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乘春風浩蕩時——寫在西藏和平解放74週年之際

來源:中國西藏網

五月的陽光灑滿雪域高原,布達拉宮廣場上,西藏和平解放紀念碑巍峨聳立,碑文記錄了西藏發展歷程中不可磨滅的重要印記,在陽光照耀下熠熠生輝,這既是對先烈的緬懷,亦是對後人的啟迪。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在北京簽訂,宣告西藏和平解放。這是西藏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轉折點。從黑暗走向光明,從貧窮邁向富裕,從封閉走向開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西藏實現了翻天覆地的歷史巨變。如今的雪域高原,處處湧動著發展的春潮,綻放著幸福的笑容。在數次進藏採訪中,我們記錄著這片土地上一個個鮮活的故事,它們串聯起74年滄桑巨變的動人篇章。 

「路」在延伸 

西藏和平解放前,連一條標準化的公路都沒有。「深山老林哪有路?這麼寬的小道,已經算是大路了。」原十八軍司令部軍政處參謀苗中琴一邊回憶著195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八軍挺進西藏的情景,一邊比劃著一臂長的距離告訴記者,「因為沒有路,所以要走出路來,修出路來!」一路雪山重重、冰河刺骨、空氣稀薄,行程兩千多公里,戰士們用血肉之軀把川藏公路鋪到了拉薩。 

70多年過去,在軍民合力和代代交通人不懈努力下,西藏的民族團結之路、文明進步之路、各族同胞共同富裕之路不斷延伸。如今,西藏已建立起公路、鐵路、航空、管道運輸一體化的立體交通網絡,將西藏和祖國各地緊緊相連。 

圖為拉林鐵路 攝影:陳衛國 圖為拉林鐵路 攝影:陳衛國 

不止如此,現在的世界屋脊還搭建起信息高速公路,5G信號覆蓋所有鄉鎮,前沿通信技術為高原生產生活注入澎湃動力,讓人們享受到智能化的信息通信服務。 

從公路到鐵路,從網絡到信息化,交通設施與信息化建設齊頭並進,現代化惠及每個角落。 

我們看到,在林芝的茶園里,茶葉通過電商平台銷往全國各地;在日喀則的麥田中,智慧農業技術讓糧食產量節節攀升;山南的社區以信息平台為驅動,實現數據分析、民意受理、問題交辦等多功能服務;博物館依託數字技術提供豐富的互動體驗,讓觀眾更深刻地感受西藏文化;眾多非遺傳承人通過短影片、直播展示非遺技藝,講述非遺背後的故事……「互聯網+」模式在政務、醫療、文旅、農牧等領域的應用,讓西藏各族群眾充分享受到數字化帶來的便利。 

幸福「溫度」 

我們曾採訪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邊巴拿姆,聽她以家中三代人的故事詮釋西藏教育的飛躍發展。她的外婆拿姆是西藏和平解放前貴族家的差巴,一輩子不識字;她的母親普布拿姆在民主改革後考入西藏公學(西藏民族大學前身),提前畢業後卻因工作繁忙沒有機會再進行系統的學習;而邊巴拿姆從小享受教育「三包」政策,17歲以日喀則市第三的成績考入大學,通過不斷努力進修深造,最終成長為深耕法學、南亞研究等領域的學者,為家鄉的發展建言獻策。 

邊巴拿姆的故事,正是西藏孩子從「有學上」到「上好學」的縮影。截至2024年,西藏在校生總數達到97萬人,超過總人口的1/4。教育「三包」政策已是第22次提升補助標準,保障範圍不斷擴大,受益對象不斷增加,讓每個孩子都能在明亮的教室里追逐夢想。

圖為邊巴拿姆在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閉幕後在人民大會堂外和其他委員合照 攝影:王茜 圖為邊巴拿姆在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閉幕後在人民大會堂外和其他委員合照 攝影:王茜 

悠悠萬事,民生為大。 

我們看到西藏的遠程醫療覆蓋偏遠地區,農牧民看病不再受限於山高路遠;看到在昌都市丁青縣特困人員集中供養服務中心,老人們安享晚年;看到日喀則定日地震後,連續高效緊急搶險救援在冬日溫暖人心;看到「九大產業」協同發力,推動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展,家家戶戶的「錢袋子」鼓了,笑容更燦爛了,幸福更加觸手可及。 

