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走於中國—中亞合作的「雙向車道」(僑界關注)

何誠(左二)向哈薩克史丹友人介紹中國剪紙。

韓東起(右二)與赴塔吉克史丹調研的中國一所職校負責人座談。

劉鎮源(左二)與烏茲別克史丹當地官員討論項目建設情況。
本文配圖均由受訪者提供
近年來,中國與中亞國家關係煥發出勃勃生機和旺盛活力。日夜兼程的中歐班列、不絕於途的貨運汽車、往來不歇的空中航班……熱火朝天的經貿往來新圖景正是生動寫照。在這其中,深耕中亞國家多年的僑商們感觸尤深。隨著中國—中亞合作的「雙向車道」不斷拓寬、日益通暢,他們見證新發展,迎來新機遇,更有幹勁,也更有奔頭。
在第二屆中國—中亞峰會舉行前夕,本報採訪了生活在哈薩克史丹、塔吉克史丹、烏茲別克史丹等中亞國家的多名僑商,聽他們講述近年來親曆的變化以及對未來的期待。
哈薩克史丹僑商何誠:
「打個‘飛的’去中國,與生意夥伴面對面談合作」
香港時間5月31日20時45分,中國—中亞國際人文旅遊正選專列經過兩天的旅程,緩緩駛入哈薩克史丹阿拉木圖火車站。翹首以盼的人群中,陝西陝哈集團董事長、哈薩克史丹陝西商會會長何誠格外激動:「歡迎家鄉的親人們來訪!」
此後幾天,何誠盡心盡責地當起「地陪」,陪同搭乘此趟專列前來的西安市女企業家協會會員們考察調研阿拉木圖當地的學校、企業,並與哈薩克史丹女性商業聯合會舉辦座談會。「會上,兩國女企業家們圍繞科技創新應用、醫療健康合作、樓宇經濟發展、文旅產業融合等共同關心的議題進行深入交流,並就今後形成定期交流機制達成共識。」何誠感歎道,這兩年,中國與哈薩克史丹關係不斷升溫,各領域合作更具廣度與深度,此次兩國女性企業家以中國—中亞國際人文旅遊專列正選開行為契機建立聯繫,就是一個鮮活的例子。
何誠在哈薩克史丹生活22年,事業版圖涵蓋貿易、物流、倉儲、農業等多個領域,並幫助哈薩克史丹當地建成水電站、食品加工廠、磚機廠等多個項目。近兩年,他的一個深切感受是中哈之間的物流、貨流與人流都「動」起來、「熱」起來。
「特別是2023年中國與哈薩克史丹之間的互免簽證協議正式生效後,兩國新增多條直飛客運航線,往來中哈之間更加便捷,我身邊的哈薩克史丹商界朋友越來越習慣‘說走就走’的商務旅程,常常打‘飛的’去中國,與生意夥伴面對面談合作。」何誠笑言,這兩年,他總結了一套「搶票」攻略——「每到進博會、廣交會等中國重大展會舉辦前夕,如果要回中國,必須提前多日預訂機票,因為那段時間的中哈直飛航班總是坐滿了前往中國尋找商機的哈薩克史丹商人」。
更讓何誠欣喜的是,在哈薩克史丹,「家」的感覺越來越濃。從路上行駛的「中國車」,到日常使用的手機、家電等「中國造」,再到陸續出現在大街小巷的拉麵、肉夾饃、火鍋等「中國味」……何誠感歎道:「如今,哈薩克史丹不僅僅是颳起了‘中國風’,而是處處都能看到‘中國印記’。‘中國好物’贏得越來越多哈薩克史丹消費者的青睞,當地許多民眾甚至不再滿足於在中國電商平台上網購,而是選擇週末組團去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買買買’。兩國民眾就這樣越走越近、越走越親。」
第二屆中國—中亞峰會即將在哈薩克史丹首都艾斯坦拿拉開帷幕。「今後,中國與中亞國家之間的交往一定會更加熱絡,中國與哈薩克史丹的務實合作也將提質升級。我們僑商要跟緊形勢、把握機遇,繼續奔走在中國—中亞合作的‘雙向車道’上。」何誠說。
塔吉克史丹僑商韓東起:
從「坐商」到「行商」的轉變,背後是中塔彼此瞭解不斷加深
僑商韓東起在塔吉克史丹生活近20年,長期從事進出口貿易、工程建設等領域的生意。說起近兩年中塔經貿合作的新進展,韓東起感歎道:「一片火熱!」
「基本上每週我都會接待來自中國各地的企業或考察團。」韓東起說。2023年首屆中國—中亞峰會成功舉行後,赴塔吉克史丹投資、發展的中國企業顯著增加,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緊密相關的國際貿易、建材生產等行業成為尤其熱門的合作領域。
在協助眾多中國企業落地塔吉克史丹的過程中,韓東起觀察到一個新變化:「除了合作領域不斷拓展之外,中國企業在塔吉克史丹的貿易方式也經歷了從‘坐商’到‘行商’的轉變。」韓東起介紹,不同於過去「坐在家中等訂單」,如今許多中國企業來到塔吉克史丹後,會先赴各地進行充分的市場調研,再根據當地民眾的需求有針對性地提供產品。比如,有的企業在深入塔吉克史丹農村地區考察後發現,電動三輪車既輕便又節能,符合當地農民的生活生產需要,於是這兩年來自中國的電動三輪車「駛」入越來越多塔吉克史丹農民的家中。
