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人見物見生活 文化遺產傳薪火

「十二花神」姹紫嫣紅、「蝴蝶靈蛇花冠」流光溢彩、「和和美美」溫潤如玉……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新近開幕的淄博琉璃藝術展中的180餘件展品引得遊客驚歎連連。中國琉璃傳統工藝的璀璨芳華,在賡續傳承與當代轉化中煥發出新的時代生機。

淄博琉璃藝術展。人民網記者 韋衍行攝淄博琉璃藝術展。人民網記者 韋衍行攝

6月14日是2025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近年來,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不斷邁上新台階。古老的文化遺產,正在中華大地煥發勃勃生機,綻放時代新韻。

精彩活動 全民共享

「這份記錄好像一雙眼睛,是我們認識自己的眼睛,也是我們的後代認識我們的眼睛。」6月13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成果展在國家圖書館開幕。展覽結尾的這首小詩,讓廣大觀眾對於傳承人的匠心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文化和旅遊部自2015年起實施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十年來,已支持對2290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開展記錄,完成記錄1279人。此次展覽回顧了記錄工作的開展過程,展示階段性的工作成果。

歷史文化的滋養,既在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歷史回眸之中,也在可感、可知的共情體驗之中。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各地紛紛推出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特色活動,為人民群眾美好生活賦能添彩。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上海將舉辦首屆「申活集」文物文創巡迴市集、「申活行」城市文脈微旅行活動,引導市民走進博物館。「城市文化DNA動了」上海文博紀實短影片徵集活動,將以微紀錄片形式,展現上海文物建築的藝術價值、博物館藏品的文化內涵以及文博行業青年人的堅守與創新。

在溫州,「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浙江省主場城市系列活動正如火如荼地開展,系列活動通過「展、演、學、購、遊」全鏈條體驗,讓非遺「看得見、摸得著、帶得走」。在「浙里有非遺」市集更採用新科技交互+AI智能體,實現非遺保護成果展示場景化。

青春力量 創新傳承

在淄博琉璃藝術展中,一件用琉璃複刻明孝端皇后九龍九鳳冠的展品格外引人注目。據介紹,這件琉璃鳳冠由一個十分年輕的「Z世代」團隊耗時兩個多月製作完成。

琉璃鳳冠。人民網記者 韋衍行攝琉璃鳳冠。人民網記者 韋衍行攝

「00後」琉璃匠人孫啟燁就是團隊中的一員。他表示,複刻鳳冠所採用的工藝需要針對冠身造型從零開始嘗試,往往會經歷多次失敗,「失敗了就總結經驗繼續嘗試。作為年輕一代琉璃製作人,能夠把淄博琉璃做出新花樣,我們很有成就感。」

青年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蘊含推動文化創新創造的充沛活力。如今,越來越多的年青人加入守護文物、傳承非遺的隊伍,精心守護好文化遺產。

臨近畢業季,在中央美術學院畢業季作品展,來自修復學院首屆本科畢業生的21件(組)作品亮相。「左手握科技,右手承古法」,觀眾可以清晰地看到文物如何「祛病延年」。它們既是學子辛勤耕耘交出的答卷,更是一段文化傳承的序章,飽含破土而出的新生力量。

元妃省親、寶釵撲蝶、黛玉葬花……當《紅樓夢》中的眾多經典場景在越劇《我的大觀園》的舞台上複現,台下觀眾的熱情也被逐漸點燃。數據顯示,該劇首演時年輕觀眾佔比98%,成為文化傳承生生不息的縮影。

「戲曲是刻在中國人骨子裡的DNA。」青年越劇演員陳麗君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我們要破解其中的‘流量密碼’,關注傳統與現代生活的聯繫,創作出更多與觀眾雙向奔赴的好作品。」

搭建橋樑 走向海外

當中國的諸葛連弩、木牛流馬,遇上達·芬奇設想的巨型弓弩、「柏拉圖立體」,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近日,「解密達·芬奇的藝術科技與自然韻律」特展在國家自然博物館開幕。漫步其中,觀眾可以領略自然與科技交融之妙,聆聽中西文化的時空和鳴。

「解密達·芬奇的藝術科技與自然韻律」特展。人民網記者 韋衍行攝「解密達·芬奇的藝術科技與自然韻律」特展。人民網記者 韋衍行攝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跨越時空、傳承至今的文化遺產,如同一張張蘊含著歷史故事的金名片,正向世界訴說繽紛多彩的中國故事。

品茶、過春節、打太極拳……藏在非遺里的中國故事、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以從容姿態走向世界。截至目前,我國有44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總數位居世界第一。

同時,舞蹈詩劇《只此青綠》海外演出收穫如潮好評,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票房登上全球影史票房榜第五;遊戲《黑神話:悟空》走紅全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正愈發輕快。

將指針撥到10年前,尼泊爾杜巴廣場九層神廟因地震而受重創。尼泊爾政府向中國政府提出援助請求後,多位「文物醫生」們從華夏大地奔赴高山之國開展文物保護與修復工作。

為保證文物修復效果的「原汁原味」,修繕措施格外注重採用當地木材磚瓦等傳統材料和傳統技藝。3700餘件雕刻構件按原型製重做補配,高達85%的老舊構件利用率……一項項數字背後凝聚著中方團隊對異國文化的尊重、對文化遺產保護的赤誠,使文化遺產成為連接兩國人民情感的橋樑和增進友誼的橋樑。

文化遺產曾有輝煌的過去,也應該有發亮的現在,並且還應充滿生機地走向未來。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讓我們凝聚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強大合力,推動中華文化煥發新的時代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