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上門清潔「騙局」瞄準獨居老人

活了88年,郭平安頭一次吃了上門推銷的虧。一個月前,四名自稱街道辦工作人員的女性敲開了他的家門,表示街道在開展入戶清洗油煙機活動。郭平安一貫支持街道辦工作,二話不說讓她們進了屋。

在四人的默契配合與攻勢下,郭平安花5000元買了兩箱她們使用的清潔劑。一週後,郭平安兒子才得知此事,退貨退款無門,維權沒有進展,東西堆在家裡,堵在父子倆心上。

據新京報記者瞭解,多年前,以免費入戶清潔為名,推銷高價產品為實的套路就曾見諸報端。如今,這些上門人員的目標更加精確——獨居老人。

在「相見恨晚」的嘮嗑環節中,上門人員輕鬆掌握老人家庭和經濟狀況,再通過離婚養倆娃、實習求轉正等「弱者敘事」,利用老人同情心,售出大量產品。

由於套路都是精心設計,上門人員也提供了清潔服務,在一些地方的司法實踐中,易將此定性為買賣糾紛。不過記者注意到,在四川、上海等地區,已有司法機關將此列為詐騙案件。

北京市盈科律師事務所律師黃曉宇表示,此類案件的核心並非「是否提供清潔服務」,而是所謂的服務是否為詐騙工具,應聚焦不法分子如何通過虛構身份、虛報價格、情感操控讓老人「非自願」支付高價。

郭平安從上門人員處購買的清潔劑。受訪者供圖郭平安從上門人員處購買的清潔劑。受訪者供圖

上門清潔「刺客」

郭平安家住北京市海澱區,平日裡,他的生活起居由保姆照料。4月17日傍晚,同往常一樣,吃過晚飯後,保姆出門扔垃圾、買菜,行動不便的郭平安一人在家。

不同的是,這天門鈴響了,四名中年女性佯裝街道辦工作人員,取得郭平安信任,進入他家中開展所謂的清洗油煙機活動。

她們先是和郭平安嘮起家常,觀察了屋裡陳設的照片,得知兩個孩子都在外地。接著,其中兩名女性走進廚房,開始擦拭油煙機,另外二人便向郭平安推銷其使用的清潔劑——可送人,易保存,原價一百多元一瓶,現買50瓶送10瓶,優惠力度大。

「更可氣的是,我父親根本不會掃碼支付。」郭平安的兒子郭孟告訴新京報記者,郭平安在「現場教學」下,通過掃瞄二維碼的方式,向網名為「期待」的上門人員彙款5000元,購入了60瓶清潔劑,無任何質保卡片和發票收據。

包裝信息顯示,該清潔劑的產品名稱為「家居多用清潔劑」,產品品牌為「某好太太」,每瓶500毫升。主要成分為去離子水、進口表面活性劑、滲透劑、溶劑等,用於油煙機、微波爐、烤箱、灶台等的油汙清潔。

「還差2000元。」當上門人員繼續向郭平安索款時,保姆回家了。見此情景,保姆把她們趕出了家門,並追出去要求退還老爺子已支付的金額,對方拒絕。爭執未果,上門人員留下一個手機號,匆忙脫身。

郭平安怕孩子們擔心,不想公開這件事,一週後,保姆還是將這起遭遇告訴了郭平安的親屬。大家認為,老爺子被騙了,「誰家會買兩大箱子的清潔劑?就算買東西,也有7天無理由退換的權益。」4月24日,郭孟在北京的表哥幫忙報了警。

獨居在北京市朝陽區的李淑也遇到了類似情況。她今年76歲,有陌生人上門聲稱可以免費收拾廚房,李淑開門迎客,對方幹完活後,留下一箱子泡沫清潔劑,並收取5000元。後來女兒知道了,李淑違心地說只給了3000元。

新京報記者瞭解到,這類打著上門免費清潔名義、實際高價出售清潔用品的陷阱,多面向中老年群體,尤其是獨居老人。今年以來,這類情況還發生在廣東、福建、湖南、四川、重慶、新疆等地區。

4月22日,四川省綿陽市科學城公安分局通過微信公眾號發佈「緊急預警」:轄區連續發生多起針對老年人的新型詐騙案件,不法分子以「免費保潔服務」為誘餌實施高價推銷,已有多名老人蒙受經濟損失。

