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三大精神 奮力建成柱蠆式|以武漢為核心串聯五城,東西綿延150公里,「機器人穀」蔚然成型

■長江日報調研組
今年三季度,「荊楚」機器人就要批量上崗。這距《湖北省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突破工程實施方案》發佈不過一年多時間。
丁漢院士去年領銜人形機器人整機和零部件突破工程,半年即出原理樣機,今年2月亮相一代機後迅速產業化。
一年起步、三年見效、五年成勢——長江日報調研組(以下簡稱調研組)歷經1年多走訪發現,通過有組織創新,一個個人形機器人項目加速從實驗室走向新場景。
以武漢為核心,串聯鄂州、黃石等五城的「機器人穀」輪廓清晰浮現。當前,湖北武漢正以人形機器人產業創新突破為引擎,在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柱蠆式中當好龍頭、走在前列。



6月19日,調研組來到光穀築芯科技產業園8號樓,超萬平方米的東智機器人一期生產線已完成建設,投產在即。
10米長的實驗台模擬了地板、地毯、地磚及小型障礙物等不同路況,機器人出廠前需在此完成8小時不間斷行走的測試。
印有黃鶴樓輪廓標識的「小智」樣品機器人格外醒目。光穀東智產品總監樓凱齊介紹,這是落戶武漢後為城市量身打造的產品,年內將發佈2款人形機器人產品,量產300台。
距離工廠不到10分鐘車程,就是光穀東智人形機器人數據採集工廠,坐落於湖北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三樓。
在這裏,日常生活中的超市、餐廳、住宅等14個細分場景全都還原,40多名人形機器人「學員」聚集在此,「日複一日」練習商品抓取、擺排送餐、熨燙衣物……
依託「15分鐘創新圈」,整機組裝、場景測試等環節實現空間集聚,企業可針對本地場景需求快速迭代優化。
在湖北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應用實踐場,「神農」「荊楚」等人形機器人集中展示了藥房分揀、變電站巡檢等多場景應用成果。這些由院士團隊、企業及創新平台等單位研發的多款機器人,在此加速從實驗室到產線的「最後一公里」貫通。
這裏是國內規模最大、場景最豐富、機器人款式最多的創新中心。機器人訓練師團隊平均年齡不超過22歲,知識、技術、人才等各類創新要素於這片穀地間高效循環、激盪交融。
武漢的目標是「打造全國人形機器人標杆城市」,在光穀、南太子湖、漢江灣設立人形機器人專區和1萬平方米以上的創新創業空間,為科學家提供創新工坊,為工程師搭建試驗基地,為企業家構築圓夢舞台。


6月19日,在武漢大學機器人學習算法與軟件操作實驗室,師生們正為「天問」機器人進行手握水杯「喝水」的動作實驗。
這個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工業科學研究院教授劉勝領銜的團隊,為機器人研發了可靠性極高的剛柔耦合靈巧手,相關能力處於行業前列。
調研組走訪發現,武漢正聯合高校與企業,集中力量攻克大腦、小腦、感知、軀幹、四肢五大關鍵核心技術,在高功率密度關節、精細靈巧手、電子皮膚等領域取得眾多重大原創成果,部分技術達到行業領先水平。
走進武漢灝存科技有限公司,調研組成員穿上傳感器設備,體驗隔空操控機械臂倒水,動作流暢無延遲。企業董事長熊鵬航介紹:「即使手指轉動千分之一度,也能被敏銳捕捉並完美複刻,穩定度堪比經驗豐富的醫生。」
企業自主研發的「小腦」技術,已被不少全球頭部人形機器人企業和科研院所採用。在武漢,已開始量產的「荊楚」等人形機器人,都在運動神經中樞領域與灝存科技展開緊密合作。
黑芝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用於構建機器人「大腦+小腦」的芯片,已裝載於劉勝團隊研發的「天問」及其同系列機器人產品上。該公司應用工程副總裁丹恩堃介紹,新款華山A2000芯片致力於賦予「天問」人類常識與決策能力。
鄂州市葛店華威科生產基地下線的指甲蓋大小的電子皮膚,能集成105個感應點。這家院士領銜的企業突破關鍵材料製造工藝,感應點面積僅1平方毫米,在國內首個推出可量產交付的人形機器人觸覺產品。
丁漢院士指出:「人形機器人是科技競爭新高地。」湖北擁有10位機器人相關領域院士,武漢20多所高校開設機器人工程專業,彷彿穀地山巒「臂彎」,將資源、要素盡攬懷中。
武漢提出,整機企業牽頭組建聯合實驗室,最高可獲6000萬元支持。


