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防曬衣的「進化」圖譜

探路者生產的防曬皮膚衣產品。

受訪企業供圖

向興集團紡絲生產線一角。

受訪企業供圖

ohsunny生產的防曬衣產品。

受訪企業供圖

夏天到了,你的衣櫃里有一件防曬衣嗎?

如今,防曬衣越來越受到消費者青睞。數據顯示,2024年防曬衣品類線上銷售額同比增長267.4%,預計2025年末,防曬服配市場規模將接近千億元級別。

多年前,防曬衣還只是戶外愛好者的專屬裝備——厚重、悶熱、設計單一,穿久了像裹著塑料布。而今,優質防曬衣的厚度已大大減少,還能具備防濕、涼感等多重功能。

這是如何實現的?帶著疑問,記者探訪了多家材料企業、面料供應商和成衣品牌。隨著採訪的深入,記者越來越感到驚喜:一件貌似平平無奇的防曬衣,放大看,竟是藏在每一根纖維里的科技與匠心;拉長看,更是從上遊到下遊全產業鏈的蝶變之旅。

從0到1

防曬衣的AB面

打開如今的電商平台,款式各異、五彩斑斕的防曬衣,令人挑花了眼。可時針撥回到10多年前,情況還迥乎不同。

國產功能性防曬服飾品牌歐森笠(ohsunny)創始人曹宸瑋,始終記得自己的創業緣起:2008年,自己和妻子在馬爾代夫旅遊,萬里晴空、海天一色的勝景令人心醉,可回去後,皮膚卻火辣辣地疼了起來。

「原來是曬傷了!」曹宸瑋意識到,哪怕是塗了防曬霜,效果也會因出汗、擦拭等因素減弱。正在做服裝生意的夫妻倆萌生一個想法:為何不做一件抗紫外線的衣服,直接通過物理遮擋防曬呢?

當時,市面上可還沒有「防曬衣」這個概念。與之類似的,只有源自歐美的皮膚風衣——薄薄一層,可以防風、防濕,供戶外愛好者穿著。

「雖然都穿皮膚風衣,但東亞更注重防曬,這一點與歐美市場不同。」國產戶外品牌探路者技術項目部負責人劉昊海介紹,當時,不少國內的戶外愛好者會用皮膚風衣遮陽,但該單品尚未專門設計防曬性能,這是一大痛點。

有需求就會有市場。2010年前後,業內敏銳捕捉到消費者物理防曬需求,紛紛開始佈局功能性防曬衣品類。然而,一個難題擺在所有人面前:

一塊布料,原本是越厚、越密越遮陽;在炎熱的夏天,又該如何讓一件輕量、幾乎透明的衣物,也具備優越的防曬性能呢?

「當時,我們幾乎跑遍了中國前十的紗線和麵料廠商,大家都沒聽說過防曬衣這個概念。」曹宸瑋回憶說。後來,夫妻倆又跑去日韓等國外實驗室尋找經驗,遺憾的是,只有一些零星的雛形設想。

從0到1,沒有捷徑。怎麼辦?唯有自主創新。

於是,曹宸瑋帶領團隊從零開始,從前端的功能母粒、纖維切片尋找突破口。經過數年攻關和反復試驗,團隊終於突破了國內第一代UPF50+的原紗抗紫外線技術。2011年,ohsunny正式成立,並上架全網第一款專業防曬衣。今天,品牌已擁有檢測結果最高UPF2000+的產品,防曬性能遠超國家標準。

