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北京種業大會9月11日開幕,聯動全年農時活動持續至10月

6月11日,記者在第三十二屆中國北京種業大會新聞通氣會上獲悉,大會將於9月11日至14日舉行。本屆大會以「深化區域協同 聚力種業振興」為主題,設置「1+7」個會場,主會場設於通州區,平穀、豐台、延慶、朝陽、大興、海澱、昌平七區設立分會場,攜手推出「1+1+1+10+N」系列精彩活動。

第三十二屆中國北京種業大會新聞通氣會。新京報記者 耿子葉 攝第三十二屆中國北京種業大會新聞通氣會。新京報記者 耿子葉 攝

通州主會場彙聚前沿科技,市民可一站式採購京津冀農產品

作為中國種業行業歷史最久、最具規模和影響力的活動之一,中國北京種業大會已走過31個年頭,已經成為創新引領產業升級的前沿陣地。今年大會將於9月11日在通州國際種業科技園區開幕,同時舉行「農業中關村」主論壇,為期3天的科技成果交流體驗活動拉開序幕。

主會場將彙聚生物育種、合成生物、智慧農業與智能裝備三大板塊的前沿成果展示交流和體驗,例如抗藍耳病豬新品種、轉基因&基因編輯育種技術平台,生物培育肉、人造肉和微生物蛋白,「數字京村」鄉村智慧大腦、「農科小智」諮詢服務機器人、智能農機裝備和智能農業服務場景等。

科技成果交流體驗活動包括百項農業科技成果展示、百項冠名發佈服務呈現,以及百家新型農業經濟合作主體的線上直播互動,這些環節將有力地推動農業科技產品供需雙方的精準匹配。目前大會各項籌備工作均在有條不紊進行中。大會主辦單位、北京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陳連武介紹,大會首次由三地農業農村部門攜手舉辦,在往屆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京津冀農業協同發展,廣泛彙聚三地優勢資源,組織50個農業科技創新主體和200家「北京優農」「津農精品」「河北優農」品牌新主體,田間展示京津冀上千個玉米、蔬菜突破性新品種,開展科技成果特裝展示、發佈和對接,形成京津冀農業科技「研發在京津、轉化在河北、應用在全國」的區域協同創新模式,共同建設全國種業創新發展高地。

在「北京優農」「津農精品」「河北優農」現場,邀請電商平台開展優品品鑒、對接招商,市民可以在週末參加一站式品嚐、購買京津冀特色農業新產品。

全年農時聯動辦N場活動,將持續到10月

在10場專業論壇中,通州舉辦玉米種業、微生物種業論壇;豐台舉辦蔬菜種業論壇;平穀舉辦畜禽種業論壇;延慶舉辦林果花草蜂種業論壇;朝陽舉辦休閑漁業種業論壇;大興舉辦農作物種苗論壇;海澱舉辦合成生物創新發展論壇;昌平舉辦智慧農業裝備論壇。各會場精心策劃了大會外圍活動,包括蔬菜種業商業展、玉米品種地展、觀賞魚文化周和8條園區企業參觀路線,為專業觀眾搭建深度交流平台,促使科技創新成果有效融入現實產業,加速其落地應用之路。

本次大會還根據不同作物生長適宜時期,將全年農時聯動,舉辦N場預熱活動。6月能在豐台和昌平看到繽紛多彩的芳香蔬菜、全色系番茄、特色黃瓜;7月能在通州採摘上百個甜、糯、甜+糯鮮食玉米品種,現場品嚐生食、蒸煮等風味;8月下旬至9月上旬能在通州主會場看到來自京津冀及國內外400多個玉米新品種及新型智慧管理方案,體驗國內領先的玉米「五良」技術集成;能在生物育種基地裡看到國內頂尖生物公司的5個轉化體和34個轉基因玉米新品種;10月能在豐台、昌平看到紫色系列蔬菜、多彩大白菜及傳統老品種蔬菜。通過田間觀摩品鑒活動,不僅能讓京津冀地區的專業參會者親身體驗「看禾選種」,加速新品種、新技術的轉化應用進程,還能讓廣大市民深切感受到種業在提升人民美好生活品質方面帶來的喜悅與成就。

作為系列精彩活動之一,豐台春季「多彩盛宴」蔬菜品種展示活動在新聞通氣會後啟動。「春之約」活動開展種業產業鏈展示、京津冀鮮食番茄黃瓜擂台賽、全國首個種業人工智能深度應用創新平台落地、三大簽約儀式,種子在科技賦能下煥發活力,產業鏈在協同聯動中聚鏈成勢。

種業振興,北京種業科技成果走向全球

今年,種業振興行動正迎來「三年打基礎」到「五年見成效」的歷史性跨越。近年來,北京的種業科技成果湧現,建成全球最大西瓜、玉米DNA指紋庫、基因編輯工具「兩把剪刀」、白羽肉雞新品種「禾特188」打破國外壟斷,雜交小麥育種技術領跑全球,肉鴨、蛋雞、西Melo等7個物種的育種水平同樣居於世界第一方陣,而玉米、肉雞、鱘魚等20個物種的育種能力則引領全國。玉米品種佔全國18%,轉基因玉米大豆性狀應用佔全國73.3%;肉種鴨、蛋種雞、國產奶牛凍精市場份額分別達80%、66%、35%。建立細胞培育肉工業化生產體系,填補國內空白;首創一氧化碳一步合成蛋白質技術,獲得國內首張飼料新產品證書。

近年來,北京正在全球種業版圖上勾勒鮮明的「京」彩軌跡,在非洲坦桑尼亞、中亞塔吉克史丹,北京的蛋種雞肉種雞繁衍生息;在美洲巴西、阿根廷、烏拉圭,北京研發的轉基因玉米大豆落地生根;在橫跨亞歐大陸的俄羅斯,北京培育的蔬菜種子開花結果;在亞洲巴基史丹,「京」牌雜交小麥連續多年大規模示範推廣並獲豐收。

新京報記者 耿子葉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