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奔赴現代化的明天】這麼一「升級」,吉林農業真的變了!
來源:光明日報
【攜手奔赴現代化的明天】
●在良田里播撒良種,用良法孕出良品
●種什麼有人指導,賣什麼有人收購
●產業鏈不斷延伸,農產品身價不斷翻番
這麼一「升級」,吉林農業真的變了!
吉林日報、光明日報聯合調研組
吉林是個農業大省!這一點,大家都知道!
可是,初夏我們的這次調研,驚異地發現:現今的吉林農業,何只一個「大」呀!
除了糧食產量「傲視群雄」——人均糧食佔有量、人均糧食商品率、人均糧食調出量均居全國第一。吉林農業,還蘊含著林林總總的內容:譬如,「多」呀、「優」呀、「美」呀、「特」呀,等等。
的確,「端牢飯碗」離不開吉林;「豐盈餐桌」離不開吉林;「吃得健康」離不開吉林……為中國農業的現代化,吉林,端端正正打了一副樣子!
能打出這副樣子,源於近些年,吉林鉚足了勁兒促農業不斷「升級」。

在吉林省梨樹縣百萬畝綠色食品玉米標準化基地核心區,工作人員在開展植保無人機飛防作業。吉林日報記者 趙博攝
良田、良種、良法,讓「吉字號」成了良品
初夏的白山鬆水,分明一幅動感的畫卷——
旋耕機從沃野上隆隆開過,插秧機栽下一行行新綠,噴灌滴灌設施在原隰上畫出一道道絢麗的彩虹……
吉林位於世界三大黑土區之一的東北平原。老話說:「捏把黑土冒油花,插雙筷子能發芽。」但是,過度耕作,曾讓這片土地閃起紅燈:「油亮亮」變成了「破皮黃」。
「板結最嚴重時,拖拉機在田里直打滑。」當時的情景,梨樹縣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王貴滿歷歷在目。他趕到北京請來「科技明白人」,在地裡紮了七天七夜,取土樣、測有機質、算耕層厚度……
「專家給出診斷結果:‘過勞症’。藥方就是——秸稈覆蓋,輪替休耕……」
這一下讓十里八鄉炸開了鍋:「不鏟、不耥,秸稈也不收,這不是懶嗎?」
還真不是懶。「種田本該這樣:光顧耕,不管養,再肥的土,也得被耗乾。」專家的話讓王貴滿記到現在。更讓他喜滋滋的是,秋收測產時,他們那塊試驗田比傳統種植產量高出至少三成。
「省里和中國科學院聯合啟動了‘黑土糧倉’科技會戰,重點實驗室、工程試驗中心都建起來了。於是就有了‘梨樹模式’。據中國科學院試驗田測定,秸稈全量覆蓋還田的地塊,土壤含水量增加了20%,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了13%。」王貴滿介紹。
「在保護黑土地這事情上,吉林動了真格!」吉林省農業農村廳黑土地保護管理處副處長薛大偉掰著手指細數:頒布實施全國第一部黑土地保護地方性法規;成立省級和30個重點縣黑土地保護專職機構;設立1215個耕地質量長期定位監測點……
「種地選好種,一壟頂兩壟。」良田備好了,下一步就是良種。

俯瞰吉林省長春市農安縣保殊鄉「稻蟹共生」田園風光,一幅醉人「豐」景映入眼簾。吉林日報記者 石雷攝
2024年,國家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吉林承擔了五分之一的增量——200億斤!
「今年國家超級稻認定結果出來了,畝產1500斤的‘吉粳830’被列入主推品種。」吉林省農業科學院水稻育種首席專家、作物所所長嚴永峰帶調研組來到育苗棚,「看這小嫩苗沒,就是剛冒頭的‘吉粳830’,它可是從上萬個種子裡選出來的,再經過反復提純,一路過關斬將才能在生產上應用。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增產增效離不開它。」
「不僅高產,咱‘吉粳’小巨人品質也沒的說!」嚴永峰越說越自豪,「這幾年在國際大賽上連拿大獎,口感能比肩日本越光大米,有的比越光還好。」
農業上的事,要想做大做精,還得有「良法」——用科技來加持,這是吉林農人悟出的另一個道道。
走進通化市輝南縣朝陽鎮興德村的蔬菜大棚,一股濕漉漉的熱氣直往臉上撲:鮮嫩水靈的西葫蘆、鬱鬱蔥蔥的芹菜苗、頂花帶刺的小黃瓜……一壟壟蔬菜翠綠欲滴。
「種菜,15℃是個檻。」大棚主人郭佳說,「這個溫度以上才長得好,但俺們這疙瘩冬天秤均氣溫只有零下11℃,多虧這個溫室。」
郭佳踮腳輕敲棚頂,發出一聲悶響:「這是雙層農業薄膜加真空隔熱層,頂上還有電動天窗,犄角旮旯全是技術,溫差能控制在0.5℃上下!」
再往里看,一排排水蘿蔔苗沐浴在紫色的柔光下,好不愜意。郭佳解釋:「苗要長得好,光照也很重要。這是吉林農業大學研發的植物補光燈,冬天里每天照4小時,不僅能增產三成,而且長出來的蘿蔔飽滿圓潤,味道嘎嘎香。」
「過去,吉林人冬天吃菜大部分靠外省供。現在,我們種的菜不光自己夠吃,還能往南方送!」吉林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趙福順透著豪爽,「要問變化咋這麼大?生產方式脫胎換骨嘍!如今咱吉林,地上有免耕一體機播種,空中有無人機精準施肥,太空裡還有‘吉林一號’遙感衛星,給耕地拍CT提供農情監測……」
良田加良種,良法配良機,「吉字號」農產品能不叫得響?!
