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利好來襲!多部門最新發聲,加快破解難點堵點
金融資本是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力量,發展科技金融是促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必由之路。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以及去年6月份召開的全國科技大會強調要做好科技金融這篇大文章,引導金融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
如何加快破解金融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之路的難點堵點?5月22日,在國新辦舉辦的介紹科技金融政策有關情況新聞發佈會上,科技部副部長邱勇、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彙管理局局長朱鶴新,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即金融監管總局)新聞發言人、政策研究司司長郭武平,中國證監會首席風險官、發行監管司司長嚴伯進,對此進行詳細介紹。
中國人民銀行:債券市場「科技板」將重點支持排名靠前、投資經驗豐富的頭部股權投資機構發行債券
債券市場「科技板」成為本次朱鶴新介紹的重點。準確而言,這一概念自5月7日首次提出後,就持續吸引市場的關注。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彙管理局局長朱鶴新(來自國新辦官網)。
債券市場「科技板」的建立,將支持金融機構、科技型企業以及股權投資機構這三類主體發行科技創新債券,從而豐富科創債券產品體系,解決股權投資機構在融資過程中面臨的期限短、融資成本高等問題。
據朱鶴新介紹,這次把科技型企業發行的債券單獨拿出來,債券發行交易制度上也因此作出六方面的差異化安排(如下圖所示)。5月7日,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證監會已經發佈公告,具體措施正在落地當中。

貝殼財經記者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彙管理局局長朱鶴新5月22日在國新辦發佈會發言。
而在金融機構、科技型企業以及股權投資機構這三類發行科創債券的主體當中,朱鶴新認為,當前最需要給予支持的就是股權投資機構。「股權投資機構在支持科技創新,特別是促進創新資本形成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他解釋道。
來自他的介紹,股權投資結構是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的重要力量,但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在於股權投資機構本身是輕資產的,長投資週期的,靠自身發債融資期限比較短,而且融資成本也比較高。「所以,通過這樣一個科技板,要解決期限短、融資成本高的問題,債券市場‘科技板’將創設科技創新債券風險分擔工具,由中國人民銀行提供低成本再貸款資金,通過擔保增信、直接投資等方式,同時也加強與地方政府、市場增信機構合作,共同分擔債券投資人的違約損失風險,支持股權投資機構發行低成本、長期限的科創債券。」他補充道。
為激勵創投行業提升服務能力,朱鶴新明確表示,將重點支持排名靠前、投資經驗豐富的頭部股權投資機構發行債券。「我們也希望通過工具創新,給市場化的股權投資機構拓展一條資金的渠道,解決募資難的問題。」
目前,市場各方響應積極,多家機構已經註冊或者已經發行科技創新債券,中國人民銀行最新數據顯示,已經有100家左右的機構在發行科技創新債券,發行金額超過了2500億元。
據悉,下一步,中國人民銀行等國家金融監管部門將繼續推進,共同建設好債券市場的「科技板」,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人民銀行也將持續完善相關的配套支持機制,讓債券市場「科技板」發揮更大的作用。
金融監管總局:近期要完成第三批保險資金長期投資改革試點的批複,規模600億
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是科技創新。但我國融資結構長期以間接融資為主的現實,決定了我們需要更加積極穩妥引導銀行保險資金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
為了讓科技企業獲得更多的長期資本和耐性資本支持,3月5日,金融監管總局局長李雲澤在參加全國兩會「部長通道」集體採訪時首度表態,金融監管總局工作的重點就是抓好「四項試點」(如下圖所示),並積極穩妥擴大試點範圍。

郭武平在5月22日的國新辦發佈會上就這「四項試點」工作最新情況做以介紹。關於金融資產投資公司股權投資試點,目前試點各地簽約意向金額已突破3800億元;關於保險資金長期投資改革試點,前期最早一批是500億元,第二批試點1120億元,「近期,我們還將批複第三批600億元試點規模,三批合計將達到2220億元。」他說道。

金融監管總局新聞發言人、政策研究司司長郭武平(來自國新辦官網)。
而關於科技企業併購貸款(即併購貸)試點,郭武平表示,允許部分銀行在18個城市開展試點,目前所有的試點銀行都已經全面落地併購貸項目。最後,關於知識產權金融生態綜合試點,金融監管總局聯合國家知識產權局、國家版權局正在推進試點中,主要是解決知識產權登記、評估、處置等方面的難題。
整體來看,金融監管總局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我國銀行業高新技術企業貸款餘額為17.7萬億元,同比增長20%,增速遠高於各項貸款平均水平。金融監管總局引導金融機構優化科技金融管理體制,大中型銀行目前已經在總行和省分行層面都設立了專門的科技金融部門,全國設立科技支行達2178家。
另據中國人民銀行最新披露的數據,當前在A股上市的「專精特新」企業已經超過1900家;同時,全國「專精特新」企業貸款餘額已經超過了6.3萬億元,同比增長15.1%,遠遠高於各項貸款的平均增速。
證監會:將為科技企業境外上市提供更加透明、更加高效、可預期的監管政策
涉及科技企業登陸境內境外資本市場的問題,一向是市場的關切所在。其中關於支持相關企業境外上市的舉措,嚴伯進在5月22日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也做出回應。

中國證監會首席風險官、發行監管司司長嚴伯進(來自國新辦官網)。
他表示,證監會將會堅定不移地推進資本市場高水平對外開放,大力支持科技企業用好境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據其介紹,從2023年3月31日起,境外上市新規正式實施,到現在兩年多,備案管理機制運行平穩,截至2025年4月底,已經完成了242家境內企業境外上市的備案,這當中有83家為科技企業,主要集中在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能源、先進製造等領域。
下一步,證監會將會同跨部門協調機制成員單位,繼續支持符合條件的科技企業利用境內境外資本市場規範發展,為科技企業境外上市提供更加透明、高效、可預期的監管環境。
對於境內市場,嚴伯進表示,當前新上市公司的科技含量不斷提升。滬深北三大交易所上市公司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上市公司數量已接近2700家,市值佔比超過了四成。2024年,科創板、創業板、北交所新上市公司當中,超過九成屬於戰略性新興產業或高新技術企業。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等領域,都形成了上市公司集群,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領域的代表性「硬科技」企業實現了上市融資。
另外,科技企業併購重組更加活躍。「併購六條」發佈以來,上市公司積極謀劃併購重組,實現轉型升級和產業整合。「目前,我們注意到,滬深上市公司披露資產重組的一共有1400餘單,同比增長超過40%,其中重大資產重組170餘單,同比增長超過220%。」嚴伯進介紹起中國證監會最新併購重組數據,在這當中,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上市公司披露資產重組約650單,其中重大資產重組超過80單。」他特別指出。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黃鑫宇 編輯 陳莉 校對 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