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乳酪,何以成為中國地標產品?

一塊乳酪,如何成為中國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答案,就藏在鬆嫩平原腹地。

六月的鬆嫩平原上,黑龍江省安達市的牧草在微風中翻湧成綠色波浪。沿著中東鐵路舊址漫步,依稀能聽見1903年火車轟鳴而過的聲響,列車載來了俄式傳統手工乳酪製作技藝,在這片「世界三大優質草場」之一的土地上,埋下了「奶中黃金」的種子。

作為安達乳酪第三代傳承人,58歲的陳君站在「乳酪小屋」里,百年歷史脈絡在他的講述中逐漸清晰。「那時候,俄籍僑民開辦的乳品作坊里,大多是咱安達小夥兒。沒有機械化,全靠手工製作、控溫、翻轉、貯存。」陳君的講述里,時光倒流回1952年。

新中國「一五」計劃期間,作為蘇聯援建項目的配套工程,安達市乳品廠正式成立,在僑民工坊里摸爬滾打的工匠們,帶著傳承三代的手藝走進了乳酪製作廠房。

1963年的凝乳槽仍在安達乳酪製作中使用,見證百年工藝傳承。受訪者供圖1963年的凝乳槽仍在安達乳酪製作中使用,見證百年工藝傳承。受訪者供圖

「我們的乳酪車間里,至今使用著1963年的凝乳槽,那是老輩人留下的‘傳家寶’。」陳君輕叩著凝乳槽,槽體上「1963」的刻痕已被歲月磨得溫潤。

而當年那些在工坊中勞作的安達青年,大概也未曾想到,這項手藝會在黑土地紮根百年。

如今,安達乳酪仍堅守著傳承三代的純手工技藝,完整保留「3-6個月發酵期內每日手工翻轉」的傳統工序。「機器雖能趕出產量,但讓全世界都惦記的這口滋味兒,還得靠匠人守著技藝慢慢磨。」陳君告訴記者。

「現在滿世界都在跑工業化流水線,但咱安達的手藝不一樣。國外早就機器轟鳴進行量產,可咱這雙手啊,定期雷打不動地翻檢著乳酪坯子。」在陳君看來,機器能算出效率高低,可乳酪的魂兒,卻在匠人指尖的溫度里。層疊的肌理,沉澱著工業化生產無法複刻的歲月質感。

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安達乳酪。人民網記者 任妍攝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安達乳酪。人民網記者 任妍攝

記者瞭解到,安達乳酪已不僅局限於地方特色。2022年,它代表中國赴美參加「世界乳酪錦標賽」,在來自全球近三千款乳酪中脫穎而出,排名第29……跨越兩個世紀的傳承中,安達乳酪以「歐式純手工工藝+優質羊草奶源」為底色,成為黑龍江的一張名片。

「好草好牛出好奶,這是安達乳酪的底氣。」陳君介紹道,「世界三大優質草場」之一的自然稟賦,讓當地荷爾史丹牛產出的牛奶乳脂率比普通牛奶高1.5個百分點。

2025年2月,這份底氣得到了政策加持。國家知識產權局發佈公告,「安達乳酪」成為全國首個榮獲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的本土乳酪產品,其認定材料厚達267頁。

當鐵軌旁的技藝傳承遇上知識產權的時代賦能,一塊乳酪的百年歷程,正成為地域經濟升級的生動註腳。

安達乳酪第三代傳承人陳君在乳酪發酵室觀察乳酪發酵狀態。受訪者供圖安達乳酪第三代傳承人陳君在乳酪發酵室觀察乳酪發酵狀態。受訪者供圖

「安達乳酪被認定為中國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是一件大喜事。」陳君告訴記者,被認定中國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後,安達乳酪預計年產3000噸,年產值達4億元,帶動280餘人就業。

「地理標誌不是終點,而是新起點。」黑龍江省綏化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楊春輝透露,為推動這塊「奶中黃金」破局出圈,相關部門將按照「規劃先行、按圖索驥、服務產業、精準滴灌」的培育路徑,對安達乳酪這個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扶上馬、送一程」,還將主動對接南方市場,讓更多人知道中國有能媲美歐洲的好乳酪。

陳君講述過程中,記者品嚐了安達乳酪,舌尖先觸醇厚微鹹,繼而乳香蔓延。這塊凝結著草香、奶香與匠心的「奶中黃金」,正在鬆嫩平原上書寫著「培育一個地標、帶動一片產業、富裕一方百姓」的時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