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空間孕育文旅新活力

兩名小朋友在河北石家莊正太廣場花束景觀前玩耍。
樑子棟攝(新華社發)

文 瑞攝(人民圖片)

江蘇如皋城區內綠樹成蔭、清水環繞,展現一幅生態宜居城市的夏日美麗畫卷。
吳樹建攝(人民圖片)
一度沉寂的老街舊貌換新顏,曾經不被注意的「角落」成為群眾娛樂的新天地,過去「一成不變」的店舖變得常逛常新……近年來,伴隨著城市更新的推進,越來越多的城市持續上演「變形記」,為居民和遊客營造舒適的居住環境和休閑場景。
近日,2025年度中央財政支持實施城市更新行動評選結果公示,北京、包頭、蘭州等20座城市位列其中,標誌著新一輪城市更新進入加速期。根據此前發佈的《關於開展2025年度中央財政支持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的通知》,城市更新重點樣板項目建設涵蓋歷史文化街區、老舊小區、口袋公園、綠地開放共享等既有片區更新改造,注重文化、旅遊、餐飲、休閑娛樂等一體打造,加強消費型基礎設施建設。一批「新」空間正為城市文旅發展注入新活力。
「沒想到家門口也成了景點」
「打開窗戶就能看到綠樹、鮮花,出門200米就是社區公園,裡面各種健身器材齊備。」家住北京市西城區什刹海街道的夏傳新已習慣於早晚出門逛公園。綠地越來越多——城市更新為他的生活增添了許多樂趣。不僅如此,他還發現,和他一同逛公園的不只是周邊居民,還有不少操著外地口音的遊客。「沒想到家門口也成了景點。」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北京全市公園總數已達1100個,2/3的公園實現無界融通。今年,北京將全面推進花園城市建設,計劃新增公園綠地200公頃,建設城市休閑公園15處,打造「小而美」的口袋公園和小微綠地50處。「出門賞綠」將變得更加便捷。
《2024北京城市更新白皮書》近日發佈,亮出北京城市更新「成績單」,收錄了部分更新改造案例指引。其中,海澱區「清河之洲」(樹村段)濱水綠廊景觀提升項目,獲評第三屆「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實踐優秀項目」。
清河之洲過去是「臭水溝」,經過生態治理與提升改造,如今四季皆有景,吸引「全齡段」市民遊客前往休閑,成了京城北部最火的河流,還獲評北京市「幸福河湖」。2024年,清河之洲公園共接待遊客260萬人次。
「既有文化也有商業,值得一逛」
近來,位於北京市西城區陶然亭街道的中海大吉巷商業街區人氣頗高,成為市民遊客的休閑新去處。這裏有新中式風格的建築設計,也有優美的自然環境;有餐飲老字號,也有米芝蓮餐廳;有非遺體驗館,也有時尚買手店。自5月底開業以來,這個傳統又時尚的城市更新項目迅速成為社交媒體上的熱門,也讓不少曾經居住在這裏的居民感到「驚喜」,「既有文化也有商業,值得一逛」。
趁著午休,白女士和朋友相約到大吉巷吃飯。「正趕上飯點兒,我們心儀的餐廳排起長隊,沒想到這麼火!」白女士取號後,決定和朋友先逛一逛。街區文保區內保存著大量明清至近代的歷史建築群,包括康有為故居、米市胡同29號院、《每週評論》舊址等,吸引市民遊客駐足拍照或參觀。購物區域內,眾多店舖可供選擇。據瞭解,首批入駐中海大吉巷的150餘家特色品牌中,首店、定製店超過半數。大吉巷以「文保區+商業+商辦+公園」為特色,因臨近菜市口,又與北京三里屯、成都太古裡有相似之處,被網民稱為「菜古裡」,成為北京南城休閑新地標。
重慶市渝中區戴家巷街區也因業態持續「上新」而實現蛻變。曾經的戴家巷雜草叢生、破敗陳舊,居民生活出行都很不便。更新後的戴家巷,保留城牆、古樹、老舊建築,新建崖壁步道,形成獨特城市景觀。好的硬件設施持續吸引商家入駐,目前,戴家巷街區已有40餘家特色小店,不斷豐富市民遊客的消費場景。「商業新地標正成為‘人、城、產’融合的柱蠆式,在一個個鮮活的消費新場景中,城市發展新動能更加澎湃。」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說。
「有‘個性’的街道令人難忘」
江蘇省南京市頤和路11號旁有一棵「歪脖子」樹,與近旁老房子構成的畫面獨具韻味,吸引眾多遊客排隊打卡。頤和路,始建於20世紀30年代,曾是南京規模最大、密度最高的近代住宅集聚區。被納入當地城市更新後,這個百年街區日益「年輕」起來。這裏彙集了「有故事」的老房、特色小店、文創藝術市集,還有居民自發打造的院落景觀,到這裏旅拍、體驗的遊客越來越多。街區內的一座生活污水處理廠還被改造成為「頤和路數字展示館」,成為藝術展覽、品牌活動、文化講座等的舉辦地。「有‘個性’的街道令人難忘。」上海遊客高女士遊覽後稱讚。
南京市鼓樓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街區年客流量超百萬,實現了「讓建築可閱讀、讓歷史可體驗、讓文化可消費」。
戴斌表示,人們的旅遊方式已經發生變化,過去遊客出遊奔著熱門的旅遊城市、地標性建築,如今更願意選擇能夠沉浸其中的場景。正因此,承載著諸多業態、在地文化特色鮮明、生活氣息濃鬱的街巷,日益成為城市旅遊的新目的地。有的街巷以咖啡為特色,有的街巷靠餐飲吸引遊客,有的街巷以購物或者有設計感的工藝品首店而為人所知。街巷經濟正走向個性化和特色化。
中國旅遊研究院的數據顯示,以全國164個旅遊街區為樣本進行監測,今年春節、「五一」和端午等假期,每個街區的日均遊客接待量都在1.5萬到2萬人次的水平,街巷消費呈明顯增長態勢。城市更新的不斷推進,將為街巷經濟創造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本報記者 尹 婕)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6月19日 第 11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