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文物搭建「會說話」的舞台 黃彥怡:我是博物館的「空間魔法師」|時代新青年

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當你踏入博物館的一場展覽中,與凝聚了時光的文化珍寶相遇,邂逅漫長歷史的吉光片羽,感歎於文物的璀璨風采時,你是否會注意到,展廳中營造出獨特氛圍的色彩、巧妙的燈光設計、別出心裁的場景複原?這些無聲的細節,讓你在理解展品歷史意義的同時,更感知其文化價值。而這背後,是博物館展陳設計師花費無數個晝夜的心血。

在「文博熱」成為常態的當下,如何看待展陳設計在展覽中的角色?青年力量又在其中發揮著怎樣的作用呢?「5·18國際博物館日」前夕,第二屆「中國博物館協會年度青年人物」候選人名單公佈,成都博物館陳列設計部主任黃彥怡名列其中,是四川唯一入圍的文博人。

初夏的成都,天府廣場旁邊的成都博物館(以下簡稱「成博」)依舊人流如織,說著不同方言的遊客興致勃勃地參觀著每一處展廳。近日,就在館中,黃彥怡接受了封面新聞記者的專訪,說起了她在博物館度過的十三年光陰,以及她如何在這一方天地中,以空間敘事,讓文物說話。

黃彥怡在第二屆「中國博物館協會年度青年人物」推介活動現場黃彥怡在第二屆「中國博物館協會年度青年人物」推介活動現場

來到成都,作為城市文化地標的成博,自然是不少遊客必來打卡的一站。在這座記錄與展現成都恢宏歷史的博物館中,人們在「花重錦官城:成都歷史文化陳列(古代篇)」展廳中,不僅能看見珍貴文物,還能「聽見」市井的喧囂;再來到「影舞萬象:中國皮影展」,在欣賞展櫃里不同地區的皮影展品時,還會發現皮影和木偶「動」了起來,彷彿置身皮影劇場中……而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展陳設計,都出自黃彥怡和她的團隊。

黃彥怡的博物館生涯,起於2012年,此前從事舞台美術設計的她,曾在劇組負責美術造景工作。機緣巧合下,黃彥怡加入了成都博物館新館的籌備工作,也正式開啟了自己在博物館的展陳設計歲月。而在博物館的13年中,她參與了上百個展覽的展陳設計,獲獎無數。成博不少現象級展覽,如「漢字中國」「文明的迴響」「絲路之魂」中,都能看到黃彥怡的身影。

「漢字中國——方正之間的中華文明」特展「漢字中國——方正之間的中華文明」特展

「從舞台到博物館,看似跨界,但實則是一脈相承的。」黃彥怡這樣說道。因為在她看來,設計始終是關於「講故事」的藝術。只是相比之下,舞台上的故事,多是流動的、短暫的;而博物館中的故事,則是凝固的、永恒的。

「我認為,展陳設計在博物館的作用,是把學術嚴謹的內容,轉化為大眾都能看得懂的、觸摸得到歷史溫度的故事。」對此,黃彥怡還有更形象的描述:文物是博物館中「沉默」的主角,而展陳設計師的任務,是為它們搭建一個「會說話」的舞台。

發現中醫之美——中國傳統醫藥文物特展發現中醫之美——中國傳統醫藥文物特展

言語間,黃彥怡提到了成博在2021年推出的「發現中醫之美——中國傳統醫藥文物特展」,在這一國內首個曆年出土中醫藥文物薈萃的展覽中,黃彥怡和團隊用現代設計語言解構傳統醫藥文化。「在展陳中,我們把藥材標本像星辰一樣懸浮於空中,把古籍醫方以動態投影呈現。」更令她難忘的是,一位老中醫參觀後感慨道,「原來我們的文化可以這麼美!」

空明流光——桑治瓷·五大名窯特展空明流光——桑治瓷·五大名窯特展

漫步在一場展覽中,目光所及皆是美的享受。那在視覺獲得極大滿足之外,人們還能收穫怎樣的體驗呢?也許是縈繞在鼻尖的一抹暗香,與展覽的氣質極為符合;也許是耳邊傳來的,文物穿越千年的迴響;或許,還有用手指觸摸文明的痕跡……

當下,博物館展覽愈發「出圈」,人們「為了一個展奔赴一座城」,博物館面臨由「藏品立本」到「公眾體驗」的理念轉向,也在無形中對展陳設計提出更高的要求。「當代博物館的展陳設計師,早已不是‘做展板的’。」黃彥怡談到,在成博工作的13年,她見證了「文博熱」的興起,也看到了博物館從「收藏殿堂」向「城市客廳」的轉變。

