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過緊日子」的誤讀與正解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修訂後的《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進一步擰緊黨政機關帶頭過緊日子的制度螺栓,持續引發熱議。關於「過緊日子」,存在一些曲解、誤讀,有必要細加辨析、正本清源。
過緊日子是一以貫之的要求,而非權宜之計。「不論我們國家發展到什麼水平,不論人民生活改善到什麼地步,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黨的十八大以來,不管是文件規定,還是改革旨歸,黨政機關節儉的要求與行動是一貫的。2013年黨中央製定出台《條例》,這次修訂與時俱進,是有針對性的查漏補缺、更新升級。
黨和政府帶頭過緊日子,目的是為了讓老百姓過好日子。《條例》規定的主體是黨政機關,約束的是奢侈浪費等行為,並不影響擴大消費、民生投入。事實上,黨政機關該花的花、該省的省,把資金用在刀刃上,彙集更多資源投入教育、醫療、科創等領域,正是要更好推動高質量發展,增進百姓福祉。
過緊日子不等於「一刀切」,而是「切一刀」。究竟切在哪兒?切在大吃大喝、奢侈鋪排等作風弊病。看《條例》修訂後的「增量」:規定「工作餐不得提供高檔菜餚,不得提供香菸,不上酒」,要求「工作會議一律不擺花草、不製作背景板」,明確「嚴禁為公務用車增加高檔配置或者豪華內飾」。緊的地方,是經費管理、公務接待、公務用車、會議活動、辦公用房等。
過緊日子不等於降低公共服務質量。有聲音擔憂,「過緊日子是財政困難的無奈之舉,恐會殃及公共服務質量」。財政部數據顯示:1—4月全國公共財政支出進度達到2020年以來同期最快;4月全國稅收收入同比增長1.9%,為今年以來月度增幅首次由負轉正。而且,過緊日子與幹部擔當作為是兩回事。掃除歪風邪氣只會激發黨員幹部敢作善為,為老百姓的美好生活添磚加瓦。
過緊日子不等於削減幹部正當的薪金待遇。有網民說,「身在體制內,擔心降薪」。需要明確的是,過緊日子壓減的是機關不必要開支,而非幹部的合理收入、待遇保障。事實上,近年來,公務員職務與職級並行、事業單位薪金動態調整機制等不斷改革完善,激發了幹部特別是基層幹部的幹事創業積極性。
過緊日子不等於政府行為失了法度。「以後跟政府的生意不好做了」「結款要變難」等悲觀論調,可謂杞人憂天。過緊日子的要求,只會促進政府部門依法行政,在招投標、治理拖欠賬款等方面嚴格以求。隨著法治政府建設不斷深化,同政府部門打交道會變得更容易、更順暢。承接政府的項目,可以更放心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