上述預警表示,一名自稱某清潔公司推銷員的女子主動上門,向轄區居民劉某展示油煙機清潔效果後,同夥假冒經理到場,將原價168元/瓶的某款清潔劑降價至100元/瓶,並輔以「買贈優惠」「限時特價」等話術,誘導劉某花費上萬元購買多箱產品。經查證,該產品實際價值每瓶不足5元。

梁永香花7000元成箱購買的清潔產品。受訪者供圖梁永香花7000元成箱購買的清潔產品。受訪者供圖

訴苦離婚帶倆娃,背景如出一轍

新京報記者發現,部分上門清潔人員自稱離婚養倆娃,有著相同的「生活坎坷」。

5月1日那天,80歲的福州市民梁永香獨自在家,一中年女性敲門,自述是搞衛生的社區義工,可以免費清洗油煙機,梁永香便請她進門。見油煙機被清理得干乾淨淨,梁永香琢磨著買一兩瓶清潔產品,對方卻說只能按箱購買,量大划算,梁永香沒答應。

「那女的在我們家賴了兩個多小時。」梁永香的孫女丹恩慧慧事後得知,上門清潔人員拉著她奶奶聊天,介紹自己是山東人,嫁到福建,因為生了兩個女兒被婆婆嫌棄,不得已離婚,倆孩子都歸她撫養,希望梁永香能幫幫忙,買點東西。在對方的一頓「猛攻」之下,梁永香用微信給對方轉賬5000元。這時,另一名中年女性走了進來。

這個新的上門人員說,「阿姨,你腿腳不好,以後我來幫忙做衛生。」她補充道,自己和同事的生活都很不容易,多賣一些清潔產品,她們的提成就能多一點。梁永香見其可憐,又添了2000元現金,一共換來90多瓶「某帝悠」家居多用養護乳。包裝上介紹,該養護乳的成分為椰油基環保表面活性劑、乳化劑、去汙泡沫等。

當晚,梁永香意識到自己用不了這麼多產品,給對方發微信希望退貨退款,沒有得到回覆。次日,回到家中的丹恩慧慧再次提出退貨退款,對方表示,售出商品屬於公司活動產品,不退不換;然後發來1000元轉賬,稱「個人出錢給你退」。丹恩慧慧沒有收,她不接受個人名義的部分退款。

向郭平安推銷清潔產品的上門人員,也有著同款「不幸遭遇」。

郭孟曾撥通上門人員留下的電話號碼,接聽者卻另有其人,對方說自己負責售後問題,可先退還2000元,郭孟則堅持要求退貨退款,對方答覆,「一直在想辦法,應該快了。」

隨後,她給郭孟發來和收款人「期待」的聊天截圖,「期待」表示,公司通知退兩千是破例的,她獎金已經被扣了,如果再多退就得自己貼錢,離了婚的她獨自帶著兩個孩子,真的貼不上。「我很需要這份工作養家餬口,如果工作失了我就不活了。你給那個大哥說一下,高抬貴手就當是幫幫我了,我這幾天都抑鬱了。」

上門人員通過微信和丹恩慧慧處理售後事宜,稱產品不退不換。受訪者供圖上門人員通過微信和丹恩慧慧處理售後事宜,稱產品不退不換。受訪者供圖

產品生產方稱沒有銷售部門與代理人員

5月19日,新京報記者以購買者家人身份聯繫了與郭孟協商過售後問題的工作人員,對方說,「公司的地址和電話都在瓶子後面,我們拿到了代理,在北京宣傳,就像做直銷一樣,5000元能買到60瓶是活動價,網上賣158元一瓶。」

在記者多次追問下,對方表示,上門人員是其下遊小代理臨時找的業務員,代理形式都屬於「個人代理」,她沒扣業務員的錢,在想辦法解決。

郭平安與梁永香所購清潔產品的瓶身包裝上都寫明了生產方,分別是廣州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佛山市某日化有限公司。

新京報記者致電郭平安所購產品包裝上的廣州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服務熱線,對方表示,「我們是公司的直營工廠,沒有銷售部門,入戶清潔應該是拿貨人自己的地推模式。」

