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彰武:高爾沁沙地上的綠色傳奇

5月的遼西沙原,一米多高的桑樹伸展出綠葉,枝頭上開了幾朵小花,也吐出新蕊了。在彰武縣四合城鎮劉家村侯貴家的林子裡,高處有樹蔭,腳下是綠草,沙地的沙被牢牢蓋住。

彰武,地處高爾沁沙地南緣,長達171公里的風沙線,讓這裏年複一年被動接收來自內蒙古高原的風沙,與風沙博弈,成為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人們的必修課。人民網2025「行進中國」調研團隊記者驅車剛從新魯高速公路來到彰武,就看到一塊碩大的廣告牌,上面寫著「彰武——新中國科學治沙開始的地方」。

侯貴每天都要查看苗木的長勢。人民網記者 邱宇哲攝侯貴每天都要查看苗木的長勢。人民網記者 邱宇哲攝

「我出生在劉家村西樹林屯,小時候風沙來的時候,遮天蔽日,莊稼更是折的折、斷的斷。」剛剛巡完山的侯貴,邊給樹苗澆水,邊和記者聊起了20多年前與這片林地結緣的故事。

「當時,國家鼓勵全民參與植樹治沙,我也想著要參與進來,哪怕力量小,也得把植樹固沙的擔子挑起來。」2001年,50歲的侯貴辭去村委會主任職務,拿出所有積蓄,承包了四合城林場一片難以治理的農林沙荒地。當年秋天,他就背著育好的楊樹苗和工具,進山栽種了第一批樹苗。

「當時,有的地方得種三四回才能紮下根,新栽的樹苗澆完水四五天后,地表就又有近10釐米的干沙了……」侯貴感慨,就這樣和風沙反復較量之後,才漸漸摸索出了一些經驗。自此,他每天的生活就與植樹固沙緊緊地聯繫在了一起。

「治沙靠土辦法不行,這是個科學!」跟著侯貴,記者來到了位於彰武縣章古台鎮的遼寧省沙地治理與利用研究所,這是新中國第一個固沙造林研究所。

「你看,這是我們沙地所首任所長劉斌,這是阿爾鄉鎮北甸子村原黨支部書記董福財,他們都留下了永遠當個護林員的遺囑;這是退伍軍人李東魁,在沒水沒電的環境里看護8500畝樟子鬆林,每天至少巡山13個小時,一幹就是30多年……」一方小小的展室里擺滿了一代代治沙人的老照片和他們獲得的榮譽。

沙地所首任所長劉斌帶領群眾共赴造林現場。阜新市委宣傳部供圖沙地所首任所長劉斌帶領群眾共赴造林現場。阜新市委宣傳部供圖

從照片里的老所長劉斌,再到老支書董福財,再到侯貴,這一群人從「一棵樹、一把草」艱難起步,到如今實現林草覆蓋率突破生態奇蹟,70多年來,這些彰武人在戰風沙的路上接力奮鬥,從不畏懼。

記者登上章古台鎮鬆林深處的瞭望塔,眼前樹木蔥蘢,綠意盎然,挺拔、常綠,平均高度20餘米的樟子鬆隨處可見。「種活一棵樹比養個娃還難。」這句話在大漠廣為流傳,「從我上任開始,我就一遍一遍地講著治沙人戰天鬥地的感人故事,講著講著,我也成了治沙群體的一員。」望著眼前的樟子鬆,彰武治沙學校校長翟鍾齡目光堅定,「每一棵樹都是治沙人的‘釘子精神’——紮下根,就不退半步。」

綠一片青山,富一方百姓。要把眼前這片珍貴而脆弱的漠上草原保持住,離不開百姓的支持,關鍵要讓百姓得到實惠。蒿柳養蠶,就是今年的新實踐之一。

彰武縣大德鎮韓家村的蒿柳養蠶試驗田里,蒿柳苗漸漸冒出新芽。人民網記者 邱宇哲攝(無人機照片)彰武縣大德鎮韓家村的蒿柳養蠶試驗田里,蒿柳苗漸漸冒出新芽。人民網記者 邱宇哲攝(無人機照片)

初夏時節,遼西北小城阜新市彰武縣大德鎮韓家村的蒿柳養蠶試驗田里,一張張黑色地膜下,扡插不久的蒿柳苗漸漸冒出新芽。

「你看,現在蒿柳苗雖然不大,但長得快,預計8月初就能放蠶。按現在的行情,一畝地產出的蠶繭少說也能賣2000元。每年修剪下來的柳條加工後還能賣錢。」彰武草原示範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王國輝邊介紹,邊掰著手指頭給記者算著經濟賬。

如何因地製宜治沙,儘可能地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最大化,是每一個彰武人一直都在琢磨的事情。

「難以想像,5年前這裏還是一片荒漠。」從彰武縣城向北驅車20餘公里,來到一處名為歐李山的沙丘,在觀景平台舉目遠眺,潔白的風車隨風舞動,遠山近水盡收眼底。大德鎮黨委書記賈宏達告訴記者,半流動沙丘、風蝕點是這裏的治沙難題,單靠植樹造林難以奏效。

為瞭解決這一問題,彰武把縣委常委會會議開到沙坨子,一次次現場踏勘、一次次方案論證。「咱們面前這2000多畝的林地,原來是沙丘,現在全部變成綠洲。」站在歐李山上,賈宏達指著眼前的樹林說,「現在目之所及的廣袤樹林,都是‘三北’防護林工程的一部分。」

治沙後的德力格爾風景區遊人如織。阜新市委宣傳部供圖治沙後的德力格爾風景區遊人如織。阜新市委宣傳部供圖

隨著彰武草原生態恢復區不斷建設,德力格爾風景區也應運而生。湖、島、濕地、草原、沙漠等自然景觀齊聚,風景秀麗,被遼寧人稱為自己的「阿勒泰」。治沙後不僅讓景區風景更美了,也帶來了經濟效益。今年「五一」假期,景區吸引了全國各地的遊客,尤其是自駕遊愛好者的目光。

「我們全家在歐李山住了幾十年,現在變化太大了,環境越來越好,我打心眼裡高興。」75歲的興隆堡鎮於家村村民劉學振說。

曾經,生態是彰武人民最深的痛點。70餘年來,在幾代治沙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彰武縣沙化土地佔比由96%降至36.56%,森林覆蓋率由2.9%增加到31.47%,百姓生活發生了大變化。

如今,昔日黃沙漫天的景像已不複存在,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治理有效的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正徐徐展開。

(人民網「行進中國」遼寧調研採訪團 那其灼、王史芬、湯龍、邱宇哲、孝媛、周頌雪)

人民網2025「行進中國」大型融媒體系列調研行

「人民網+」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