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連山下「學霸民族」:肅南18年免費教育的「草原智慧」

中新網蘭州6月20日電(魏建軍)在甘肅省張掖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這個總人口僅1.3萬的邊疆牧業縣,22名博士、210名碩士的人才密度,讓「學霸民族」的稱號不脛而走。

從「馬背小學」到「數字化課堂」,從遊牧民子女輟學率高,到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100%,肅南用18年免費教育體系的探索,在祁連山深處書寫了一段民族地區教育突圍的傳奇。

6月19日,圖為肅南縣一角。魏建軍 攝 6月19日,圖為肅南縣一角。魏建軍 攝

從「兩免一補」到18年全鏈條支持

「2009年把高中納入免費,2012年擴展到學前教育,2013年連三歲以下托育都免了學費。」肅南縣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劉新元口中的「三免兩補」政策,實則構建了從學前到高中的15年免費教育+3年托育服務的全鏈條支持體系。

據官方統計,全縣2890名學生受益,其中牧區孩子佔比超70%,貧困家庭學生從學前到大學最高可獲13.3萬元補助——這相當於當地牧民家庭兩年的平均收入。

肅南的突破性舉措在於將研究生納入獎勵範疇。據官方數據顯示,僅2024年就有17名裕固族學生獲得研究生階段救助。「我們不能讓任何一個孩子因窮止步於校門。」劉新元的話在高二學生索楠央金身上得到印證:「免學費、發補貼,家裡只需要負擔生活費,我能一心備戰高考。」這種「教育兜底」政策直接推動了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97.82%,遠超全國平均水平。

當牧區學校連上成都七中的直播課

「一根網線打破教育壁壘。」肅南一中校長屈軍展示的課堂畫面里,牧區學生正通過直播與成都七中學生同步上數學課。從2016年引入成都七中直播教學,到2023年實現中小學「數字化賦能」全覆蓋,肅南用「高中直播、初中錄播、小學植入、幼兒園觀摩」的四級模式,讓優質教育資源跨越2000公里落地草原。

硬件上,肅南投入3.2億元實現「十個全覆蓋」:教學樓、宿舍樓、智慧黑板、暖氣系統一應俱全。軟件上,集團化辦學讓張掖中學派6名骨幹教師常駐肅南一中,在「教研同步、師資輪崗」的機制下,肅南一中教師赴張掖跟崗學習已成常態。這種「輸血+造血」模式,使全縣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2.6年,超越全國10.8年的平均水平。

圖為肅南一中學生正通過直播與成都七中學生同步上課。李亞龍 攝 圖為肅南一中學生正通過直播與成都七中學生同步上課。李亞龍 攝

當民族刺繡走進勞動課堂

在肅南一中的勞動教育基地,學生們正忙著收穫自己種植的土豆。屈軍介紹說:「租地、施肥、秋收,每個學生分一袋土豆,既體驗勞動又促進民族交融。」這種將裕固族遊牧文化與現代教育結合的嘗試,正是肅南「五育並舉」的縮影——體育課加入民族傳統項目「頂杠子」,文藝彙演以「中華民族共同體」為主題,甚至刺繡傳承人妥玉桂的工作室也搬進了校園。

「我們不僅要培養高分學生,更要培育‘根在草原、心向中華’的建設者。」劉新元的理念在數據中顯現:近五年,肅南學生在省級民族文化競賽中獲獎37項,3所學校獲評「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校」。這種文化浸潤式教育,讓「學霸」標籤背後更有民族認同的深度。

從「招不來」到「留得住」的逆襲

隨著「縣管校聘」改革和「綠色通道」招聘成為歷史,肅南通過編製備案製、城區學校遴選、支教交流三重機制,近三年引進緊缺學科教師47人,其中研究生佔比15%。政府還為鄉村教師發放每月800元生活補貼,解決住房、子女入學等問題。

師資優化直接帶動教學質量提升:2024年,肅南高考本科上線率較2016年提升23個百分點,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99.08%。更令人欣喜的是「回流現象」——蔡文婧發現,過去前往嘉峪關、張掖求學的學生,如今很多選擇留在本地就讀。

圖為遊客在肅南縣康樂草原。(資料圖)肅南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圖為遊客在肅南縣康樂草原。(資料圖)肅南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正如索楠央金所說:「免費教育給了我們走出草原的勇氣,而家鄉的教育越辦越好,讓我們更有底氣回來建設它。」

祁連雪山見證著這場教育變革:當「學霸民族」的稱號不再只是驚歎,而是成為可複製的發展路徑,肅南正在為全國民族地區教育振興,書寫著一份帶著牧草清香的答卷。(完)

責任編輯:張令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