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總書記的足跡·蹲點報導丨創新作槳,山東競逐現代產業潮頭

山東在推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發展新質生產力、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繫上大有可為。要著眼國家戰略需求,統籌推進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未來產業超前佈局,全面釋放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效能,因地製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202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時強調

技術突破總是和創新故事深度綁定,產業端的每次前進,都是產業鏈、創新鏈、教育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的結果。一年來,山東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各條戰線都迎來喜人成果——勝利油田深耕頁岩油產業,探明我國首個億噸級頁岩油田;為了滿足國人從「吃飽」到「吃好」的消費轉變,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科研人員從成千上萬個單株里篩選優質單株,成功培育出兼顧產量和品質的超強筋小麥品種;浪潮集團開展全員創新,從創新土壤中培育出科技之花,新突破重大技術540餘項——他們以創新作槳,奮勇競逐現代產業潮頭。

近日,在浪潮高端容錯計算機生產基地,工業機器人正在組裝產品。(□大眾新聞記者 段婷婷 報導)近日,在浪潮高端容錯計算機生產基地,工業機器人正在組裝產品。(□大眾新聞記者 段婷婷 報導)

油田里的「小米粥」捧來國際金獎

「美國人沒有實現的,我們中國人實現了。」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石油地質與構造地質專家賈承造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對勝利油田頁岩油的突破激動不已。

而對高青縣蘆湖街道耇士孫村的村民來說,他們也不曾想到,世代守望的這片土地會被世界矚目——全國首個億噸級頁岩油田在此誕生。

這個叫做勝利新興的油田,探明地質儲量達1.4億多噸,標誌著我國在陸相頁岩油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勝利油田分公司副總經理、總地質師劉惠民介紹,勝利油田對頁岩油的勘探始於2009年,面對陸相斷陷湖盆頁岩油勘探開發的世界級難題,勝利油田科研團隊創新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陸相頁岩油勘探開發理論和技術體系。

首個億噸級頁岩油田的誕生,不僅填補了我國陸相頁岩油領域規模增儲的空白,更彰顯了我國在能源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和技術突破,為我國能源安全和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021年10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專程來到勝利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勝利油田萊113區塊考察調研。總書記強調,解決油氣核心需求是我們面臨的重要任務。要加大勘探開發力度,夯實國內產量基礎,提高自我保障能力。要集中資源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加快清潔高效開發利用,提升能源供給質量、利用效率和減碳水平。

「近年來,勝利油田牢記總書記殷切囑託,在保障能源安全、加快科技創新、推進綠色發展等方面全面發力,打造多能互補、協同高效的綜合能源供應格局,把石油工人心向黨的信念轉化為端穩端牢能源飯碗的生動實踐。」中國石化集團公司總經理助理兼勝利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黨委書記,勝利油田分公司代表孫永壯說。

除了勝利新興油田誕生,麥收時節,關於勝利油田的好消息如同麥浪一般,接踵而至——一種提高石油採收率的技術在第50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獲得金獎;今年前四個月,原油產量超計劃1.08萬噸,油氣生產綠電佔比達23.4%。

5月20日,在勝利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化學驅實驗室內,該院化學驅油劑研發首席專家薑祖明向記者演示:將0.5克白色粉末緩慢加入100毫升油藏模擬水中,再複配其他幾種化學劑,隨著磁力攪拌器的旋轉,液體變得黏稠。從顯微鏡下看,這種黏稠的液體就像「小米粥」一樣。

一個多月前的4月9日,在瑞士日內瓦國際發明展的場館內,薑祖明用流利的英語向評委組介紹「小米粥」。「小米粥」的學名是新型可變形顆粒驅油劑,打破了特高含水老油田大幅度提高採收率技術的瓶頸。4天后,這項技術為中國捧回金獎,成為勝利油田化學驅技術的又一次高光時刻。截至目前,該技術已被應用產油360萬噸,採收率突破60%。

而對於勝利油田純梁採油廠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項目部齊魯首站站長林會遠來說,回憶起自己按下啟泵按鈕的那一刻,他感覺「就像發射火箭點火一樣自豪」。

2023年7月11日,連接齊魯石化和勝利油田的國內首條百萬噸百公里二氧化碳輸送管道投產。捕集的二氧化碳從位於齊魯石化第二化肥廠的首站出發,跋涉近百公里到達末站,再通過東西兩條支線注入到地下油藏。據介紹,進入地下的二氧化碳一部分實現封存,一部分與油藏互溶後驅動更多原油采出地面,形成了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產業鏈。

