費市場有望在綠色消費、數字消費及跨區域客源聯動中實現加速回暖,助力區域經濟穩步發展與結構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