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父愛不再沉默如山

來源:北京網民說

「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朱自清筆下這個翻越月台的背影,或許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催淚的瞬間之一。臃腫的棉袍、笨拙的動作,卻把中國式父愛寫得力透紙背。沒有擁抱,沒有我愛你,只有一句「我去買幾個橘子,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卻讓幾代讀者在課本前紅了眼眶。

因為它像一面鏡子,照見了我們生命里那座沉默的大山——從不說愛,卻把愛藏在行動里的父親。

朱自清《背影》 

圖源:「央視新聞」微信

父愛,在沉梅利震耳欲聾

在傳統文化構建的家庭圖景中,「嚴父慈母」的角色分工將父親推向情感表達的對立面。《禮記》中「父子不同席」的訓誡,將親情拘束在禮法的框架中。直到20世紀80年代,社會學家費孝通仍在《鄉土中國》中指出:「中國的家庭感情是向下流動的」,說透了父愛像地下水般靜默滋養的特質。

這種沉默有著深刻的社會基因。在「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模式中,父親被賦予養家餬口的剛性責任,情感表達被視為有損權威的軟弱。某調研機構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父母工作日期間陪伴孩子日均時長中,54.4%母親每天陪伴孩子4小時及以上,61.7%父親每天陪伴孩子4小時及以下。父親因工作忙碌或傳統家庭角色分工,實際交流時間常低於母親。就像《背影》中朱自清父親那句「事已如此,不必難過」,中國父親總是用最樸素的言語,包裹最深沉的情感。

Z世代爸爸的帶娃鬆弛感

當「90後」「00後」成為爸爸主力軍,中國式父愛正在經歷一場「爸」氣十足的不再沉默。

某寶數據顯示,去年父親節期間,親子裝搜索量暴增320%,父愛如「衫」成為新潮流;截至6月12日,抖音#爸爸帶娃#話題播放量超2918億次,相當於被全國人民看了200遍。這些數據背後,是父親角色從經濟供養者到育兒參與者的華麗轉身。

抖音#爸爸帶娃#話題

同事老盧是一名95後奶爸,經常幹一件在我看來「肉麻」的事——給3歲的女兒打微信影片:「今天舞蹈課老師表揚寶貝啦,爸爸週末帶寶貝去環球影城!」這種直白的表達,是我那個沉默寡言的父親從未給過我的體驗。這天中午,女兒突然仰頭問老盧:「爸爸,今天想我了嗎?」老盧脫口而出:「超級想!」我聽完都愣住了。這話,我爸一輩子都沒對我說過。

而在社交媒體上,一場「去羞恥化」的父愛表達正在悄然發生。在抖音#90後帶娃#的話題下,你能看到一群「畫風清奇」的爸爸:陪兒子Cosplay奧特曼打小怪獸、給女兒編髮辮還自拍炫耀,甚至和孩子一起跳《花開富貴》……他們用戲謔和陪伴,徹底消解了「嚴父如山」的威嚴面具。Z世代完成了從家規執行者到情感合夥人的轉型,這種變化在中國家庭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一對父女共同翻閱著家中的老照片

圖源:新華社

當我們讀懂「何以為父」

其實,父親的愛都在「物」里。朱自清《背影》里那袋橘子,離家返京行李箱里塞不下的老家特產,悄悄還清的花唄賬單……父親的愛,不是掛在嘴上的「寶貝」,而是回家後的榴蓮自由和永遠加滿的油箱。人類學家項飆說「東亞父輩更擅長將情感轉化為具體物品」。當我們抱怨父親從不擁抱時,可能沒發現他的愛早就「實體化」成了生活里的每一個點點滴滴。

其實,父親的愛全靠「說反話」。關繫心理學家胡慎之在他的著作《如果父愛缺席》中提出,近七成的中國父親傾向於使用否定式關心。「別熬夜」=「我心疼你」,「考砸別哭」=「你爹信你能行」,「沒錢別硬撐」=「爸這兒永遠是你的ATM」,就像《請回答1988》里的正煥爸,非要講蹩腳冷笑話才能表達關心——那些笨拙的言辭,都是不經雕琢的純真父愛。

其實,背影的正面是後知後覺的愛。作家麥家在《致父信》中寫道「也許是我為人父的辛苦喚醒了我的良心」。這種代際頓悟往往需要時間發酵,很多父親都是在自己生育後才真正理解父親。生命的輪迴就是這麼神奇,我們終究會活成父親的樣子,然後在某個瞬間,與年少時不懂父愛的自己和解。

父親和孩子一起參加拔河比賽

圖源:人民網

從背影到並肩的雙向奔赴

端午假期的最後一天,在江蘇開往北京的G21次列車上,29歲的我盯著手機屏幕紅了眼眶——父親發來的3秒語音「兒子,在北京好好的,爸愛你」,被我循環播放了整整6遍。而此刻,55歲的父親正在家中翻閱我買給他的《愛的五種語言》,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著:「肯定的言辭」「精心的時刻」。。。。。。當我們這一代開始用新時代語言翻譯傳統父愛,當父輩嘗試跨越表達鴻溝,中國式父子情正在完成最動人的和解。

朱自清的《背影》寫於1925年,那個穿棉袍的父親不會知道,百年後會有這麼多中國父親學著把愛說出口。在朝陽區某幼兒園的爸爸開放日上,三十多位年輕父親正和孩子完成愛的抱抱挑戰。陽光下,那些曾經如山沉默的愛意,正化作溫暖的溪流,浸潤著新時代的親子關係。

趣味父親節活動 

圖源:人民網

當我們重新凝視文學史里那個經典的背影,忽然明白父愛從未改變,改變的是我們感受父愛的方式。從月台到客廳,從橘子到微信紅包,從「好好讀書」到「爸爸愛你」,這場跨越世紀的父子對話,正完成最動人的雙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