對探路者而言,研發之路同樣充滿汗水。「2013年,我們推出的第一代產品使用的是塗層技術,但馬上我們就發現了問題。」劉昊海回憶。

一開始,團隊是在衣物後整理階段,才將防曬助劑塗覆於面料表面。此方法雖便捷,卻有明顯缺陷:水洗次數一多,衣服的防曬功能就打了折扣。

如何從源頭改善,讓纖維就能防曬?於是,探路者開始聯合上下遊供應商,從最初的紗線環節就添加防曬助劑,使其在超200攝氏度的高溫環境中與纖維熔融共紡。

「這種原紗防曬,相當於在每一根紗線里都融入了‘防曬基因’。相較原先的塗層法,新型防曬衣耐水洗、易打理,更符合國內消費者的期待。」劉昊海介紹。

隨著全行業不斷探索,目前,原紗防曬已成為國產防曬衣的主要技術路線,面料的親膚性、抗老化等性能也相應提升。如今,「防曬衣」也已突破「防曬」這個單一標籤——

今天,防曬衣更輕薄:通過原創配方工藝,ohsunny「極光」系列防曬服重量只有60多克,厚度僅相當於3張A4紙,且平均防曬值仍保持UPF500+;

今天,防曬衣更有趣:探路者山影系列防曬衣疊加了光變科技,就像「變色龍」一般,可隨紫外線強弱顯現不同色彩;

今天,防曬衣更時尚:各種顏色、版型、透視度、垂墜感的款式不斷上新,「高顏值」防曬衣滿足用戶在不同場景下的多元需求……

如今,已有多家國貨品牌進駐「防曬圈」。既有ohsunny、蕉下等防曬新勢力,也有探路者、安踏等老牌戶外運動品牌,甚至還有一向專注羽絨服領域的波司登……持續創新,讓小小的防曬衣單品也迸發出千億元級市場。

從上遊到下遊

全產業鏈的技術攻關

纖維、紗線、織造、染整……防曬衣的升級之路,離不開上下遊全產業鏈的技術攻關。

一直以來,業內都被一個問題困擾:怎樣才能有效提高紗線中的防曬助劑濃度?

這可不是一道簡單的加法題。「纖維加工的要求很高,通用滌綸或尼龍纖維直徑只有約20微米,且在每分鐘三四千米的高紡速下不能斷頭,一顆絲餅纖維長度,甚至能環繞地球一週。」東華大學教授、紹興惠群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孫賓介紹。

在這種高要求下,既要實現防曬助劑高濃度添加,又不能影響纖維自身的可紡性,十分困難。一度,業內僅有日本東麗公司採用皮芯復合紡絲技術才能實現。因此,國內上遊的面料廠商多直接採購其皮芯復合纖維。

然而,關鍵技術不握在自己手裡,難免會被「卡脖子」。

孫賓忘不了2022年的一幕。當年,作為新引進的高校科研成果轉化項目,惠群剛剛落地紹興柯橋不久。一天,一家面料公司的負責人找上門來,面帶愁色——原來,他們使用日本東麗的纖維生產防曬面料,但苦於對方總是限制給第三方的供應量,企業的生產受到很大影響。

「你們能不能解決這個‘卡脖子’問題?」企業負責人試探性地問。

「可以進行落地驗證!」孫賓回答。

原來,孫賓團隊已在東華大學進行了10餘年新材料研究,專攻有機無機雜化技術,可以從相容性角度,根本上解決無機材料的添加對紡絲加工造成的不良影響。於是,雙方一拍即合!

經過2—3年技術試驗,惠群最終成功將紗線中光散射功能鈦白粉的濃度從常規的2%提高到8%,使得UPF值可達1000+。相較於日本產品,惠群的技術路徑更直接地解決了功能顆粒在材料中的分散性、相容性問題,不僅纖維的強度和韌性更好,還可細旦、可異形,成衣更加輕薄舒適。

「這款新型纖維現已推向市場、實現量產,我們還給它起了一個充滿東方詩韻的名字——‘冰隱紗’,由它製成的面料和成衣,不僅具有更強的抗紫外線功能,還能薄而不透、遮熱、隱汗。」孫賓驕傲地說。