這是國內首個百萬噸級CCUS示範工程,蹚出了增油固碳發展新路子,回答了「既要綠色發展又要能源安全」的時代考題。經過近3年的平穩運行,CCUS項目累計注入二氧化碳190萬噸,二氧化碳化身「採油工」後,區塊日產油量由注氣前的220噸上升至450噸。

今年3月,勝利油田率先在國內油氣行業實現油氣產品碳足跡核算全覆蓋,合計形成150餘萬噸的降碳能力,實現了增產不增能、增能不增碳。(□大眾新聞記者 楊珂 顧鬆)

超強筋小麥「濟麥44」的科技範

風掠過大地,掀起層層麥浪。再過半個多月,濰坊市寒亭區高里街道一空橋村惠民農作物種植合作社的1.05萬畝小麥,就將迎來豐收季。

「合作社種的是‘濟麥44’這個品種,去年畝產達到了1400多斤。我估計今年畝產能到1500斤。」一空橋村黨支部書記張萍說著,從地裡拔起一株小麥,攥了攥,摸了摸,黝黑的面龐上是喜悅。

遠在濟南的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所試驗基地裡,同樣的場景也在上演。

只要不出差,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所所長、研究員曹新有大部分時間在作物所試驗基地裡。他撥動著壟間飽滿的麥穗,仔細查看小麥長勢,觀察是否有病蟲害的情況。烈日暴曬、蚊蟲相伴,對他來說已是家常便飯。

曹新有是「濟麥44」的主要育成人。「‘濟麥44’是我們省農科院培育出的超強筋小麥品種,實打最高畝產808.6公斤,創全國超強筋小麥高產紀錄,已連續3年成為我國年推廣面積第一的強筋小麥品種。」曹新有介紹。

緣何要專門培育這樣一款超強筋小麥品種?曹新有介紹,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國人已從嚮往「吃飽」轉變為「吃好」。然而早些年,我國優質強筋小麥大都依靠進口,培育出可以有效替代進口的優質強筋小麥,成為育種人的科研主攻方向。

2013年11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山東省農業科學院考察時強調,要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

「當前,省農科院正加快培育發展更多農業新質生產力,打造種業新質生產力策源地,推動農業產業提質增效,端牢端穩中國飯碗。」山東省農業科學院黨委書記梁金光說。

如何才能培育出量質皆優的小麥品種?產量和品質是一對矛盾體,既要保證高產又要提升品質是育種行業公認的難題。10多年間,曹新有和團隊成員進行了多組合嘗試,在成千上萬個單株里篩選能實現品質與產量雙贏的獨苗。「品種孕育就是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常以十年為一週期,但誰也不知道需要多少個週期。」曹新有說。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8年,選擇優秀的「濟南17」作為父本、「954072」作為母本的「濟麥44」通過審定。審定當年就以1500萬元的轉讓金額,刷新當年我國小麥單品種轉讓的最高紀錄。

摘一顆即將成熟的麥穗,搓掉長芒、白殼,飽滿的小麥籽粒展露出來。「濟麥44」雖長相清秀,但蛋白質含量卻不懼任何比拚。「衡量強筋小麥品質最重要的指標之一是穩定時間。國家一等強筋小麥的標準是10分鐘,‘濟麥44’穩定時間最高能達到48分鐘。」曹新有介紹,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曾對黃淮北、黃淮南、長江中下遊和長江上遊麥區共11個省份的65個小麥品種進行過品質檢測分析,質量報告數據顯示,「濟麥44」小麥樣品的粗蛋白質含量、穩定時間等顯著高於其它小麥品種。優異的表現得到了種植戶的認可,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穩居全國小麥種植面積第3位,現已累計種植面積超4000萬畝。

科研的腳步不停歇。從黃淮強筋小麥的里程碑「濟南17」,到新時代「濟麥22」創單品種推廣紀錄,再到突破高產優質協同瓶頸的「濟麥44」、「以種適地」打造鹽堿地金色糧倉的「濟麥60」等,前後已有30多個小麥品種在山東省農業科學院育成。而今,還有10多個小麥新品種在培育當中。(□大眾新聞記者 修從濤 劉玉凡)

