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種審美風格和美不同,中國國家畫院七人展來蓉
封面新聞記者 徐語楊
「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出自《論語》的這句話提示著君子真正的修養是理想情懷、道德堅守、仁愛實踐與生活藝術的統一,也成為當代許多文藝學者堅守的標準。中國國家畫院七人展的主題便從此化用而來。
5月23日下午,《誌道・遊藝 —— 中國國家畫院七人展》在成都市美術館正式開幕。
本次展覽彙聚了盧禹舜、劉萬鳴、於文江、範揚、姚大伍、李曉柱、方向七位知名藝術家的近百件新作,展現傳統中國畫在新時代的創新探索與使命擔當。

七位藝術家各自的風格特別明顯,他們「和而不同」的創作風貌共同出現在美術館的展廳內,呈現出中國畫的多元維度:盧禹舜的「天地人和」用山水傳遞宇宙哲思;劉萬鳴的寫意花鳥承桑治元氣韻而賦新聲;於文江融西方寫實於水墨人物;範揚以奧運競技題材激活水墨表現張力;姚大伍通過傳統花鳥與都市符號的錯位並置,以隱喻性對話揭示現代社會的精神面具;李曉柱借變形人物直擊當代精神困境;方向用城市山水重構人與自然的關係。

中國國家畫院原副院長於文江在展廳中畫作前接受了封面新聞記者的採訪。他提到,本次展覽的七位藝術家風格特徵明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審美理想和學術主張,觀眾能在其中感受到不同風格的作品。

於文江近年專注於民族創作,這次選擇的作品皆是他近年走訪各地彙聚的精品。他堅持一個理念:沒有去過的地方不能畫。他談到,畫家題材的拓展,同時就是繪畫語言的拓展,因為不同的地域會帶來不同的感受,作為畫家就得用不同的筆墨語言去表現,而各地體現的語言是截然不同的,這就需要畫家深入當地。
尤其作為人物畫家,於文江認為對人的研究是最重要的。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個地方的人呈現出的不同特徵,不僅是外貌服飾上的,也包括內心性格中的,都應該用有差異性的繪畫語言表現出來。
他以兩幅在大涼山寫生的作品《午後斜陽》和《聆聽風吟》舉例,兩幅作品繪於2007年,畫中彝族女子在山間樹林中悠閑小憩。於文江解釋,多年前他就很喜歡周思聰所繪的彝族女生的作品,等他親自到大涼山寫生時,他發現儘管在當年相對艱難的生活條件下,當地的女子依然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的嚮往,不僅表現在她們的穿戴,也刻入她們的靈魂之中,這讓於文江深受感動。
於文江也對成都市美術館策展團隊的專業給予了認可,尤其對成都觀眾對美術館的熱情表達了驚歎。「這是我們畫院七人展的第十站,在成都我們都沒想到人氣竟然這麼旺,成都的文化氛圍真的很不錯。」

四川省美術家協會主席李青稞在致辭中提到「此次展覽以 「誌道・遊藝」 為精神內核、七位藝術家新作為載體,展現當代中國美術氣象,彰顯畫院體繫在藝術傳承創新中的獨特價值。」
據悉,本次展覽將展至今年7月。
(圖據成都市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