托得了底,賣得上價,貼心服務讓農民種上了「放心田」
正是春耕的裉節兒上,雙遼市永加鄉永加村村民趙德才卻是一副不慌不忙的樣子。
「趙叔,你家補訂的農資到了!」貨車碾著柏油路,從村口「突突」地駛來,車斗里碼著寫有「永加村趙德才」的藍色化肥袋。
「這是種了多少地呀?」送貨員小劉跳下車,麻利地卸下化肥。
趙德才右手拇指和食指一比畫:「八坰多!」
「農時不等人呐。種地,最怕用不上好種、配不上好肥。往年這時候,我開著三蹦子往鎮上來回好幾趟了!現在?種子、肥料都免費送到家!」趙德才快人快語,「這還不算,種什麼、咋種,不光有技術員上門來培訓,手機上還能直接向大專家請教!」
原來,今年雙遼市組織100多位農技專家成立了「春耕備耕服務隊」,圍繞測土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等新技術開展精準指導。這一上門,讓趙德才「漲」了不少知識。
雙遼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陳文利向調研組拋出一串數字:「今年,全市種子、化肥、農藥什麼的儲備總量超過13萬噸。請專家線上線下搞了80多場培訓,1.7萬農戶受益。」
吉林省供銷合作社現代流通處副處長孫媛娜告訴調研組:「為保障農資供應,省里打出了一套組合拳:出台2025年農資打假專項打擊整治行動實施方案;通過集采直供等方式,降低農資成本;通過網絡預訂、送貨入戶等方式,確保農資到戶……今年春耕,農資供應,應供盡供,戶戶滿意!」
通榆縣瞻榆鎮前鋒村村民趙紅軍春耕以來,一天也沒管過地。他在幹啥呢?在做小尾寒羊收購買賣呢。
「我家40多畝地,去年全託管給‘新農聯’了。人家是行家裡手!1畝地能增產200多斤,俺們單打獨鬥哪有這本事?」他答得痛快。
「新農聯,是縣里的土地‘保姆’。我們把家庭農場、合作社、種植大戶都整一塊,搞規模化經營。以前村民們老抱怨,一家一小塊地,有的壟行寬有的壟行窄,沒法接滴灌帶,大型機械根本使不上勁兒。這3年,新農聯攏共託管了3萬多畝地,新傢伙、新手段全用上了。我們統一種、管、收,收益權還在農民自己手裡。」一旁的通榆縣新型農業主體聯合會會長王建福給調研組講解。
據統計,截至目前,吉林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已達3.2萬家,土地規模化經營佔全省播種面積超過70%。「社會化的組織形式,有效解決了農民種地難問題,讓農業更加高效高質。」吉林大學東北與東北亞研究院研究員李恩給出這樣的結論。
高效高質,帶來了什麼樣的效果?農民掙到了更多的真金白銀。
在通化縣金鬥北韓族滿族鄉金鬥村,農戶孫家成向調研組亮出剛簽的春種合約:「包技術、包收購,每畝地多賺三四百,妥妥的!」
可幾年前,孫家成還守著祖輩傳下的「笨苞米」發愁:「好不容易種出來的,按斤賣給飼料廠,賣不上價不說,遇上滯銷,還得自己四處找買家。刨去成本,不賠錢就算好的。」
變化,始於2023年,鄉里搞起了「訂單農業」。「我們和2000多戶村民簽了合約,合作種植鮮食玉米。」通化聖昌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於世龍說得眉飛色舞,「‘先簽合約後種田’,農戶吃下了‘定心丸’,企業的原料供應也有了保障。」
這顆「定心丸」,可是全方位的。「過去,農民簽訂單不看內容,只知道簽字按手印,出了糾紛就傻眼了。現在,簽訂單前有一道手續,拍下合約發給鄉鎮法律服務社。」李恩說,「專人把關,大夥兒都踏實。」