「項目計劃7月底投產,達產後可年產人形機器人1500台。」武漢手智創新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袁超介紹,位於孝感高新區的生產工廠建有4條人形機器人生產線,目前正在進行裝修和場景佈局,身高約1.65米的「遠遊」機器人將首先進入批量生產。
袁超表示,「遠遊」機器人主要應用於零售、養老、醫療等商業服務場景,還會針對家庭、工廠、超市等應用場景進行開發,後期將逐步擴大生產規模,並引入上遊配套企業,打造人形機器人完整產業鏈。
在長達一年多的走訪中,多路人馬隨「機」而變,進入調研組視野,近30家企業具備產品供應能力,關聯性企業近千家。
「人形機器人有望成為繼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後又一個劃時代的顛覆性產品,現在不佈局,未來連賽道都擠不進。」泛洲精密精衝事業部總經理李貝說。
在武漢經開區,這家湖北省專精特新企業最新研發的人形機器人諧波減速器產品進入測試關鍵階段,預計2026年將迎來量產;
在黃陂,湖北斯微特傳動有限公司每天下線約300個人形機器人「集成關節」;
在光穀,聚集5家整機企業、13家核心企業,31個關鍵零部件實現85%覆蓋率……
沿著武漢都市圈,東西延展150公里、南北鋪開30公里,一條串聯武漢、鄂州、黃石、黃岡、孝感五座城市的狹長地帶,正勾勒出極具張力的「機器人穀」版圖。
在鄂州,華威科研發的「電子皮膚」已實現1克級感知精度;在黃岡,湖北科峰智能為「勞動者」系列人形機器人造「關節」;在孝感,飛恩微電子等帶動傳感器、精密傳動企業集聚。
「以武漢都市圈為中心,完整的人形機器人產業鏈正加速形成。」劉勝院士表示,人形機器人技術關乎材料、力學、芯片、控制等領域,要組合成一個完整的「人」,關鍵在於建立起人形機器人的產業生態,打通全鏈條。


在武漢「機器人穀」的產業版圖上,武漢7家人形機器人整機企業蓄勢迸發,調研組走訪其中多家企業——
在光穀,劉勝院士領銜的「天問」團隊自去年3月起,已成功研發3款「天問」機器人和「遠遊」機器人,並在醫院、學校、餐飲等場所「上崗實習」。陳學東院士團隊領銜的格藍若機器人公司錨定電力巡檢等方面的開發應用,年內有望完成機器人第一期生產線建設;
在武漢經開區,法睿蘭達科技(武漢)有限公司的「鯤鵬」系列人形機器人有望適應銲接、檢測等多種工業環境,力爭在年內實現量產;
在武昌,華中科技大學丁漢院士團隊研發的「荊楚」人形機器人已啟動量產,有望今年三季度「上崗」。
這些即將下線的機器人,如同城市的「新市民」,即將湧入武漢的大街小巷。鄂州的港口、黃石的礦山、孝感的物流中心……場景豐富、舞台廣闊。
湖北人形機器人產業雖起步較晚,但追趕迅速。長江財經智庫研究認為,憑藉紮實的製造業基礎、科研人才優勢、豐富的應用場景以及政策支持,湖北武漢人形機器人產業有望在工業、服務、教育、康養等領域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
嵐圖汽車智能製造示範工廠里,平均每萬名工人配備的工業機器人數量遠超全國平均水平;武漢大學櫻花大道、武漢馬拉松參賽物品領取現場,機器人「見多識廣」;在養老機構里陪老人聊天、下棋,在燕磯長江大橋走上貓道「打卡通關」,在黃石的礦山開採、倉儲物流等場景,機器人將被深度應用……
武漢的目標是,推動人形機器人重點向汽車、醫藥流通、智能家電等企業入企「實訓、打工」,建設機器人企業訓練場,打造全國最優的人形機器人場景開放之城。
以「科創濃度」提升產業厚度,以「場景密度」拓展應用廣度,在武漢及武漢都市圈,一個更具想像空間的「機器人經濟」時代正在到來:產業走廊開始衝刺,「機器人穀」蔚然成型。
長江日報記者李佳 陳永權 陳智 李琴 鄭汝可 執筆:記者李佳 製圖:張莉
(陳潔、陳秋爽對本文亦有貢獻)
【編輯: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