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時評|過緊日子不是一時之需

工作餐不得提供高檔菜餚,不得提供香菸,不上酒;會議活動現場佈置應當簡樸,工作會議一律不擺花草、不製作背景板……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修訂後的《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時隔近12年,黨中央對這一重磅條例進行修訂,強化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責任落實,擰緊了黨政機關帶頭過緊日子的制度螺栓。

節儉樸素,力戒奢靡,是我們黨的好作風、好傳統。從革命戰爭年代「節省每一個銅板為著戰爭和革命事業」,到新中國成立初期「把能節省的每一文錢都用到建設上來」;從改革開放後「要勤儉辦一切事情」,到新時代中央八項規定成為鐵規矩、硬杠杠……回顧歷史,艱苦奮鬥、勤儉節約,是我們黨一路發展壯大、攻堅克難的重要保證。今天,雖然國家的家底厚實了,百姓生活富裕了,但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精神不會過時。黨政機關必須率先垂範,帶頭過緊日子,引領全社會形成崇清尚儉、厲行節約的良好風尚。

過緊日子,不是一時之需,更不是一陣風。近年來,鋪張浪費、享樂奢靡的隱形變異問題屢見不鮮,改頭換面的超標接待、違規吃喝等現象仍未絕跡。新修訂的《條例》聚焦新變化、新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比如,對公務接待的標準、流程等作出更為細緻、嚴格的規定;針對會議活動,提出「適合採取線上方式培訓的應當通過線上方式開展」;強調「防止重大決策失誤造成嚴重浪費」,要求各級領導機關和領導幹部必須樹立正確政績觀,嚴禁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等等。通過針對性地查漏補缺、更新升級,《條例》以更加強有力的剛性約束助推黨政機關過緊日子成為常態,築牢清風正氣的制度堤壩。

「黨和政府帶頭過緊日子,目的是為老百姓過好日子」。黨政機關節省開支,不是「孤寒」捂緊錢袋子一分錢不花,而是為了騰出更多資金用於發展所需、民生所盼,如為企業減稅降費,增加對科技創新、生態保護、就業、醫療等領域的投入等。今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推動更多資金資源‘投資於人’、服務於民生」,其深意亦在於此。如何用「緊日子」換「好日子」,考驗著政府部門和領導幹部的擔當與智慧。不斷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強化預算績效,千方百計提高財政資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不求急功近利的「顯績」,不搞竭澤而漁的「短利」,做到花錢要問效、無效要問責,才能讓每一分錢都花到需要之處,花進群眾心坎里。

過緊日子不是喊口號。各級黨政機關應對標對錶《條例》要求,深入查擺問題,做到立查立改、即知即改。廣大黨員幹部更要從思想上樹牢過緊日子的意識,從一碗飯、一瓶水、一張紙做起,嚴格落實各項節約措施,堅決抵製享樂主義、奢靡之風,真正讓過緊日子形成習慣、變成常態。

作者:鄒沛

編輯:陳拾梅

審核:溫小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