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美美與共 文化和而不同

加納留學生演奏傳統樂器、載歌載舞,現場氣氛熱烈。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供圖

「五洲風韻多和熙/世界萬象正煥新/不曾停歇我們的腳步/共繪夢想藍圖……」日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下文簡稱「貿大」)舉行第二十一屆國際青年文化節開幕禮,這段活動主題曲歌詞生動點明了活動主旨。
本屆國際青年文化節(下文簡稱「文化節」)圍繞「和風韻 萬象新」主題,設置七大板塊,分別為「創啟未來」「雲觀天下」「智繪五彩」「菁英薈萃」「文明互鑒」「寰宇沙龍」以及「數創視界」,包括15個系列子活動,覆蓋創新實踐、國際交流、青年發展等領域。
「外」字名片 做強特色
開幕禮文藝彙演精彩紛呈,彰顯出多元文化魅力。
青綠色山水畫捲上,柳枝飄動,桃花飄落,中國學生手持油紙傘旋轉起舞表演開場節目,勾勒出一幅含蓄唯美的《雨澗春行圖》。緊接著登場的厄瓜多爾學生,身穿豔麗衣著,為觀眾奉上一段熱情洋溢的民族舞。中國武術表演里,三節棍掃過地面,雙刀閃動寒光,手持長棍的學生模仿孫悟空騰挪跳躍惟妙惟肖,贏得台下喝彩連連。蒙古國呼麥低沉悠長,中國黃梅戲婉轉清亮,兩相呼應,彷彿草原與水鄉跨越時空對話……
「那種團結友好、四海一家的感覺,熱烈又浪漫,讓我特別感動。」貿大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生小林,對於壓軸節目集體舞《舞彩世界》印象深刻——幾十個國家的留學生代表身穿傳統服飾,圍繞觀眾席載歌載舞。
人形機器人參與互動,是本屆文化節開幕禮的看點之一,體現了創新科技與多元文化交融的理念。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黨委書記黃寶印在致辭中指出,國際青年文化節歷經21屆發展,其傳播力、影響力、輻射力不斷增強,已成為體現貿大「外」字特色的重要名片。
文化櫥窗 交流橋樑
本屆國際青年文化節設有五洲風情、中華文韻、國際培養、多彩社團、美食盛宴5個區域,構築起百種文化交相輝映的立體圖景。
來自70多個國家的160餘個展台熱鬧非凡。留學生們化身文化使者,通過傳統服飾展示、特色美食分享、手工藝品製作、民族歌舞表演等形式,生動呈現本土文化特色。
「來嚐嚐我們的俄式煎餅!都是這位帥哥現場手工製作的。」俄羅斯展台前,兩名留學生熱情地推薦特色美食。順著她們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見一名男生左手持電動打蛋器,熟練地攪拌雞蛋,右手往盆里少量多次添加麵粉。
美食總能快速拉近不同文化之間的距離。「今天,我們的展台上有很多好吃的、好喝的。這個是葉子裡面捲著肉,這是我們很有名的葡萄酒和白蘭地。」來自阿美尼亞的大衛,用一口流利的中文向記者介紹。大衛是清華大學醫學專業的博士生,從預科開始在華求學已近13年。
在大衛身旁,與遊客熱情互動的莫里斯,是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碩士生,曾和中國媒體合作,採訪在華阿美尼亞名人。莫里斯說:「我們來自不同的大學和專業,但是今天都來到貿大文化節,一起介紹我們國家的文化,這個機會對我們很重要。」
國際青年文化節還為跨國友誼搭建了平台。一名岡比亞小夥告訴記者,他的姐姐在貿大讀書,是全校唯一的岡比亞學生。多年來,她總是和鄰國塞內加爾的留學生一起籌備文化節活動,付出了不少精力。2023年,這位小夥也來到中國,在北京另一所大學學習建築專業,「中文會一點點」「中國朋友很多」。他說,今天很高興在岡比亞展台嚐到了想念已久的家鄉菜,「味道特別棒」。
寧遠樓前,國際學院精心組織的「文化體驗工作坊」人氣十足。人們可以親自體驗俄羅斯套娃繪畫、土庫曼史丹藏戒指遊戲、巴基史丹海娜花圖案設計、尼泊爾傳統書法、厄瓜多爾搖擺與沙亞薩舞、馬來西亞拉茶等活動。開幕禮當天下午,模擬法庭大賽、模擬APEC大賽、「挑戰之路」青年創新風采展等系列活動也次第展開。
親身體驗 感知中國
要理解一國文化,親身體驗乃至生活其中是最直接的方式,能讓跨文化感知擁有更加立體的維度。
在中國文化展示區域,貿大書畫協會的展台前人頭攢動,絡繹不絕。不少參與者手持文化節專屬打卡本,請擅長書法的協會成員題寫「萬事勝意」「平安順遂」等祝福語;也有些興致勃勃地拿起毛筆,在留言本上親手寫下「前程似錦」「We are one family!(我們是一家人!)」等美好祝願。
與此同時,不遠處的中國篆刻體驗活動吸引了多國友人參與,他們在刻刀遊走間領略漢字與金石之美。漢語角內同樣充滿歡聲笑語。留學生們有的學習剪紙技藝,有的聆聽傳統節日故事,在友好互動中感受中國文化魅力,增進彼此友誼。
在文化節現場,幾名參與者向記者講述了他們對中國的印象。
「是一個很美的國家。我去過成都,很喜歡那裡的火鍋。」一名身穿粉色紗籠的泰國女生用中文說,她來中國不到1年,目前是貿大的一名預科生,學習營銷專業。她從高中開始學習中文,去年終於來到中國留學,「實現了夢想」。
來自阿美尼亞的大衛說,中國幅員遼闊,無論走到哪裡,我都能感受到當地人的熱情好客,很容易交到朋友。
「謝謝」二字,是岡比亞小夥想對中國說的心裡話。「我的國家在西非,離中國很遠很遠,但在這兒我們感覺安全、舒服,很開心。中國有深厚的文化、先進的科技,是一個偉大的國家。我很感謝有機會到這裏學習。」
「你掃我,還是我掃你?」——當捲髮褐瞳的外國友人掏出手機,打開微信,很自然地問出這句話時,周圍人都會心一笑。提問者名叫利亞姆,是一名比利時國際文化傳播研究者,在北京工作了15年,微信早已融入他的日常生活。
「北京是一座國際化都市,包容力和承載力都很強。」利亞姆指著文化節上琳瑯滿目的各國美食說,「這些特色餐飲在北京街頭幾乎都能找到。」但最令他驚喜的是,參展國家的覆蓋面極廣。多元文化的集中展示,讓遊覽者得以充分領略人類文明的絢爛多彩。(記者 陳靜文)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5月23日 第 11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