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地裡種水稻,內蒙古這波操作太硬核→
水稻只能長在水田里?
其實
水稻不僅可以長在水田里
旱地裡也能種水稻
在興安盟紮賚特旗的旱作水稻田間
一台台現代化播種機正忙碌作業
一粒粒精選的旱作水稻種子精準入土

興安盟紮賚特旗好力保鎮五道河子村,農民正在進行旱作水稻機械化、一體化的種植。
興安盟地處北緯46度大興安嶺南麓生態圈
是世界公認的「寒地水稻黃金種植帶」
更是內蒙古重要的大米生產基地
興安盟水稻種植面積達115萬畝
2025年
興安盟錨定「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
旱種水管直播節水栽培
新技術播種面積預計達到5000畝
探索出一條「旱種水管」的新路徑
與傳統水稻種植相比
旱作水稻畝均節水可達三分之二
還能減少田間作業次數和勞動強度
降低生產成本
在產量方面
旱作水稻平均畝產穩定在400公斤左右
與傳統水作水稻相當
且因採用綠色種植方式
稻米品質更優
市場售價也相對較高
機械化應用的普及
進一步提升了旱作水稻的生產效率
興安盟積極引用推廣了水稻旱作播種機
收割機等農業機械
實行機械耕地、播種
收割及無人機飛防作業
大大提高了糧食生產的機械化水平
在內蒙古
除了旱田可以種植水稻外
這裏也有自己的「稻田水鄉」
阡陌交錯
千幅天空之鏡水天相接
勾勒出一幅迷人的稻田美麗新圖景

農民在興安盟突泉縣東托尼基鎮明星村的稻田旁搬運秧苗。

興安盟紮賚特旗,當地農民應用衛星導航、紙膜插秧等現代農業技術,緊抓插秧。

興安盟烏蘭浩特市烏蘭哈達鎮三合村稻田宛若「天空之境」。
這樣的絕美景象
引得網民紛紛點讚



興安盟的稻田到了七八月
又是另外一番美景
綠色成了最鮮明的主色調
稻田也成了「藝術品」
一幅幅「稻田畫」
向人們展示農耕的藝術

美輪美奐的「稻田畫」。

美輪美奐的「稻田畫」。
這都是興安盟往年的「稻田畫」
今年的「稻田畫」
又是什麼樣的呢
答案藏在秋天里
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籽
如果播種插秧是稻米生命的起點
稻香就是最好的收穫
讓我們一起期待2025年
陣陣稻浪隨風起伏
處處一派豐收的景象吧
監製:趙靜
文案:馬鈴翔
資料來源:新華網、內蒙古日報、嶺上興安、紮賚特旗融媒體中心等
編輯:劉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