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北疆看中國·北疆百城文化探源|林海深處覓鹿鳴

 向北!向北!

穿越濕地、白樺林、針葉林,我們靠近故事的源頭——呼倫巴爾市根河市。

山林如碑,鐫刻著建設大軍開拓進取的精神;民族風情,渲染了這座北疆邊城詩與遠方的萬千姿彩;文旅融合,呈現出一方生生不息的熱土。

青山不負人

「這裏是寒帶植物的王國,野生動物的樂園。」在林區木材生產時期的伐木工丁兆曦,撫摸著每一棵樹滿是疼愛,如今他已經成為森林營造林戰線的行家裡手。

歷經70餘載,被譽為「綠色王國」的中國最大的集中連片國有林區,內蒙古大興安嶺儼然奏響一曲森林變奏曲,萬千表裡,決定了這裏靈動又多樣的面貌:山脈構成了堅毅的骨骼、江河交織成了密集的血管、森林生成了滿目的蒼翠、文明則鍛造了勇於拓新的靈魂。

「順山倒嘞……」時光倒回至2015年3月31日11時06分,伴隨著伐木工人王鐵昌高亢有力的伐木號子,一棵興安落葉鬆轟然倒地。2015年4月1日起,有著63年木材采伐歷史的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務林人擎起藍色哈達,奉獻給大山森林,感恩大自然一個甲子的無私恩賜。至此,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正式「掛斧停鋸」,伐木工人變身「森林衛士」,開啟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時代。

有一腔拚搏精神的董永勝決定闖一把。在林業局和相關政府部門的幫助下,他嘗試從「搞旅遊」入手,採取自願集資入股的方式,把停伐紀念地打造成旅遊景點。「防火期我們是護林員,旅遊季節我們成了旅遊從業人員。這裏不僅設有展示林區半個世紀以來木材生產的采、集、裝、運、卸的整個流程,基地內J50拖拉機和油鋸上斑駁的印記承載著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走過的風風雨雨。」董永勝說,經過多年發展,如今的「517小工隊」有22間客房,遊客在這裏可以睡大通鋪、吃地道東北菜,還能看到當年運木材的拖拉機等機械,以及當年伐木用的斧鋸、頭盔等老物件,年代感十足。

陽光透過茂密的枝葉灑在停伐紀念碑上。10年前傾倒的落葉鬆依然橫臥在旁,年輪里封存著斧鑿的震顫與冰消雪融的歎息。丁兆曦很是感慨:「一晃10年了,我經常會來這裏看看,每次來,心情都不一樣,如今從砍林人變為看林人、造林人,一直都在這片林子裡與時光做伴。」

既要守住生態紅線,也要保障民生底線,這是大興安嶺林區改革推進過程中必須面對的課題。造林人將指紋印上樹苗的嫩莖,滄桑的紅鬆用鬆針托起新生的菌群,這片林子教人懂得了關於守護與重生的辯證法——時光不止向前走,還會往深裡長。

林深時見鹿

天地開闊、藍天清亮、白雲若絮,大興安嶺深處,額爾古納河蜿蜒如銀鏈,將敖魯古雅溫柔地攬入林海的臂彎。

「啊喔……」覺樂對著遠方的林海,發出一聲長嘯,緊接著,是一句鄂溫克語「厄麼各」,意思是「回來吧」。這聲音悠長高亢,在樹林間不斷迴蕩。每呼喚完一聲,他就會站住靜靜地傾聽一會兒。如果附近的鹿群聽到這呼喚聲,它們便會行動起來,脖子上掛著的鹿鈴就會響起。

這裏是距離根河市80多公里的金河森工公司下屬的一個林場,覺樂在這裏放養自己的30多頭馴鹿。敖魯古雅是鄂溫克語,意為「楊樹林茂盛的地方」,鄂溫克意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生活在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的雅庫特鄂溫克族是中國唯一飼養馴鹿的民族,因此也稱被為「使鹿鄂溫克」,現存僅200餘人。2003年,他們從山林中搬遷到根河市定居,但是馴鹿養殖的傳統文化依然較為完整地保留下來。

