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土」這樣變「寸金」 ——四地出招盤活存量土地
文/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勝 通訊員 田雪薇
鄂州
商砼場升級半導體基地

鄂州雜亂的商砼生產地逆襲為智能半導體基地。
曾經機器轟鳴、塵土飛揚的商砼生產地塊,如今搖身一變,成了高端智能半導體設備製造基地。近日,鄂州市臨空經濟區通過「騰籠換鳥」,將一塊閑置低效工業用地成功盤活,預計年產值將超10億元。這場「土地重生記」背後有何秘訣?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帶您一探究竟。
在鄂州臨空經濟區一片160畝的土地上,工人們正緊鑼密鼓地施工。而在半年前,這裏還是湖北高澤物流公司的商砼生產場地,因汙染大、效益低長期處於半停產狀態。「以前路過這兒都得捂鼻子,現在聽說要建高科技工廠,周邊居民都拍手叫好!」附近村民王師傅感慨道。
「企業最怕‘拆了舊廠沒活路’。」臨空經濟區管委會工作人員透露,起初企業因補償和轉型問題猶豫不決。為此,管委會成立專班,先後組織20餘次協商,最終敲定「經濟補償+異地安置+政策扶持」組合方案,去年11月順利完成土地收儲。
地塊剛騰退,招商立即跟上!憑藉毗鄰花湖國際機場的物流優勢和「拿地即開工」政策紅利,這塊地迅速吸引邁睿公司目光。從掛牌出讓到項目落地僅用1個月,創下「五證同發」審批新速度。據悉,這家企業將投資建設半導體設備華中生產基地,投產後可年創稅1億元,提供數百個技術崗位。
「這是‘向存量要增量’的典型樣本。」省自然資源廳專家指出,鄂州通過精準評估、柔性談判、高效服務三重保障,既破解了土地緊缺難題,又助推了產業升級,為全省低效用地改造提供了可複製經驗。
一塊地的「重生」,折射出發展理念之變。當「寸土」變「寸金」,老土地也能煥發新生命。這樣的「騰籠換鳥」,不妨再多些!
孝南
工業空地建起食品產業園

孝南閑置十多年的荒地上,開發後建起廠房,三家食品包裝企業「組團」落戶。
曾經一片荒蕪的閑置空地,如今機器轟鳴。孝感市孝南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用「打包收購+精準切塊」的妙招,讓沉睡十年的工業用地重獲新生,引來三家食品包裝企業「組團」落戶,預計年稅收可達千萬。
在孝南經濟開發區龍宮社區,一塊81畝的工業用地閑置了近十年。這裏原是南大實業2013年建成的廠房,因經營不善一直「曬太陽」。如今卻上演「變形記」——通過政府整體收購、重新規劃,變身三塊「小而精」的工業用地,吸引食品包裝產業鏈企業紮堆入駐。
「就像把一塊大蛋糕切成三塊,每塊都配上合適的刀叉。」孝南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工作人員介紹,他們創新採用「整體收購+定向分割」模式:先與南大實業協商收儲土地,再根據招商需求將地塊「量體裁衣」分割成三宗,精準匹配企業需求。
這種「鏈式供地」效果立竿見影。三家新企業迅速落地,5億元固定資產投資「砸」向這片熱土。最讓人驚喜的是產業鏈的「化學效應」——新落戶企業涵蓋原料、生產、包裝全環節,形成「進門是原料、出門是成品」的閉環。預計項目投產後,年產值可達2.5億元,相當於每年給孝南掙回一個中型商場的營業額。
「過去是等項目找地,現在是拿著地找產業鏈。」開發區負責人表示,這種盤活模式既消化了「殭屍地塊」,又串起了產業鏈。目前該地塊已成為孝南打造「華中綠色食品產業集聚區」的重要拚圖,周邊企業還能共享環保設施,實現循環利用。
走訪時,施工中的廠房傳來叮噹聲。附近小賣部老闆笑著說:「荒了這麼多年,現在天天有工人來買菸買水,生意都好了。」土地「活」了,經濟「火」了,老百姓的荷包也跟著鼓了。孝南這個「騰籠換鳥」的故事告訴我們:高質量發展,有時候就差一個金點子。
十堰
老廠房蝶變網紅打卡地

十堰東風44廠的紅磚老廠房被改造成風情街區,變身網紅打卡地。
曾經機器轟鳴的東風44廠老廠區,如今飄起了咖啡香。十堰市通過「工業+文旅」的創新模式,將503畝閑置廠房改造成集美食、購物、休閑於一體的工業風情街區,不僅盤活了「沉睡」的土地資源,還帶動了周邊居民就業增收。
在十堰市茅箭區朝陽南路,紅磚老廠房與時尚霓虹燈碰撞出奇妙的火花。今年6月剛開業的「四四廂遇」一期項目,已成為年青人朋友圈里的新晉打卡地。誰能想到,這裏三年前還是東風汽車集團搬遷後留下的閑置廠區。
「我們特意保留了老車間的桁架結構和斑駁牆面。」項目負責人介紹,3.69畝的示範區內,原來的大沖車間變身loft風格商業體,既有特色餐飲和文創店舖,還配套了停車場和休閑廣場。開業三個月來,週末日均客流超過5000人次。
這塊「金疙瘩」的蛻變來之不易。2020年十堰市與東風公司簽訂土地收儲協議後,政府創新採用「留改拆」模式:能用的老廠房改造升級,不適合的地塊重新規劃。目前除文旅項目外,已出讓139.7畝住宅用地,帶來4.6億元土地收入。
「二期將增加親子樂園和工業博物館。」茅箭區相關負責人透露,整個項目分三期開發,總投資超2億元。現在周邊居民不僅多了遛彎好去處,還在街區找到了保安、保潔等工作崗位。
走訪中,65歲的原44廠退休職工王師傅感慨:「以前上班要戴耳塞防噪聲,現在帶著孫子來喝奶茶。」從「生產車間」到「生活空間」的轉變,正是十堰市「向存量要效益」的生動實踐。
隨州
閑置地塊佈局建材生產線

隨州雜草叢生的荒地,被盤活後用來建設納米石塑牆板生產線。
一塊閑置十餘年的工業用地,經過司法拍賣、政府收儲、精準規劃和招商重組,搖身一變成為年產值超3億元的「黃金地塊」。近日,隨州市隨縣經濟開發區通過「四步聯動」盤活存量建設用地的創新實踐,成為全省自然資源系統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典型案例。
2012年,湖北躍進汽車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取得隨縣經濟開發區187畝工業用地,但因市場變化和資金問題,項目長期擱置。更棘手的是,該地塊先後被4家單位申請法院查封,導致土地收回陷入僵局。隨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依法推進司法程序,於2024年4月完成拍賣,為土地盤活掃清障礙。
恒晟公司競得該地塊後,隨縣政府並未「一拍了之」,而是結合開發區產業佈局優化需求,與恒晟公司協商收回75.4畝土地,賸餘111.6畝土地用於恒晟公司建設生產車間。這一調整不僅使土地配置更合理,還帶動2.3億元投資,預計新增就業280人,年創稅收1500萬元。
政府收回的土地並未閑置,而是通過精準招商引入優質項目。2024年12月,湖北文遠裝飾工程有限責任公司競得其中25.4畝土地,建設納米石塑牆板生產線。這一綠色建材項目,既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又為當地經濟注入新動能。
省自然資源廳相關負責人表示,隨州的實踐表明,盤活存量土地不能僅靠簡單收回,而需司法、規劃、招商多管齊下,實現「地盡其用、產城融合」。這一模式為全省破解土地資源閑置難題提供了可複製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