圖為林芝市墨脫縣完全小學課堂 攝影:王茜 圖為林芝市墨脫縣完全小學課堂 攝影:王茜 

從和平解放前,西藏90%以上的人沒有自己的住房,過著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生活,到人人「翻身做主」、吃飽穿暖,再到如今各族群眾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生活得到全方位改善,西藏的民生答卷正托起群眾穩穩的幸福。 

「植」此青綠 

尼洋河水穿越雅尼濕地,植被鬱鬱青青、野趣盎然,很多遊客不遠千里而來,只為一覽這高原上的生態美景。 

「我們守護濕地就像守護自己的家一樣。」濕地管護員尼瑪平措告訴記者。 

據報導,2024年西藏安排生態崗位43.98萬個,下達補助資金15.23億元。越來越多如尼瑪平措一樣的當地群眾,成為野保員、林保員、濕地保護員,作雪域高原的「生態衛士」,在守護綠水青山中實現了穩定增收,嚐到了生態紅利的甜頭。 

圖為雅尼濕地 攝影:王茜 圖為雅尼濕地 攝影:王茜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對西藏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一系列戰略部署,製定了一系列重大政策舉措。西藏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定不移地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積極探索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有效路徑,致力於讓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我們看到,羌塘草原「草畜平衡」政策的實施讓牧民們保護了草場、實現了增收;高原有機農牧業蓬勃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高品質生活的追求;高山上光伏發電板變身藍色電海,風力發電機擎天而立,將大自然的餽贈轉化為清潔電能,點亮萬家燈火……產業增加一分「含綠量」,發展就會增加幾分「重要性」,守護了綠水青山,就獲得了金山銀山,這是西藏在生態文明建設中邁出新步伐。 

「繁星」閃耀 

原川藏公路西線築路指揮部第一政委楊軍之子楊齊康,接過父輩建設西藏的接力棒,並將之傳遞給自己的後代,一家四代人先後赴藏工作學習,見證了西藏從和平解放到繁榮發展的巨變。 

「在進軍西藏的過程中,我們的父輩用奉獻和犧牲鑄就了老西藏精神。」楊齊康感慨道,「我們敬仰這種精神,但我們更有責任去宣傳它,弘揚它,傳承它。」 

在西藏和平解放到建設新西藏的壯闊歷史中孕育了偉大的精神,激勵著一代代建設者,也深深影響著年青人。近年來,越來越多年青人選擇紮根西岸、建設邊疆,為當地各項事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西岸計劃誌願者李含玉憑著一腔熱情來到林芝市波密縣。在負責波密紅樓的講解工作中,她意識到,歷史書中關於革命先輩們不朽功績的文字描述如此鮮活而真實,「向革命先烈學習,傳承紅色基因」不僅是一句口號,更「需要吾輩青年為之奮鬥一生」。 

圖為波密紅樓 攝影:王茜 圖為波密紅樓 攝影:王茜 

我們還見過很多如李含玉一樣的人。他們主動申請到海拔最高的鄉當基層幹部,在阿里生態保護站用無人機監測冰川變化,在雪域邊關身著橄欖綠堅守邊疆……我們還見到很多援藏幹部,他們來到高原發展產業,改良技術,讓群眾增收致富;站在三尺講台,讓優質教育資源在邊疆開花結果;身披白衣鎧甲守護健康,「授之以漁」提高當地診療水平……他們以實際行動為老西藏精神注入新的時代內涵,讓雪域高原不斷煥發生機與活力,這是從守護到傳承的時代接力,是中華民族一家親的奮鬥讚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動寫照。 

74年波瀾壯闊,74年滄桑巨變,從黑暗走向光明、從落後走向進步、從貧窮走向富裕、從專製走向民主、從封閉走向開放,西藏沿著和平解放以來開闢的光輝道路,迎著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光明前景,每一步都走得夯實堅定,奮發勇毅。我們堅信,行走在這片土地上,將會不斷見證著、記錄著更多的故事,這是西藏改天換地壯麗史詩的生動註腳,是繁榮發展壯麗畫卷的漸次鋪展,是雪域高原兒女以「建設美麗幸福西藏、共圓偉大複興夢想」的強大合力,砥礪奮進、一往無前。 

西藏,紮西德勒!(中國西藏網 文/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