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記者親曆:單靠美國造無法在美國活下去

【日本記者親曆:#單靠美國造無法在美國活下去#】#美國人廚房一拿一個中國製造# 日本《每日新聞》5月22日刊登題為《僅憑「美國製造」能在美國活下去嗎——日本記者的一次社會實驗》的文章,作者是國枝堇。主要內容編譯如下:

去年夏天,我專程赴美採訪美國大選,借此機會走訪了美國多地。目前我暫居美國南部的得克薩斯州。

特朗普總統發起的「對等關稅」暫緩實施,與中國也達成下調關稅的協議,但前景依舊充滿不確定性。關稅的上調對美國人來說意味著進口商品漲價。在美國,僅憑「美國製造」能否活得下去?為此我在得州開啟了一場社會實驗。

為了慳錢,在美國的這段日子我都是自己做飯。在禾爾瑪超市選購食材之際,我特意確認了它們的產地。早餐需要的燕麥片、香蕉和咖啡豆分別來自俄勒岡州、哥斯達黎加和南美。如果拘泥於原產地為美國,那咖啡就沒得喝了。

大米產自加州,牛奶和乳酪是得州本地所產,盒裝沙拉和牛肉來自阿肯色州,豬肉和雞肉雖然不知具體產地,但明確標註為「美國產」。

水產品就不太好辦了。三文魚是智利進口,凍蝦來自印度和阿根廷,羅非魚產自巴西。

再看看食品以外的東西。環顧店內,服裝都是從中國、印尼、孟加拉國、越南進口的。美國製造的T恤衫只有一種。咖啡杯標價1.99美元一個,不用說還是中國製造。我現在租住的房子裡所有餐廚用具均為中國製造。據路透社報導,2023年1月至8月,禾爾瑪出售的商品中六成是從中國進口。

美國的貧富分化愈發嚴重。1%的富裕階層佔有了30.8%的財富。有不少人認為沒有價格便宜的「中國製造」,明天的日子很難過下去。

之後我又去了一家銷售牛仔靴和馬具的專賣店。想像中這裏的美國製造佔比應該更高,結果店員告訴我只有30%左右。

店員吉娜告訴我:「我們出口皮革,在其他國家加工,之後再進口回美國。」單車也是一個道理,一件商品在製造完成前會多次出入國境。所以說關稅造成的損失是雙向的。

特朗普政府說,「關稅是為了讓製造業重返美國」,但考慮到美國的人工成本這可並非易事。求職網站上的數據顯示,得州4月的平均時薪達到31美元。如果強製遣返「非法」移民,人手短缺還會進一步推高用工成本,所有東西還會繼續漲價。

很明顯,美國人僅憑美國製造根本活不下去。特朗普總統的「關稅戰」拖得越久對美國就越不利。(編譯/劉林)#特朗普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