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青人婚育焦慮何解?
來源:北京網民說


「以前還發愁得回老家領證,現在‘全國通辦’輕鬆搞掂!」5月10日一早,海澱區婚姻登記處頒出新政後首張結婚證。作為001號新人,黃赫和趙遠遠滿臉幸福地分享著他們的領證經歷。現在,各項登記業務也不再使用戶口證件,結婚新人憑身份證即可領證,讓每個人從曾經的「跨省團圓」,變成了如今的「就地成家」。
在頂層設計鬆綁的同時,地方層面的經濟激勵也在不斷升級。在廣州市白雲區龍歸街道南嶺村,一項「真金白銀催婚」的方案引發關註:符合戶籍股東條件的初婚夫妻最高可獲4萬元獎勵,政策實施四個月內已有六對新人受惠。村民對該政策的接受程度也很高,認為可以減輕操辦婚禮的壓力,也不再覺得結婚只是小家庭的私事,而是全村共同參與的投資行為。
這種「國家制度鬆綁+地方財政托舉」的雙軌策略,折射出當前應對婚育形勢的緊迫性。明眼人也自然清楚,鼓勵結婚就是在鼓勵生育。生育率的持續走低,曾引起廣泛熱議。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全國結婚登記181萬對,較去年同期減少15.9萬對。結婚率與生育率高度相關,2024年我國新生人口954萬,生育率逆勢上揚,對應的是2023年結婚登記小高峰。

政策激勵的本質是成本效益權衡。這裡面有一筆賬要算,根據人口經濟學家的測算:0歲至大學本科畢業的養育成本平均為約68萬元。相比之下,上千元乃至三四萬的結婚獎勵只能算是「小投入大回報」的戰略性投資。
專家精明,網民也眼亮心明。上海婚姻家庭研究會調查顯示,即便有現金獎勵,仍有67%的受訪年青人表示「不會單純因為補貼而結婚」。住房成本、教育壓力、職業發展等因素,仍然是阻礙年青人步入婚姻的主要障礙。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平均結婚成本已超過50萬元,區區數萬元的補貼杯水車薪,更遑論育兒、教育、養老等巨額支出。

根據《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鑒》,30歲人口的未婚率2024年為29.97%。從客觀上來看,婚育率的降低源自多方面。工作內卷、收入不確定性增加、結婚成本過高、婚姻觀念轉變等,造成未婚比例上升,適婚人口數量下降、性別失衡、男多女少也是原因之一。
據長期追蹤結婚登記數據的人口學專家何亞福分析,2024年一季度結婚登記數據下滑的原因,首先是年青人數量下降。七普數據顯示,中國80後、90後、00後的存活人口分別為2.15億、1.78億、1.55億。其次是適婚人口性別比失衡,20-40歲男性人口比女性多了1752萬人。這些結構性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未來人口形勢的發展。此外,初婚年齡推遲也是重要原因。根據人口普查數據,2020年平均初婚年齡男性上升到29.38歲,女性上升到27.95歲。

結婚率、生育率走低意味著「人口紅利」的消失,由此導致系列公共問題,並可能累積為社會風險,包括勞動力人口下降,社會創新活力、消費能力收縮等;人口老齡化加劇,財政、醫療、護理、社會保障等公共系統壓力加大。如何做到平穩過渡,穩定人口基本盤,用高質量發展平衡社會轉型期的問題積壓,將是對政府的一個考驗。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教授李明認為,單純的經濟激勵難以解決深層次的社會問題。現代年青人對婚姻的態度已發生根本性轉變,他們更看重婚姻質量而非形式。調查顯示,認為「結婚不是人生必選項」的比例,90後群體中為31%,00後中高達43%,而在80後中僅為19%,代際差異昭示,傳統人口政策亟待系統性革新。
那麼,這種結婚獎勵是不是就沒有意義呢?答案尚未可知。從現實看來,「發錢獎勵結婚」進一步釋放鼓勵適齡婚育的積極信號,將生育支持措施進一步往前延伸,體現了「將婚嫁、生育、養育、教育一體考慮」的政策初衷。以南嶺村為例,除了現金紅包,還搭配生育補助,生一孩補1萬元、二孩2萬元、三孩3萬元,多胞胎直接封頂6萬元,從而將結婚、生育、養育貫通,效果值得期待。

社會學專家指出,這種「真金白銀」的激勵政策在短期內確實能夠產生一定效果。從天門市的經驗來看,發錢鼓勵生育是有效的。3月1日,《瞭望》新聞週刊報導說:2024年,湖北省天門市出生人口數量達7217人,同比增長17%,遠高於全國5.8%的同比增幅。但總體而言,這些獎勵對有計劃、有意願且有能力結婚的人更具現實意義,對「恐婚」者或許缺乏吸引力。
放眼全球,獎勵婚育的政策可以說百花齊發。日本自2021年起實施「結婚新生活支援項目」,向符合條件的新婚夫婦發放最高60萬日元補貼,還可享受住房貸款優惠;南韓2023年將婚育貸款額度提高至1億韓元,部分農村地區甚至推出「政府做媒人」計劃。新加坡的「愛情政策」尤為系統化,政府搭建婚戀平台組織聯誼,建屋發展局對首次購房的新婚夫婦提供津貼,甚至推出「嬰兒花紅」現金獎勵;計劃至2026財年,新加坡政府將投入近70億元在結婚與生育配套,這一數字比2020財政年的40多億元高出近一倍。

真金白銀的「催婚紅包」就像遊戲里的首充禮包——能拉新,難留客。要治本,得給年青人實實在在減負:從買房育兒的經濟壓力,到職場媽媽的晉陞困境,再到帶娃接娃的時間成本,哪座大山都不能放過。年青人的結婚意願不是靠「鈔能力」買來的,而是用安全感養出來的。說到底,讓愛情回歸風花雪月,讓生娃不再孤軍奮戰,才是對年輕一代最走心的「政策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