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鄉村著名行動」如何賦能鄉村振興?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好酒也怕巷子深。風景秀麗、特產豐富的南陵縣靄里村,因為沒有好的名片載體,地理位置又較為偏僻,導致特產出不去,美景找不到,遊人尋不來,鄉村發展受限。
「現在好了,通過鄉村著名行動,徹底唱響了靄里鄉村振興品牌。」村民王大爺如是說。
鄉村著名行動,織密鄉村地名網,地名+賦能產業發展,使美麗鄉村「有名有實」「名揚四海」。
好地名 展示鄉風文明
鄉村地名承載著一方群眾的美麗鄉愁,傳承著一方水土的歷史文化。如果說起名提升了鄉村地名精細度和規範程度,那麼揚名則用新時代鄉村好地名展示鄉風、體現鄉韻、鑄造鄉魂。

為起好地名,全椒縣積極引導專家學者、誌願者深挖整理地名文化,地域文化和地名故事,用當地特有的「儒林文化」元素編製縣鎮兩級地名規劃,命名鄉村地名。將100條具有重要傳承價值的「老地名」納入保護名錄,推動11項承載歷史記憶的地名故事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郭門街、泮鄰街、名賢里、杏墩里、費家弄、尤氏弄……黟縣充分挖掘利用徽州歷史文化資源,讓「九街十六弄」老地名在老街重新啟用。並命名崇德巷、思濟巷、臣忠巷等一批具有鮮明徽州文化特色的鄉村街巷。
地名文化公園、廣角,進一步提高地名文化可見度。在含山縣地名(邊界)文化主題公園內,道路兩旁是頁岩石雕刻周邊市縣區具有代表性的十五個地名,如太平橋、姥山島、醉翁亭、逍遙津,輔以圖文介紹,地名也當了一次「網紅」。
如今,走進鄉村,不再茫然四顧,地名標誌牌不僅指引著方向,也訴說著屬於這片土地的獨有故事。
數字地名 釋放服務效能
在全椒縣黃栗樹村,只需掃一掃智慧路牌上的二維碼,遊客不僅能獲取導航信息,還能瞭解村里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特色美食等。一碼盡知,讓從前的進村問路變成入村循景。

隨著數字鄉村建設深入推進,地名信息已經成為鄉村治理的「數據底座」,數字門牌、智能路牌成為便民服務的重要「窗口」。
青陽縣依託「鄉村著名行動」小程序,積極發動群眾自主上傳農家樂、採摘園、民宿等興趣點,使地名在鄉村電商、鄉村旅遊等公共服務中發揮更大作用,切實方便群眾生產生活。硃筆村的「章小虎農莊」自從上圖後,遊客跟著導航就能找到,農莊的生意越來越興旺了。
為進一步釋放地名信息便利效能,長豐縣將「鄉村著名行動」納入「智慧合肥時空大數據平台」建設。整合行政區劃設置、自然地理實體、居民點、鄉村道路、文化旅遊等多維度鄉村地名數據,搭建區劃地名「一張圖」,為各領域提供標準、規範、詳實的區劃地名信息服務。同時,創新地名應用場景,生成各類地名標誌、界樁及鄉情宣介二維碼,推動鄉村地名服務與出行導航、快遞進村、農貨進城等深度融合,暢通了鄉村「郵路、產業路、資源路」。
地名+ 塑造「著名」品牌
香泉羊肉麵、雞籠山辣椒醬、烏江霸王酥……地名+農產品,讓鄉村有帶得走的鄉愁。
在推動地名標識品牌建設中,和縣探索建立「地名+農產品」「地名+農家樂」「地名+傳統技藝」等模式,將特色鄉村產業品牌宣傳融入地名元素,培育打造一批「鄉字號」「土字號」地名公共品牌。

鄉村地名作為重要文化資源,如何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呢?網紅景區永泉小鎮就是「著名」強轉化的一個生動事例。銅陵市通過盤活現有資源,深挖文化底蘊,大力開發鄉村地名文化產品,做好「地名+產業」融合大文章。如今,義安區鍾鳴鎮依託廢棄礦山「變身」永泉小鎮年營收超1.6億元;西聯鎮犁橋村圍繞「夢裡水鄉·古韻犁橋」主題定位,謀劃「犁橋九態」鄉村產品火爆出圈。
黟縣開發「跟著地名遊古村」研學線路,黃山開展「古村賦名」行動……各地深入挖掘地名的歷史文化價值,將地名文化轉化為推動文旅產業發展的強大動力,讓地名成為鄉愁鄉憶的特色文化符號。
多面發力 織密地名服務網
地名是歷史的活化石,更是鄉愁的載體。
2023年9月,安徽省開展「鄉村著名行動」,通過對鄉村地名命名、設標、上圖、發展信息服務、挖掘地名文化、講好地名故事,充分發揮地名價值,為鄉村振興賦能。
截至目前,全省累計規範命名更名鄉村地名5300餘條,小程序採集上圖鄉村地名和興趣點10.87萬條,設置維護鄉村地名標誌近1.87萬塊、安裝樓門(戶)牌近11.26萬塊,開展各類宣傳活動1328場次、服務群眾超46萬人次。
接下來,安徽省將切實提升鄉村地名採集上圖數據質量,不斷織密鄉村地名服務網。同時,持續強化典型示範引領,推動形成「點上突破、點面結合、多點開花」的工作格局,確保到2027年年底,全省90%以上縣市實現基本建設目標。(記者 檀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