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記囑託 建成柱蠆式︱夯深根,強韌鏈,早陪跑,武漢構建產業新生態

5月15日,武漢市經濟和信息化局(以下簡稱市經信局)召開科創債工作座談會,引導債券市場資金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助力培育新質生產力。

2025年,市經信局錨定柱蠆式建設,圍繞「現代產業煥新行動」謀新局。該局黨組書記、局長李世濤說,要主動求變,把握經濟週期調整產業結構,以新思維迎接挑戰,助力武漢產業開創新局面。

把根紮深,放鷹高飛

系統性培育城市創新根系

武漢灝存科技設計人員戴著人工智能數據手套進行人形機器人動作訓練。 長江日報記者高勇 攝武漢灝存科技設計人員戴著人工智能數據手套進行人形機器人動作訓練。 長江日報記者高勇 攝

就在5月初,武漢向全球徵集人工智能示範應用場景項目,聚焦工業製造、醫療、交通等十大領域,務求加速人工智能在重點行業規模化應用,全力打造人工智能應用之城。

一季度,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兩週內連開兩場以「人工智能」為主題的新聞發佈會。

如今,人工智能園區在三鎮鋪開,智能體面向全球徵集。「AI+」新賽道正將傳統產業痛點轉化為創新柱蠆式。

人工智能產業僅是武漢產業能級躍升的一個縮影,低空經濟、商業航天、人形機器人等新興產業,正被培育為拉動增長的新引擎。

市經信局以「產業煥新」為導向,統籌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優勢產業提質、新興產業擴容、未來產業佈局,築牢先進製造業主陣地。在傳統產業升級上,武漢成立資源循環利用產業聯盟,寶武環科武漢金屬資源有限責任公司等企業,助力打造循環經濟示範標杆;未來產業佈局方面,武漢提出,計劃3年培育200家「未來之鷹」企業,打造超30個應用場景。近期已起草《武漢市「未來之鷹」企業培育工作指引》,雄鷹展翅待飛。

這些佈局背後,是武漢更長遠的產業抱負:用10年時間培育一批領軍型「根企業」,系統性培育城市經濟生態的創新根系,以它們的創新輻射力和生態吸附力驅動產業能級質變。

一月一鏈,雙向奔赴

推動產業鏈供應鏈生態體系迭代升級

3月20日,漢馬選手則與人形機器人互動拍照。 委內瑞拉選手吳瑞龍與人形機器人誌願者握手。苗劍 攝3月20日,漢馬選手則與人形機器人互動拍照。 委內瑞拉選手吳瑞龍與人形機器人誌願者握手。苗劍 攝

「應接不暇。」在5月20日舉行的「一月一鏈」投融資對接活動智能裝備專場上,法博特機器人聯合創始人王超一直忙著加微信。

在智能製造的浪潮中,成立僅兩年的法博特機器人正嶄露頭角,該企業自主研發的裝車機器人已率先落地應用。

王超介紹,機器人研發的高投入特性,使得企業面臨項目前期資金墊付壓力。此次對接彷彿一場「及時雨」。

「一月一鏈」創投對接已聚焦氫能、人工智能、北鬥、低碳環保、低空經濟多領域舉辦活動。

據介紹,武漢是首批產業鏈供應鏈生態體系建設試點城市,擁有光通信設備及光電子器件製造、汽車零部件、網絡安全、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4個國家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產業鏈發展對增強產業發展接續性和競爭力、提升產業體系現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就在一季度舉辦的2025武漢市集成電路產業招商對接會上,19個集成電路項目現場簽約。半導體產業以集成電路為根基,正釋放強勁支撐力。武漢正加速打造中國集成電路的「第三極」。

當下,市經信局正強化「鏈長製」統籌作用,有效統籌政策、資源和力量,推動產業鏈供應鏈生態體系迭代升級,加快構建創新生態。

一杯咖啡,一筆急款

武漢「陪跑」姿態引育產業新勢力

東風嵐圖汽車的高端新能源車生產線。 長江日報記者高勇 攝東風嵐圖汽車的高端新能源車生產線。 長江日報記者高勇 攝

5月17日,AR領軍企業Rokid(杭州靈伴科技有限公司)華中業務總部及武漢研發中心在江夏陽光創穀啟用。押中杭州「第七小龍」,江夏憑什麼?答案是「全週期陪伴」。

江夏較早佈局AI等未來賽道,去年7月,江夏科投率先向Rokid投下3000萬元。去年底,其他投資方資金停滯,而企業訂單交付遇阻,向江夏求助。江夏科投果斷提前撥付7000萬元,助其渡過難關。這份「雪中送炭」的陪伴,正是江夏吸引龍頭企業的底氣。

據瞭解,在投資條款中,江夏科投與靈伴科技約定了人才的聚集度和產業鏈的聚合度等指標。江夏科投相關負責人說:「我們堅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以‘耐性資本’陪跑。」

「陪跑」,成了武漢解鎖產業煥新的新姿態。

「扮演好產業謀劃的推動者、企業發展的陪跑者。」上月,李世濤主持「下午茶」活動,茶香氤氳間,光電子與汽車企業共探「光車合一」新路徑。當前,新能源汽車邁向「下半場」,光電子信息產業肩負建設世界級集群新使命,兩者融合成為焦點。

互動環節氣氛熱烈,面對長飛光纖的合作提議,東風汽車迅速回應,雙方在車用光纖照明等領域合作空間廣闊。

李世濤表示,市經信局將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做好政策支持、場景搭建與供需對接,助力兩類企業深化合作。

作為中小企業「早餐彙」的延伸,「下午茶」已成功舉辦三期,累計吸引30餘名企業家參與,成為企業交流破題的熱門平台。

當下,城市正以「陪跑者」姿態,從資金、技術、政策多維度發力,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

(長江日報記者李佳 通訊員武經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