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彈庫帛書二、三捲回歸:國寶回家,完璧有時

來源:人民日報

原標題:子彈庫帛書《五行令》《攻守佔》結束79年海外漂泊

國寶回家 完璧有時(感知文化里的中國)

上圖:《攻守佔》殘片。國家文物局供圖上圖:《攻守佔》殘片。國家文物局供圖

下圖:5月18日,裝有子彈庫帛書的文物包裝箱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開啟。本報記者  朱笑熺攝

核心閱讀

當地時間5月16日,國家文物局在中國駐美國大使館接收美國史密森尼學會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返還的子彈庫帛書《五行令》《攻守佔》。子彈庫帛書1942年出土於湖南長沙子彈庫楚墓,是目前出土的唯一戰國帛書、迄今為止發現的中國最早的帛書,也是我國首部典籍意義上的古書,對於中國古文字、古文獻研究以及中國學術史、思想史研究,都具有無法替代的重要意義。2024年,我國啟動對《五行令》《攻守佔》的追索工作。此次國寶文物的回家之旅,見證國家強盛、民族複興,也映照著我國在流失文物追索返還上的不懈努力。

目前出土的唯一戰國帛書

5月18日3時55分,從美國華盛頓起飛的CA818航班,載著珍貴文物子彈庫帛書,穩穩降落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這一刻,距離1946年子彈庫帛書被非法帶離中國,已經過去了79年。

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地打開文物包裝箱,《五行令》《攻守佔》露出真容,深褐色的殘片被保存在有機玻璃里。儘管歷經2000餘年,但帛書上的殘留文字依稀可辨。

子彈庫帛書因1942年出土於湖南長沙子彈庫楚墓而得名,分為《四時令》《五行令》《攻守佔》3卷,共900餘字,是目前出土的唯一戰國帛書,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中國最早的帛書、首部典籍意義上的古書,對於中國古文字、古文獻研究以及中國學術史、思想史研究,都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意義。據相關專家研究,子彈庫帛書年代大概在公元前300年前後,同西方世界大名鼎鼎的「死海文書」相比,子彈庫帛書的年代要早100多年。

此次美國史密森尼學會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返還的子彈庫帛書為第二卷《五行令》、第三卷《攻守佔》,共計132件(組)。《五行令》為殘片,由兩部分組成,分別是「月名圖」和寫在「月名圖」下面的文字。墨書文字字體較小,寫在紅色欄格內,內容是按五行講四時十二月的宜忌。長期研究子彈庫帛書的北京大學教授李零介紹,我國古代的五行時令,把一年三百六十日分為木、火、土、金、水五段,每段七十二天,按五行分出三十個節氣。五行令與四時令曾並行於先秦兩漢,此後逐漸被遺忘。

《攻守佔》同樣為殘片,墨書字體比第一卷、第二卷略大。文字按順時針方向以圓圈狀排列,上有若干標註干支的紅折角。內容是關於攻城守城方向、日期和時辰的宜忌。「帛書的內容都跟中國古代的術數有關係,是屬於術數類的文獻。」李零說。

據瞭解,尚未回歸的子彈庫帛書第一卷《四時令》相對完整,寫在一塊長47釐米、寬38.7釐米的絲綢上。分甲、乙、丙三篇,三篇文字相互顛倒,轉圈書寫轉圈閱讀。李零認為,這種佈局體現著陰陽交錯、四時流轉這一中國古老的哲學思想。

抓住有利時機  促成文物回歸

被盜掘出土的子彈庫帛書命運多舛。1946年非法流失至美國後,帛書被分拆流轉,《四時令》由賽克勒基金會收藏,《五行令》《攻守佔》由史密森尼學會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收藏。

子彈庫帛書的回歸充滿曲折,凝聚著無數人的心血。

國際上開展流失文物追索返還的主要法律依據是197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於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擁有權的方法的公約》(1970年公約)和1995年國際統一私法協會《關於被盜或非法出口文化財產的公約》(1995年公約)。

國家文物局流失文物追索返還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說,兩公約的規定,只適用於公約生效後被盜或非法出口的文物。這也意味著,子彈庫帛書無法利用現有公約進行追索。「對於很多文物原屬國而言,數量眾多的歷史上流失文物無法適用兩公約,這也是當前流失文物追索返還領域的難點。」該負責人說。

2022年,美國史密森尼學會發佈《基於道德返還工作小組價值和原則聲明》,提出依據現行法律或道德標準來調查和處理其收藏品。關注到這一文件後,國家文物局抓住時機,啟動子彈庫帛書溯源及歷史研究、追索返還工作。依據李零關於子彈庫帛書的相關研究成果,國家文物局於2023年底就文物的非法流失形成紮實完整的證據鏈,並於2024年4月30日向美國史密森尼學會提交要求返還的備忘錄,正式啟動對《五行令》《攻守佔》的追索工作。

2024年6月20日,在山東青島召開的「殖民背景流失文物保護與返還國際研討會」上,國家文物局接收了芝加哥大學圖書館移交的子彈庫帛書在美國流轉物證。這些物證是帛書在美國流轉證據鏈的關鍵一環。

「在此過程中,我們將文物返還與以回歸文物為橋樑推動中美相關博物館長期合作相結合,與亞洲藝術博物館進行多輪磋商談判。經過1年的密集溝通與協商,最終實現子彈庫帛書《五行令》《攻守佔》回歸祖國。」國家文物局流失文物追索返還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說。

為國際流失文物追索返還貢獻中國智慧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體制、機制不斷完善。從2014年的《敦煌宣言》、2021年的《天龍山倡議》到2024年的《青島建議書》,從與27國的雙邊協談到參與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中國政府深度參與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國際治理,推動相關國際合作,參與相關國際規則製定。

國家文物局流失文物追索返還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說,2024年,中國聯合18個文物原屬國聯合發佈《青島建議書》,提出解決歷史上流失文物追索返還這一國際性難題的原創性中國方案。《青島建議書》成為文物原屬國對西方博物館關於歷史上流失文物返還新政策的首次集體公開回應,為國際流失文物追索返還貢獻了中國智慧,為推動流失海外中國文物的追索返還爭取了更大空間。

「中國政府大力推進溯源及流轉歷史研究,此次子彈庫帛書《五行令》《攻守佔》回歸,正是基於紮實的溯源及流轉歷史研究成果。」該負責人說,國家文物局將繼續推動子彈庫帛書《四時令》早日回歸。

國家文物局數據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有59批次2310件/套流失海外中國文物藝術品回歸祖國。2024年,中國政府共實現8批次213件/套流失海外中國文物藝術品回歸祖國,涉及意大利、美國、日本、阿根廷等國家和地區。

正如中國駐美大使謝鋒所言:「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因民族弱亂而遠離故土,正隨著民族複興而踏上歸途。」

「我國在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國際舞台上的影響力與日俱增,為更多流失海外中國文物回歸祖國提供堅實支撐。」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饒權說,期待通過此次返還帶動更多流失文物回歸,並以文物合作為橋樑,共同守護全球文明發展成果,推動人類文明可持續發展,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更加深厚持久的人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