之後,該公司負責人表明,他們是發貨源頭,只做批發,起訂量1000箱,單瓶清潔劑的拿貨成本在12元左右,市場售價一般是100元3瓶,「有的家政公司會和附帶的深度清潔服務打包在一起,有的單純賣產品也能賣到百元一瓶,這個價格就很昂貴了。」

上述負責人談道,公司沒有代理,拿貨客戶都是批發商,個人的和單位都有,且公司已經不對外生產「某好太太」牌清潔劑。「我們對產品控制得很嚴,需要我們提供商標和貨源的客戶,要簽好協議,不能坑蒙拐騙,但怎麼賣是他們的事,我們也沒資格管人家價格。如果有人上門推銷,不可能是我們公司的人。」

記者又撥通梁永香購買產品包裝上的聯繫電話,接線人員則表示,他們只是包裝顯示企業——佛山市某日化有限公司的代理生產方,更多情況不太瞭解。記者未查詢到佛山市某日化有限公司的公開電話。

詐騙老年人,屬於酌情從嚴懲處情節

丹恩慧慧認為奶奶被詐騙了,前往派出所報案,警方解釋,商品仍在她們手中,因此定性為消費糾紛。警察與上門人員進行了語音通話,希望對方留個電話號碼和公司信息,讓市監部門介入。但掛掉語音後,對方一直沒有發送電話號碼。

丹恩慧慧又向佛山市某日化有限公司所在地的市監局打去電話,接線人員說,難以確定上門人員就是產品包裝顯示公司的員工。

「所有套路都是精心設計。」一名為老人維權失敗的女兒總結了上門清潔人員的套路:因為提供了額外服務(清洗油煙機),警方將此定性為買賣糾紛而非詐騙;沒有門店,實行「遊擊戰術」,監管部門找不到人;推銷人員為年輕女性,乍一看無公害,難以被保安人員識別並攔下。

對此,北京市盈科律師事務所律師黃曉宇表示,上門人員確實提供了清洗服務,且未虛構核心身份,此時可能屬於民事糾紛。但重點在於,如果有證據證明對方虛構事實,清洗服務只是作為其實施詐騙的手段,推銷高價產品才是最終目的,這種情況下就涉嫌刑事犯罪。

黃曉宇解釋,「司法實踐中,由於構成詐騙罪要求達到一定金額,需要受害人一起報案,就可以便於警方立案調查。」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今年5月,上海市徐彙區人民法院公開審理了一起以老年群體為主要作案目標的刑事案件。

徐彙法院官微發文介紹,2023年8月,江女士在小區遇到程某組織的促銷活動,她帶領可做免費屋內保潔的「業務員」進入自家屋內,「業務員」又以99.8元/瓶的高價推銷清潔劑,而實際上,清潔劑的進價約1.5元-2.5元/瓶。「業務員」謊稱多買多贈、業務量大能夠讓其轉正等,誘使江女士大量購入清潔劑,損失數萬元。

經查,程某在多個居民區內以相似方式騙取錢款,涉案金額達20餘萬元。徐彙法院以程某犯詐騙罪,判處有期徒刑三年二個月,並處罰金人民幣三萬元。辦案法官表示,該案中,犯罪分子以免費保潔為誘餌,以老年人作為主要作案對象,低價買入清潔劑後,通過虛構身份、情感誘導等手段進而高價推銷,屬於典型的詐騙行為。根據相關法律規定,詐騙老年人的,屬於酌情從嚴懲處情節。

四川省綿陽市科學城公安分局撰文提示,上門清潔騙局有四大套路。一是專挑獨居老人下手,利用子女白天不在家的時間差;二是「阿姨長叔叔短」地套近乎,營造專業可信形象;三是使用特殊手法讓普通清潔劑立竿見影;四是雙人配合唱紅白臉,製造緊迫購買氛圍。

黃曉宇認為,此類案件的核心並非「是否提供清潔服務」,而是所謂的服務是否為詐騙工具,應聚焦不法分子如何通過虛構身份、虛報價格、情感操控讓老人「非自願」支付高價。

他建議,受害人應當注意固定證據,保存清潔劑、收據、上門人員話術錄音、錄像等,有必要時,可與同片區受害者聯合報案,證明不法分子屬於團夥作案,可能實施了系列詐騙。民事層面,可以向法院起訴,請求法院判決返還貨款。

(為保護受訪者隱私,除黃曉宇外,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新京報記者 羅豔

編輯 陳曉舒

校對 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