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你一起看「玲龍」丨小「身材」有大能量 看「玲龍一號」如何為全球核電小堆發展樹立標杆
中國網5月22日訊(記者 彭瑤)日前,高質量發展中國行——共建「核美家園」看「玲龍」媒體活動一行走進海南核電基地。記者從中核集團旗下海南核電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南核電」)瞭解到,目前,中核集團「玲龍一號」全球首個多用途模塊式小型堆科技示範工程(以下簡稱「玲龍一號」)安裝工作已進入高峰期,部分系統調試工作穩步推進,機組冷態功能試驗正在積極籌備中。

海南核電基地已形成「雙龍齊飛 三堆共建」格局海南核電基地是我國最南端的核電基地。基地內,海南昌江核電項目一期工程建設兩台65萬千瓦壓水堆核電機組,先後於2015年12月和2016年8月投入商業運行,每年為海南提供90—100億度電的清潔能源保障,當前約佔全省用電總量的1/4,徹底解決了電源性缺電問題。
該項目二期工程(3、4號機組)採用中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壓水堆核電「華龍一號」技術,於2021年3月正式開工建設。同年7月,「玲龍一號」開工建設,是全球首個開工的陸上商用模塊化小堆,標誌著我國在模塊化小型堆技術上走在了世界前列。
當前,海南核電基地已形成「雙龍齊飛 三堆共建」格局。全面建成投產後,基地將同時擁有二代改進型、三代、示範小堆多種堆型機組,總裝機容量可達380萬千瓦。
為海南自貿港提供綠色能源保障
今年4月發佈的《中國核能科技創新發展報告(2025)》顯示,預計2050年,全球核能將突破11億千瓦。從全球核能技術發展趨勢看,先進核能系統技術突破與工程化應用成為重點。其中,小型模塊化反應堆(小堆)引起全球廣泛關注和研發。
「玲龍一號」技術是中核集團通過十餘年自主研發並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多功能模塊化小型壓水堆堆型,是繼「華龍一號」之後的又一自主創新重大成果。
「小堆」有多小? 海南核電工程管理處副處長趙龍為記者列舉了「玲龍一號」與主流大堆技術的一系列參數對比。其中,「華龍一號」的核島常規島佔地面積總和為24064㎡,「玲龍一號」為9937㎡,比值為0.41;「玲龍一號」的功率僅有「華龍一號」的1/10。
儘管小巧,但「玲龍一號」的作用不容小覷。建成後,每台「玲龍一號」機組發電功率為12.5萬千瓦,年發電量可達10億千瓦時,能供50萬人使用,相當於減少二氧化碳排放88萬噸,植樹造林750萬棵,將大大減少化石能源消耗、促進節能減排,為海南自貿港和生態文明示範區建設提供綠色能源保障。

建設安全靈活、環境友好的「核能充電寶」
「小堆」有何優勢?區別於傳統核電技術,模塊式小型堆技術具有小型化、模塊化、一體化、非能動的特點。沿海而建的「玲龍一號」,不僅佔地面積少,反應堆需要的冷卻水還可以就地取材;既能用來核能發電,還可用於區域供熱、區域供暖/冷、工業供熱等,適用於園區、礦區、高耗能企業自備能源等多種場景應用,堪稱「核能充電寶」。
對於核電而言,安全高於一切。據趙龍介紹,「玲龍一號」反應堆、乏燃料及安全系統佈置於地下,將岩體土壤作為天然的放射性隔離屏障,抗震能力、抗恐怖襲擊能力更強,對環境更加友好。2016年,「玲龍一號」成為全球首個通過國際原子能機構安全審查的小型堆。
「‘玲龍一號’技術安全性高、環境友好、佈置靈活,可以滿足接近人口密集區域及內陸、沿海地區對核能熱電聯供、水電聯供等多樣性需求。同時,初始投資低、建設週期短。」趙龍表示,小堆後續設計優化還將在系統功能、數字化等方面著力,並開展多功能應用技術研發,建立小堆可持續的商業發展模式。

為全球核電小堆發展樹立標杆
目前,「玲龍一號」已完成輔助電源倒送電、6kV可用、主控室可用、電氣廠房送冷風、汽輪機扣蓋、柴油機首次啟動等工程節點,彰顯了我國在新型核能系統設計、高端裝備製造及複雜工程協同管理上的綜合實力。
「玲龍一號」憑藉卓越的技術和出色的「性價比」蜚聲國際,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參觀團紛至遝來。他們認為,「玲龍一號」的建設經驗將為國際社會提供小堆工程範本。
2024年10月,在奧地利維也納召開的國際原子能機構小型模塊化反應堆及其應用國際會議期間,國際原子能機構與海南核電有限公司簽署全球首個小堆能力建設執行協議,標誌著在國際原子能機構框架下全球小堆能力建設將從海南核電起步。
2025年4月8日,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格羅斯實地調研「玲龍一號」時指出,中國通過大規模建設核電站及推廣小型模塊堆技術,為發展中國家提供高效、低成本的能源解決方案;中國的核電發展為世界提供了典範,「玲龍一號」示範工程為全球小堆發展樹立了標杆。
「未來,海南核電將以高質量精細化管理為抓手,強化項目整體策劃,以將‘玲龍一號’建設成高質量精細化工程為目標,用實際行動保障各項工作高質量推進。」海南核電相關負責人表示。
編審:魏婧 王月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