從「坐商」到「行商」的變化同樣發生在韓東起身邊的僑商朋友群體中。早年,在塔吉克史丹從事進出口貿易的僑商往往會在當地租賃庫房,囤積大量商品進行銷售。而現在,僑商們的經商模式更加靈活多元,「按需發貨」成為新常態。「這種變化的背後是中塔兩國關係日益密切,彼此瞭解不斷加深。」韓東起說。
這兩年,韓東起還將不少精力投入人文交流領域。從深度參與塔吉克史丹魯班工坊建設,到推動設立赤子情華僑圖書館塔吉克史丹圖書漂流站,韓東起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在中塔之間架設更多橋樑。
「塔吉克史丹民眾對中國都很友好,學習中文、會說中文的也越來越多。今年,我們多家在塔僑團還與南京圖書館、塔吉克史丹民族大學孔子學院合作,計劃建成塔吉克史丹首座中文圖書館,更好滿足當地中文愛好者、學習者的閱讀需求。」韓東起說。
韓東起親身經歷的故事讓他深切感受到,無論中文學習,還是其他形式的人文交流,都將成為中塔經貿合作的助推劑,拓寬兩國互利共贏的大道,並讓兩國民眾從中獲益。
「我有3名結識近20年的塔吉克史丹朋友,剛認識時,他們幾乎不會說中文,只能在日常聊天時向我們僑商學習一些簡單詞彙。而如今,他們在與僑商、中企的多年合作中,不僅掌握了熟練的中文,還因此迎來事業的新發展:一位目前在塔吉克史丹的中資企業當首席翻譯;一位創業開磚廠,聘請了資深的中國師傅來進行技術指導,收入可觀;還有一位從事進出口貿易,從中國進口塔吊等設備到塔吉克史丹銷售,生意也很紅火。」韓東起說,相信今後這樣的故事會越來越多。
烏茲別克史丹僑商劉鎮源:
聊到中烏合作,大家最常提到的一個詞是「雙向奔赴」
在距離烏茲別克史丹首都塔什干僅30多公里的奇爾卓克市,「兩區一園工業科技特區」項目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設之中。
「這座園區總規劃面積160公頃,計劃重點吸引綠色能源、高端製造、汽車零配件、光伏儲能等領域的中國企業來此投資設廠。園區緊鄰機場、鐵路及快速路網。今後,隨著中吉烏鐵路建成,從園區到中國喀什的貨運時間僅需7天左右,物流成本將降低15%,產品可輻射中亞及歐洲市場。」說到園區的發展前景,烏茲別克史丹安徽商會會長劉鎮源充滿期待。
作為「兩區一園工業科技特區」項目的推動者之一,劉鎮源從2024年起便全程參與立項、籌備、建設等各個環節。他介紹,預計今年10月,園區第一批廠房就將建成交付,目前已有多家建材、電器等領域的中國企業前來考察調研並表達了入駐意向。「6月中旬,我還將陪兩家中國醫藥生產商去園區選址建廠。」劉鎮源介紹,該園區建成後,不僅將通過稅收減免、物流優化及本地化服務,顯著降低中企出海成本,也將拉動當地就業、改善民生,並帶動周邊地區相關產業的發展。
在烏茲別克史丹經商10餘年,劉鎮源一路見證了中烏經貿合作橋樑越拉越緊。「2011年,我剛來烏茲別克史丹時,當地華僑華人只有幾千人。近年來,隨著中烏關係發展進入新階段,尤其是2024年中烏新時代全天候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發展駛入快車道,烏茲別克史丹當地的中國面孔明顯增多。不僅如此,烏茲別克史丹各地政府、企業對於開拓中國市場、開展對華合作的願望也十分迫切。」劉鎮源說,現在,他和烏茲別克史丹朋友聊到中烏合作,大家最常提到的一個詞就是「雙向奔赴」。
2024年,劉鎮源多了一個新身份——塔什干州駐中國辦事處主任。「近年來,烏茲別克史丹不斷推進結構性改革,在開放中重塑經濟格局。對烏茲別克史丹來說,中國作為誌同道合的好鄰居、好夥伴,既能分享發展經驗,也能提供發展機遇。烏茲別克史丹各地都在加快赴中國推介產品、招商引資的‘出海’步伐。」劉鎮源說,順應這波浪潮,他發揮自身熟悉中烏雙邊情況的優勢,積極牽線搭橋。「比如,塔什干州正在推進塔什干醫藥園區項目建設,而我的家鄉安徽亳州正在打造世界中醫藥之都,未來雙方在中醫藥產業發展、文化交流等方面可以加強合作」。
與北京、安徽等地的職業技術學校合作,在烏茲別克史丹當地建立一所技工學校,培養本地技術人才;將中國優質的苗木花卉引進烏茲別克史丹,適應當地推進農業現代化及生態建設的需要……劉鎮源談及下一步計劃,直言還有許多事想做。「中烏關係蓬勃發展為我們僑商提供了廣闊舞台,我們將繼續努力,為兩國友好合作走實走遠貢獻更多力量。」劉鎮源說。(記者 嚴瑜)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6月13日 第 06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