「我想,我是成博的‘空間魔法師’,用三大班領讓文物‘活’起來。」黃彥怡這樣說道。在第二屆「中國博物館協會年度青年人物」推介活動的現場,當被評委問起展陳設計師在博物館中的定位時,她也是如此回答的。「這三大班領,分別是文化翻譯官、體驗設計師、空間指揮官。」

一支鉛筆誕生的世界:動漫原畫特展一支鉛筆誕生的世界:動漫原畫特展

因此,在黃彥怡參與展陳設計的展覽中,不僅能用雙眼感悟文物的耀眼光芒,還能收穫聽覺、觸覺、嗅覺等多重體驗,與文物講述的故事產生共鳴。譬如,在2022年推出的「桑治瓷·五大名窯特展」中,就選用了瓷器開窯時的聲音;還有在剛結束不久的「錦城絲管」展覽中,觀眾能聽到來自8000餘年前的、賈湖骨笛發出的古老之音。「還有此前的‘一支鉛筆誕生的世界’,我們設有臨摹的區域,觀眾在互動中獲得了更多的體驗。」

而在成博,還有許多像黃彥怡一樣的「空間魔法師」,他們年輕而富有才華,努力又較真,在工作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我們部門大多是90後、00後,都很拚、很較真。」在黃彥怡講述的故事中,為了讓展廳中的顏色更符合預想,展陳團隊打了200多個色樣,在展廳中一個一個試。「我還記得當時是拿了200多個不同的藍色色樣,放在展陳燈下去試,看哪種藍色更符合。」

曹師齊在第六屆博物館青年論壇發言曹師齊在第六屆博物館青年論壇發言

「青年力量是很重要的。」採訪中,黃彥怡強調。而在持續升溫的「博物館熱」背後,離不開青年群體的推動,年青人走進博物館,用全新的方式解讀文物、傳播文物故事。與此同時,博物館中年輕化的表達,也吸引更多年青人到來。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為「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其中「青年力量」作為下設子主題,深入探討著青年在打造未來博物館中的關鍵作用。

就在黃彥怡入圍第二屆「中國博物館協會年度青年人物」名單的同時,成博還有兩位優秀的青年人才,登上了博物館行業的更大舞台。作為「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之一,第六屆博物館青年論壇在北京舉行,成博的曹師齊、周舟以優質論文《AI驅動下的博物館體驗設計優化研究》《博物館里的綠色革命:從理論到實踐的創新探索》獲邀參觀論壇。其中,曹師齊更以展陳設計中AI應用的主題論文被邀請在論壇上作分享發言。

「我分享的內容,主要圍繞人工智能在博物館領域的應用現狀與未來趨勢展開。」曹師齊談到,其選取了一些實踐案例,包括故宮的「數字故宮」、成都博物館在展陳中運用AI設計的新嘗試,以及國外如盧浮宮博物館如何融合大數據與AI提升參觀體驗。「分享內容得到了不少業內前輩的肯定,說論文的角度非常新穎,認為這是未來博物館設計中非常值得深耕的方向。」

巧合的是,這兩位青年來到成博都已6年左右,她們不約而同地提起了成博的「一館一策」,鼓勵館中的青年從自身的專業出發,發揮各自的長項,以及有更多的機會挑戰不同的工作類型。周舟談到,在成博工作的6年中,她以策展人的身份參與了許多原創展覽、引進展覽的策劃與執行工作。「每一次展覽就好像一場絢爛的表演,讓我感到充實與興奮。」

可以想像在數年前,他們懷抱著才華與熱愛,從校園奔赴博物館,再由館到社會,實現著自己對文博領域的熱愛。而無論是黃彥怡、還是曹師齊、周舟,都是當下博物館青年人才的縮影。在新時代文博蓬勃發展的大浪潮下,他們在成博日複一日的深耕中找到了歸屬感,和這座城市賦予他們的文化使命。

回望在成博的13年,黃彥怡在其中收穫了無數的「高光時刻」,她說自己之所以能堅持下來,離不開「情懷」兩字。「我覺得,在文博領域工作的人都很有情懷。我們部門年輕的小夥伴也是,我在跟一群有情懷的人一起工作。」

「讓我堅持的,歸根到底還是對文博事業的熱愛。」曹師齊這樣說道。

本文圖據受訪者、成都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