除了訂單,在幫農產品打開銷路這事上,吉林可沒少想招兒。李恩給調研組細細捋了捋:「遼源把車間建在田埂邊,讓原料直接上生產線;鬆原搞起‘雲倉+深加工’一體化網絡,讓土特產從產地直達餐桌;白山專注培養帶貨主播,讓流量變成花花白銀……」
前不久,「吉字號」農產品組團登上了更大的舞台——近百款特色產品走進廣東現代國際展覽中心,在「三博會」(農博會、食博會和預博會)上亮相。人參、黑木耳、桑黃、樺樹汁、小冰麥……讓五湖四海的賓客「一通猛誇」,訂單「歘歘」砸來。
「吃乾榨淨」,花樣「解鎖」,「吉字號」身價翻了觔斗
一顆小鬆子,讓梅河口這座小城出了名。
每年,全世界近七成的鬆子原材料聚集到梅河口,在這裏晾曬、加工,銷往全球。
4月以來,吉林弘越食品有限公司迎來了「鬆子季」最繁忙的「衝刺」階段,車間內機器轟鳴,一袋袋加工好的鬆子整裝待發。
在公司一樓展示大廳里,陳列著梅河口人為鬆子開口研發的幾代「神器」——從第一代手柄傳壓單粒破殼機,到第二代腳踏傳動式,再到第三代裝有電機的半自動式,現在已經「進化」到全機械自動式……
「破殼不傷果仁,巧勁兒裡全是門道,就這麼給鬆子‘脫個衣裳’,身價‘噌’地就上去了!不只咱的鬆子產品一路賣到歐洲,連這個裝備,外國客戶都搶著買呢!」公司總經理洪濤向調研組介紹時,渾身上下透著得意。
走馬吉林,到處洋溢著只爭朝夕的「衝刺」——
這幾天,公主嶺種糧大戶王軍一大早就站在自家大田里調度農機:免耕播種機來來回回穿梭不停,伴隨著陣陣轟鳴聲,玉米播種、施肥,一氣嗬成。
「俺們這苞米棒子論穗賣,老金貴嘍!」揩揩腦門上的汗珠,他笑嗬嗬地和調研組嘮起來,「播種就趁這幾天,我得繃足勁兒盯緊了,不能出岔子。」
公主嶺是傳統玉米高產區,以前,原糧都是論斤約,一穗玉米棒子賣不上一塊錢。「沒想到,一上流水線,一根棒子賣到了7塊錢!」王軍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條縫。
在吉林省農嫂食品有限公司現代化的加工車間里,一穗穗鮮玉米歷經清洗、滅菌、蒸熟、塑封……兩小時內完成鎖鮮,真空充氮,能常溫保存兩年!
「甜玉米汁、玉米麵條、玉米粒、玉米罐頭……我們有100多款玉米精深加工產品呢。」撕開幾包黃澄澄的甜玉米,項目經理王小敏熱情地張羅著,「嚐嚐這味兒,正不正?日本、南韓、意大利客戶都賊喜歡!」
這還不算完!在吉林長春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玉米須茶、玉米澱粉、玉米油、果葡糖漿、玉米蛋白粉……花樣「解鎖」,玉米的身價翻著跟頭往上躥。
在吉林,往上躥的,多了去了:你瞧,牛,論頭賣,論斤賣,還論「心」賣呢!
在長春皓月集團,調研組見到了這個值錢的寶貝——牛心臟瓣膜。
「以前開發肉牛製品,主要是肉和皮。現在,生物醫藥技術發展快,我們在牛心臟里挖到了‘寶’:牛心臟瓣膜可以作為人工瓣膜的原材料,用於人體心臟修復手術,現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在牛副產品智能生產線邊,項目負責人俞金虎講得頭頭是道。
從牛血中提取超氧化物歧化酶、血紅素鐵,軟骨中提取硫痠軟骨素、生物鈣,肺中提取肝素鈉……長春新牧科技有限公司也找到了「點牛成金」的妙招,上百種生化製品變身保健膠囊、蛋白粉、注射膠原蛋白等,總畜牧師桑治業武說:「經過精深加工,我們一頭牛綜合產值能到15萬元!」
「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吉林處處正鉚足了勁兒呢!
(調研組成員:吉林日報記者趙寶忠、閆虹瑾 光明日報記者任爽、楊舒、劉夢、崔興毅 光明日報見習記者張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