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永剛、葉光富……科學界的「頂流」都來啦!「科學大講堂」在成都開講

活動現場活動現場

封面新聞記者秦怡

改變世界的每一次創新,都源自一次面對未知的追問。5月24日,在第二十五個全國科技活動周到來之際,「科學大講堂·我們的答案」全民科普互動宣傳活動在成都啟幕。

狀若星雲的成都科幻館雨果廳,迎來了閃耀的科學群星。來自航空航天、交通運輸、醫療健康、深地探測、人工智能、生命科學等領域的7位科學「大咖」齊聚成都科幻館,圍繞「時代之問」,用7場公益科普演講,帶來他們的「奮鬥作答」。

錢永剛教授

回顧錢學森「為民族複興選人生」的一生

錢永剛錢永剛

「一個大有作為、成大器者,都是把握社會和國家的脈搏,把自己的命運和社會、國家的命運相結合的人。」作為首位登台的嘉賓,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館長、錢學森教育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西安交通大學錢學森學院榮譽院長錢永剛,圍繞科學元勳錢學森一生中的幾次重要選擇,回顧了錢學森「為民族複興選人生」的一生。

聽說交通可以救國,錢學森便學了鐵道工程;目睹日本飛機對中國的狂轟濫炸,他決意改學航空;當中國要研發導彈,他把畢生精力獻給中國航天事業……正是像錢學森等一代代航天人以科學為筆,以探索為墨,終於寫就了屬於中華民族的「天問答案」。

航天員葉光富

講述從看飛機的少年成長為航天員的奮鬥人生

葉光富葉光富

從十年「飛天」備戰期間的種種極限挑戰,到飛船發射時承載的巨大生理負荷,到太空俯視地球的奇妙體驗,再到天宮課堂里的趣味實驗……成都籍航天員葉光富娓娓道來的講述里,不但再現了載人航天的諸多幕後,也再現了坐在石板上看飛機的少年成長為航天員的奮鬥人生。

尤其讓現場觀眾驚喜的是,葉光富還帶來了一張照片,是從太空俯拍的成都。葉光富說,不管是飛船視角里的故鄉,還是空間站上一抹中國紅,都是自己出征太空時最有力的動力來源。葉光富也由此帶來自己的追夢寄語,「星光不問趕路人,時光不負有心人,只要堅持腳踏實地,奮力拚搏,仰望星空的夢想,一定能成為摘星星的現實。」

清華大學教授嶽騫

分享暗物質探測最前沿研究

清華大學教授、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科學部主任嶽騫清華大學教授、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科學部主任嶽騫

對宇宙的探索,不只發生在「天宮」。在四川雅礱江錦屏河灣地下2400米處,藏著全世界埋深最深、空間最大的深地實驗室——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以神秘的「暗物質」為引,清華大學教授、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科學部主任嶽騫分享了他的團隊在這裏開展的暗物質探測的最前沿研究。

在演講中,嶽騫不但生動地科普了何為暗物質、如何尋找暗物質,也回應了觀眾心中最大的疑問「為什麼要花這麼大力氣尋找宇宙暗物質。」嶽騫說,尋找暗物質的存在,核心目的是希望突破人類認知邊界,進而才可能帶來顛覆性的創舉。

科普博主唐騁

用行動展示科學精神

2024年「百大UP主」唐騁2024年「百大UP主」唐騁

科學不是高牆內的密語,而是每個人都能翻閱的智慧手冊。中科大博士畢業後,「90後」博士唐騁成為了一名科普博主,憑藉有趣、有料的風格,他迅速躋身年度「百大UP主」。

此次登上科學大講堂,他依然延續了一貫的「好玩」風格,圍繞「科學精神」的話題,輕鬆拆解歷史上的科學浪潮背後規律——本質而言,科學都是「按需發展」「按需突破」「按需爆發」,「以平常心看待科學,就是最有科學精神的事。」

盧保化學獎獲得者米高·萊維特

鼓勵世界相信年青人的力量

2013年盧保化學獎獲得者、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史丹福大學結構生物學系終身教授米高·萊維特(美)2013年盧保化學獎獲得者、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史丹福大學結構生物學系終身教授米高·萊維特(美)

從自己最熟悉的化學和生物領域聊起,結合自己的學習、科研經歷,2013年盧保化學獎獲得者米高·萊維特現場探討了人類永恒的一個追問:生命的奧秘,到底還有多少未知。

萊維特還特別提到,「偉大的基礎科學往往由年青人(30歲以下)完成」,他也由此鼓勵青年學子和年輕的科研人們:世界要相信年青人的力量,年青人要相信自己的力量。至於這份力量的源泉,萊維特點出關鍵:科學探索的第一步,需要學會提出問題。

中國科學院院士翟婉明

分享成長故事

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學首席教授翟婉明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學首席教授翟婉明

科學的突破,可能來自實驗室里的觀察,也可能來自生活中的追問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學首席教授翟婉明分享了他的成長故事。

40多年前,求學路上四天三夜難熬的火車之旅,在翟婉明心裡埋下一個願望:中國的火車,何時才能更快更平穩舒適?帶著這個追問,翟婉明紮根鐵路工程動力學領域,參與中國鐵路6次大提速,見證了中國高鐵從無到有、從跟跑到引領的發展歷程。演講中,翟婉明以自身科研經歷寄語觀眾,「不要擔心邁向未知,科學最攝人心魄的魅力,就在於它永遠在解構‘不可能’的定義。」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特聘研究員江寧

分享腦機接口那些事情

讓人直呼「科幻」的,不止發生在飛馳的鐵路上。幾十年前,中學生江寧還只是一名《科幻世界》雜誌的鐵粉,幾十年後,江寧成為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腦機接口領域的特聘研究員,從事了「最接近兒時科幻想像的工作」,讓一些只存在科幻電影中的場景照進現實:借助腦機接口技術,江寧團隊不但讓華西醫院腦外科膠質瘤切除手術居於世界第一,其研發的300毫秒超短延時的「魔笛」設備更將有望幫助偏癱患者的肢體動起來。

「問答」成都

點亮萬千科學夢想

科學大講堂,這場因科學而聚的盛會,不僅是「中國科學的成都講台」,更是「科學殿堂的大眾之窗」。

為了讓更多科技迷參與其中,嘉賓們還和全網網民、成都中小學生進行了問答交流。24日下午,成都部分學校的師生代表、科技企業代表走進了「科學大講堂」,面對面見到了此前「隔空對話」的科學大咖們。

摘星星的榜樣回到了成都,追星星的孩子們也來了。在葉光富演講結束後,四川大學附屬中學航空實驗班、棠湖中學海軍青少年航空實驗班的160名「小雛鷹」,集體起身向英雄航天員致敬。

棠湖中學海航班學生盧楊寧表示,聽完葉光富的演講,自己心情又激動又感動,「激動是因為現場近距離聽了航天偶像的分享,追星成功!感動是聽到葉光富老師講到飛船上的五星紅旗時,我更加深刻地明白了,飛天不是我們個人的理想,更是國家和民族的事業。未來我也會更加努力訓練,期待也能成為中國逐夢蒼穹的一員。」

圖片由活動主辦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