突破四百項,一線員工成「發明家」

5月15日,在位於濟南高新區的浪潮高端容錯計算機生產基地,車間內的全自動機械臂將內存條按壓進CPU的卡槽後,拔出來,再按壓一次,完成一根內存條的安裝。一旁的屏幕上記錄著機械臂每次按壓的力度。

以往,這項工作需要工人徒手按壓,效率較低。為解決這一問題,浪潮新產品工藝開發工程師羅希望發明了內存按壓工裝,提升了生產效率。

2018年6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濟南高新區,考察浪潮集團高端容錯計算機生產基地時強調,要堅持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大力培育創新優勢企業,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正選優勢的引領型發展。

「浪潮集團牢記囑託,持續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創新成果湧現。」浪潮集團科技創新部部長蔡偉說。

2020年,羅希望帶領團隊研發的內存自動化按壓設備上線,徹底解放了工人的雙手,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

記者看到,「羅希望通用內存按壓工裝」雖已不再規模化使用,但仍舊擺放在裝配線的每個工位旁,一起展示的還有楊洪波光盤防護碗、趙永東靜電消除器。這些以員工名字命名的創新成果,已經成為這裏創新精神的象徵。全員參與創新以來,一線員工的發明已經達到400多項。

如此多的創新成果,離不開鼓勵創新的體制氛圍。在車間員工通道門口,貼著一個醒目的二維碼。這是員工提交建議的專屬二維碼。針對員工建議,會有專門團隊跟進評估,並採納合理化建議。浪潮集團還設立「星銳獎」,獎勵在研發技術、產品、標準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績的創新人才,最高獎勵50萬元,如今已累計獎勵200多人。

「2024年研發經費投入增長24%,研發投入強度達到9%。」蔡偉介紹,創新驅動下,去年浪潮集團新增授權發明專利4700餘件、新參與製定各類標準150餘項、新突破重大技術540餘項、新發佈產品350餘款,其中新型高性能大數據存算分離技術、面向超高密度的軟硬一體化關鍵技術、突破基於微策略的虛擬化性能優化技術等多項技術刷新世界紀錄。

與此同時,浪潮集團以技術創新賦能傳統產業向「新」而行。尤其是這兩年,大模型熱潮來襲,浪潮大力佈局大模型產業技術創新與應用,推出「源2.0」基礎通用大模型,是國內首個全面開源的千億級參數基礎通用大模型,並面向製造、水利、農業等各行業發佈了海若、知業、智產等24個行業大模型,助力千行百業數字化轉型升級。

走進臥龍電氣(濟南)電機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在電機產線的最後環節,機械臂將電機夾住,通電4秒,振動檢測傳感器收集數據,通過大模型賦能、智能算法分析,判斷電機運行噪音是否超標。如果聲音存在異常,系統自動實現異常聲音分類。

「隨著消費持續升級,消費者對空調、洗衣機、冰箱等電器電機噪音水平要求越來越高。」浪潮智能生產工創智造事業部副總經理薛誌清介紹,此前,質檢員裸耳辨別電機運行聲音,標準不一致,易導致錯檢和漏檢,且長時間工作對工人聽力有損傷。為此,浪潮智能生產攜手臥龍電氣構建電機聲品質智能檢測體系,將產品質量檢測效率提升近20%,檢測誤差率從0.1%降至約0.02%。

「由於產品材質和規格不同,電機運行噪聲頻率也不一樣,這就需要大模型推理能力融合CPB門限設置技術根據實際情況自動設定合理閾值,來區分細微的噪聲變化和特徵分佈。」薛誌清介紹,目前,智產大模型聚焦裝備、電子、食品、紡織、石化、採礦、鋼鐵、鋁業等八大行業,面向產品研發、工藝優化、設備運維等業務場景進行智能體的應用開發,助力工業企業智改數轉。

為了推動更多企業加速數字化轉型,2024年5月,由省市區支持共建,浪潮工業互聯網承建、管理和運營的全國首個面向中小企業提供服務的國家級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正式開放運營。目前,該中心已彙聚各類服務商700餘家,數字化產品和解決方案2000多套,構建了場景體驗、供需對接、人才培訓等核心功能,為12000餘家企業提供了診斷、對接、培訓等數字化轉型服務。

創新驅動下,浪潮各項業務實現「加速跑」。2024年,浪潮集團營業收入同比增長30%以上、利潤總額增長20%以上。(□大眾新聞記者 段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