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仙》熱度破萬對打《長安的荔枝》,長短劇之爭引行業思考

【#如果臨江仙和荔枝中和一下就好了#】《臨江仙》站內熱度破萬的當天,《長安的荔枝》燈塔全網正片播放量,僅是它的一半。「長劇短劇化」和「精品化長劇」,是不是一種絕對的對立面?究竟什麼樣的長劇才能真正吸引觀眾?#從臨江仙和荔枝對打看長短劇之爭#

《臨江仙》主打一個短平快,雖服化道不如人意,但「三結三離」的「離婚仙俠」,無論從男女主恨意滿滿的人設,還是不斷切換時空和記憶的敘事節奏來看,於正確實把長劇短劇化玩得明明白白。「我對這部劇的嚴苛前所未有,就是要每個情緒點必須要讓觀眾笑出來或者哭出來,共情感要無限放大,不給一分一秒氣口讓觀眾離開。」他認為,「第一秒開始就讓觀眾走不掉才是王道」。

而《長安的荔枝》恰恰相反,它的每一幀畫面,每一個光影的選擇,每一個慢鏡頭,都帶著濃濃的電影感。增加了鄭平安@嶽雲鵬 這條線,推慢了李善德@雷佳音 送荔枝的主線任務,原著7萬字的故事拍成了35集,被網民戲稱為「99道工序做一道拍黃瓜」。導演曹盾認為,如何讓更多的老百姓茶餘飯後打開電視機,拿著手機,很放鬆地去看一個好故事,才是他追求的目的。

《新聞女王2》的總監製鍾澍佳曾談到短劇衝擊之下的長劇製作:「看短劇的時候,觀眾都寬容起來,TA不介意你狗血,不介意情節不合理。但長劇的話,你一坐下來看,我就來挑你的毛病,你是刑偵劇的話,我就看你邏輯合不合……現在的觀眾他們心急。」

說觀眾「心急」,倒不如說是觀眾的選擇太多了,有人追求細品;也有人就愛快節奏,要爽。如果一部劇無法在「黃金前三集」就打動觀眾,人家為什麼要等到十幾集再品你這細糠呢?而如果一部劇空有狗血劇情,那麼觀眾也遲早會遠離。

筆者在追這兩部劇時常在想,如果能中和一下該有多好,來一點《臨江仙》的狗血和爽文,再來一點《荔枝》的細節和情感;少一點《臨江仙》的突兀轉折,再少一點《荔枝》拖遝的支線……但剛剛好,恰恰是最難的。

歸根結底,當下影視劇從業者對自身的要求應該是,戲本身要好看。這種好看,既能擺在45分鐘的體量里好看,也能有亮點適合短影片傳播。否則,就算cut吸引人,看了兩集又昏昏入睡,那麼即便是再大的投入,最後也是無用功。#臨江仙破萬被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