纖維的下一步是面料。為了讓一塊面料同時具備多種功能,上遊的供應商們可花了不少心思。

位於福建晉江的向興(中國)集團,是一家有20多年歷史的面料企業。近些年,向興一直積極研發多功能面料,其中一個旗艦款就是瞬間涼感防曬衣面料。

「當時,我們紡絲採用了涼感微膠囊技術,前期試驗紡況一直不好,達不到織造需求。」向興集團高級工程師謝雲峰迴憶。

原來,微膠囊在紡絲液中團聚、沉降,導致其在纖維內部分佈不均勻,甚至堵塞噴絲孔。這可讓團隊犯了愁。

通過不斷「頭腦風暴」,漸漸地,謝雲峰和團隊蹦出一個想法:或許可以採用「母粒共混」法!通過逐步分散、層疊等手段,讓微膠囊在紡絲液中均勻分佈。

有了靈感,馬上開干。團隊先用半年,試驗微膠囊壁材料及其厚度;再花半年,拿實驗切片過生產關……好幾次,因為壁材厚度不符合要求,紡絲過程破壞了微膠囊的緩釋結構,功虧一簣。

「其實,成功都是從無數次失敗中試出來的。」回憶起當時的研發過程,謝雲峰感慨道,「一塊功能性面料的開發,背後其實是以年為計的辛勤付出,是匠人心血與汗水的凝聚。」

最終,向興成功攻破微膠囊涼感工藝,膠囊壁厚度僅100—200納米,比部分電子產品的精度還高。數據顯示,目前向興共擁有100款不同功能的防曬面料,合作知名成衣品牌超百家,去年公司防曬面料營收超1.5億元。

從品類到品牌

紡織行業的升級之旅

從最早的一片空白,到成功研發單品,再到多家品牌競逐市場……國產防曬衣市場的十幾年發展史,正是傳統紡織業不斷升級的一個生動註腳。

「2000年初,紡織企業研發部門大多集中在日本、南韓,或中國台灣、香港等地,內地很少有。」劉昊海回憶說。

變化發生在近十年。隨著國際紡織市場的變化,國內企業逐漸意識到研發的重要性。2010年左右,探路者全面開啟自主創新路線,去年企業研發團隊已超170人,研發投入佔營收比超5%。

在面料這行幹了20多年,謝雲峰對變化也深有感觸。

「以前,國內面料商更多是做OEM業務,大家只悶頭琢磨一些機器和工藝,很少突破前端的基礎材料。」謝雲峰表示,今天面料開發已是一門涉及高分子化學、流體力學、生物工程等領域的綜合學問,必須具備更強的研發能力,才能在激烈的海內外市場競爭中擁有定價權。

產業升級,不僅需要業界提高研發意識,更需要業界和學界的「雙向奔赴」。

「理論成果就像是一顆種子,要想破土發芽,還得有相應的條件作雨露與養分。」孫賓感慨,10多年前,業界的設施還普遍以實用生產為導向,研發打樣設備甚少;有的企業盯著收益算賬,對投入研發的興趣也不大。但如今,情況已明顯改善。

冰隱紗就是孫賓團隊研究成果的首次技術產業化應用。近幾年,在國家產業創新和技術自主導向下,產學研結合愈發緊密。目前,以東華大學雜化技術為基礎,已形成「納米材料—母粒—纖維—面料—服裝」的技術產業化學科鏈和產業鏈聯盟(DH-HyTIers)。

如今,每逢炎夏,防曬都會成為「頂流」話題,去年「618」期間,一知名電商平台防曬衣品類成交額同比增長120%。但高增長背後尚存問題。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整體來看,防曬服配市場仍有誇大營銷、缺乏統一標準等發展堵點,從業者還需進一步增強品牌意識,立足長遠發展。

「防曬產業雖然趁‘熱’壯大,但不能光賺‘熱’錢,只想著趁風口分一杯羹。」曹宸瑋表示,高端防曬衣應是科技與美學的結合。要想從「網紅」變「長紅」,不僅要持續研發、提升內功,更要鍛造品牌文化,通過防曬衣引領一種更運動健康、綠色自然的生活方式,承擔品牌的社會責任。(記者 吳雪聰)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5月23日 第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