覺樂從小就跟隨母親住在山上的樹林中,聽著馴鹿脖子上的鹿鈴聲長大。畢業之後,他曾在一家醫院從事影像醫學工作。然而,覺樂卻總覺得能聽到來自故鄉的召喚。「我坐在家裡的沙發上,耳邊總能聽到鹿鈴聲。」後來,他遵從自己內心的想法,回到了敖魯古雅,從母親手裡接過了飼養馴鹿的使命。

「牽著馴鹿走出大山,站在城市中,是先輩們不敢想的事。如今,我們做到了,讓更多人認識馴鹿,瞭解傳統文化。」覺樂說。

為了讓這份記憶變得更加清晰,當地政府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從山上搬到根河市後的住宅是當地政府免費提供的;在山上的馴鹿點,政府還提供了保溫效果很好的「房車」——這種裝著輪子的小房子,便於帶著馴鹿轉換林場。

馴鹿頸鈴搖碎山霧,將文化的星火綴入城市霓虹。大夥兒一起發展旅遊業,每到旅遊季,遊客們可以穿鄂溫克族傳統服飾,吃鹿奶列巴和肉串,沉浸式感受鄂溫克族的文化。這種文化如馴鹿遷徙般,在古老林場與現代文明之間完成著永恒的轉場。

尋路春來到

黃昏,天地漸趨安靜,星星和白樺樹都伸長了耳朵。我們去尋找講故事的謝鳳豔。她曾是根河市委黨校副教授,也是一名鄂溫克族歷史研究員。

退休後,她主動到博物館傳播鄂溫克族馴鹿文化,每天接待慕名預約她「故事」的遠方遊客。那些故事,會在人心裡開花,被帶去更遠的地方生根發芽。

鄂溫克人的藝術表達充滿了生命力,精巧、獨特,善於在樺樹皮上、在鹿皮上描述心中的美麗,情感的繾綣,眼中的旖旎。在敖魯古雅非遺活態傳承中心的研學教室,來自外地的遊客全神貫注地烙製樺皮畫。樺皮纖維細密、層薄如紙,鄂溫克人利用其天然紋理,刻畫出心中的生活和憧憬。

根河市的樺樹皮製作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當油彩和烙燙筆遇到樺樹皮,顏料與自然的碰撞,不僅燃出新的藝術火花,也鋪就一條產業新路,讓人看到一個民族對大自然的親近,對山林和江河的崇拜。

新綠萌動的三月,林海深處再傳捷報。3月17日公佈的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單中,根河市鄂溫克族馴鹿習俗傳承人布冬霞的名字赫然在列。

古樸的撮羅子靜靜佇立,晨霧中馴鹿的剪影在林間若隱若現。布冬霞雙肩擔起的不僅是家庭的生計,更是一個民族與自然對話的記憶。

如今,根河市構建起非遺保護的立體網絡,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21人。涵蓋鄂溫克馴鹿習俗、鄂溫克樺樹皮製作技藝等3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鄂溫克民族婚禮等17項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通過活態傳承、數字化保護、文旅融合等創新模式,那些曾隱匿在林海雪原的文化基因,正以年輕姿態走入現代生活。

大美根河,目之所及皆風景,所見所感皆故事。根河人堅信:綠色會一直在,堅守會一直在,愛會一直在。

總策劃:王笑鐵 劉婧

總監製:劉曉冬

執行策劃:周秀芳 孫一帆 劉春

監製:韓繼旺 哈丹寶力格 於濤

記者:周秀芳 蘇永生 桑治爽

欄花設計:蘇昊

影片文案:桑治爽

攝影:劉明澤

影片剪輯:武震 李卓

新媒體呈現:李珍

鳴謝:根河市委宣傳部 內蒙古森工集團根河森工公司 根河市融媒體中心

編輯:朱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