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一個展,興一座城——第63屆高博會助力長春擦亮全國科教大市名片

  新華網長春5月24日電 辦一個展,興一座城。5月的長春,因一場高教盛會而沸騰。

  第63屆中國高等教育博覽會(以下簡稱「高博會」)在中鐵·長春東北亞國際博覽中心啟幕,千餘所高校及科研機構、800餘家科技企業齊聚,12萬平方米展區湧動創新熱潮。

  作為全國科教資源排名前列的城市,長春借高博會之機,將科教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為加快建設現代化都市圈注入強勁動力。

這是第63屆高等教育博覽會會場。(邵守誌攝)這是第63屆高等教育博覽會會場。(邵守誌攝)

科教興城:實驗室里的「硬實力」走向展台

  作為本次活動的主辦單位之一,吉林大學將堅持把服務國家戰略和東北振興作為核心使命,全方位對接服務吉林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著力打造長春-吉大發展共同體,推動教育鏈、科技鏈、產業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更好發揮大學對科技人才的支撐作用。

  走進高博會東北振興專區,吉林大學展區一輛能「橫著走」的汽車引起圍觀。車輪向內旋轉90度,實現原地掉頭——這項擁有多項專利的「自動輪智行底盤」技術,出自吉林大學靳立強教授團隊。不遠處,吉林農業大學展區的人參育種栽培技術、東北師範大學的小冰麥育種成果,同樣吸引客商駐足。

在第63屆高等教育博覽會會場吉林大學展區,一位參觀者正在認真聽吉林大學工作人員講解。(邵守誌攝)在第63屆高等教育博覽會會場吉林大學展區,一位參觀者正在認真聽吉林大學工作人員講解。(邵守誌攝)

  高博會成為長春科教資源的「檢閱場」。長春擁有1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68家獨立科研機構和50所高校。本屆高博會上,政產學研合作簽約儀式同步舉行,57個重點項目現場簽約,涵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區域產業升級等領域。其中,長春市人民政府與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吉林小冰麥產業發展合作聯盟等作為服務東北振興戰略的重要成果,將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數據印證轉化效能:2024年長春科技成果本地轉化達3500項,同比增長71%。在永春生物醫藥城、北湖未來科學城等科創平台支撐下,新質生產力加速培育。

  「本次高博會既是教育成果的一次展示,也是將成果轉化為產業的一個契機。」吉林大學教師教學發展中心主任王醫術說。

產業興城:校企「雙向奔赴」激活經濟新引擎

  作為開幕當天的重頭戲,「建設教育強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論壇」於開幕禮後啟動,專家們圍繞「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效能提升」「人工智能助力高等教育變革」等議題,通過主旨報告、圓桌對話等形式,展開高層次、深維度的交流,為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新思路。

第63屆高等教育博覽會現場,一家參展商正在演示機器狗。(邵守誌攝)第63屆高等教育博覽會現場,一家參展商正在演示機器狗。(邵守誌攝)

  展廳現場同樣火熱,「這款送餐機器人能自主導航、語音交互,可應用於酒店和政務大廳。」長春職業技術大學展台前,教師正向客商介紹校企研發的智能服務機器人「潤」。吉林科技職業技術學院的「新能源汽車三電系統教學設備」引人注目。「這套設備是學校老師與學生共同研發的,能夠讓學生在校園內就接觸到最前沿的新能源汽車技術。」該校校長靳國慶說。

  室外展區,長春大學旅遊學院的「東北亞長旅號」沉浸式展示體驗區內,設置了茶藝展示、休閑咖啡、俄餐品鑒、非遺技藝傳承文創等內容,吸引了不少觀眾駐足體驗,這列紅色的專列成為宣傳吉林文旅的窗口。

  「高校的創新基因與企業的市場需求在這裏碰撞,催生更多‘長春智造’。」一位企業負責人說。

人才興城:政策「大禮包」留住青春力量

  人才專區人頭攢動。中國一汽、長光衛星等500餘家單位釋放超萬個崗位,AI簡曆優化、AI人崗匹配、AI模擬面試等新服務吸引學子駐足。其中東北地區2025屆高校畢業生人才雙選會涵蓋光電信息、裝備製造、現代農業、冰雪經濟、醫藥健康、教育賦能等七大領域。

兩位參觀者正在參展高校校徽牆前拍照。(邵守誌攝)兩位參觀者正在參展高校校徽牆前拍照。(邵守誌攝)

  在人才雙選會現場,應屆生李萌正諮詢長春的引才政策,工作人員介紹,博士、碩士、本科畢業生留在長春市就業可分別享受每月2500元、1500元、1000元的生活補貼,連發2年的優惠政策令她興奮不已。

  近兩年,針對高校畢業生、青年人才,長春連續發佈了《長春市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來(留)長系列優惠政策》和《關於進一步激勵人才引領支撐長春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等優惠政策。

  長春市實施「百萬大學生來(留)長」工程,已經連續5年大學生來(留)長超過10萬人。今年,大學生留長目標設定在12萬人以上。

  「通過參加高博會,我進一步瞭解了長春實力,也對未來充滿信心,我要留在長春就業,為長春全面振興貢獻一份力量。」長春市籍高校畢業生劉怡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