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為賽馬會護老導航照顧者支援計劃啓動典禮主禮致辭

以下是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今日(五月二十三日)下午為賽馬會護老導航照顧者支援計劃啓動典禮主禮的致辭全文:

黃嘉純先生(香港賽馬會董事)、聶德權教授(賽馬會護老導航照顧者支援計劃諮詢委員會召集人)、各位立法會議員、各位非政府機構好朋友:

首先,要感謝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邀請我出席今日的賽馬會護老導航照顧者支援計劃啓動典禮,與馬會、學界、參與社福機構的代表聚首一堂,共同啓動這個意義重大的計劃。

護老者是長者的重要支撐。剛剛我與聶德權教授談到,在座很多都是護老者,大家深有同感。政府一向重視護老者的需要,為他們提供各類服務,包括在財政上為低收入家庭護老者提供生活津貼、透過服務長者例如個人護理、家居清潔和康復訓練等,間接紓緩照顧者的照顧壓力。此外,大家都耳熟能詳的照顧者支援專線182 183,經我們廣泛宣傳後應已家傳戶曉,希望更多人使用專線。

另外,黃嘉純先生提到在馬會支援下起動「照顧者資訊網」(www.carers.hk),資訊網很成功,點擊率在政府網站中相當高。香港樹仁大學做得很好,資訊包羅萬有。我做過很多這類網站的工作,做得好是第一步,宣傳得好更為重要。所以,我們一同做了很多宣傳工作,包括樹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系主任方富輝博士及團隊與我們逐一走遍18區,並調動區議員協助宣傳,提升點擊率。

除政府的一系列措施外,民間和社區支援護老者的力量同樣重要。馬會撥款近三億元是重要舉措,聯同政府一起做,效果定會更為顯著。馬會是先行者,先試驗服務模式,若實行順利及良好,政府便會嘗試接力;始終不能單靠馬會長期資助項目,但馬會有其靈活性,同時試驗新項目。試驗計劃不一定成功,但大家不怕嘗試,當選擇到一個良好模式,政府便會嘗試接力,這是多年來馬會與政府的互動互生關係。我相信這次計劃會帶動照顧者方面的服務,在現有基礎上再創高峰,而且今次還有香港大學秀圃老年研究中心的支援,整個計劃以實證為本,我覺得非常重要,尤其是在投放這樣大的資源時,如有實證為本的基礎可做得更好。

此外,同樣重要的是,香港是全國數一數二老齡化速度高的城市,另一個是上海,我們很相似,做很多照顧長者的工作。若我們在照顧者尤其是護老者方面有一些獨特創新的辦法,在大城市背景下做得好,其實具複製性。大家可以預期,內地很多大城市如上海、北京、廣州等——除深圳是很年輕的城市外——均會面對老齡化問題,只是時間分別。若我們先行一步,摸索到一條行得通的道路,不僅對香港有用有益,亦有示範作用,全國其他大城市都可以參考,尤其特區政府在社福範疇經常與內地頻繁交流。我們在不少概念上可算是先行者,可以通過交流相互合作。內地固然亦有其優勢,例如有些方面比我們更創新、更願意嘗試。我很相信通過這次馬會的出色工作,加上五間優秀的非政府機構,定可摸索合用於香港且具複製性的模式。

剛從聶德權教授口中得知,計劃會成立九間以照顧者為本的中心,我期待有機會可以參觀,最好是以「神秘顧客」身分,當然我深信不論以何種身分前往,非政府機構旗下中心均會提供一流服務。

我希望通過計劃為照顧者提供更多支援,亦明白照顧者數目龐大,不管怎樣投放資源,定有增進空間。過去兩年,不論是政府或是社會包括馬會共同配合下,均投放大量資源在照顧者身上。我認為不外乎多提供知識,不少人以為自己懂得護老,正如我育嬰時也曾以為自己甚麼都懂,但其實育嬰常識需要學習。同樣地,作為照顧者也有需學習之處,可少走些冤枉路。

另一方面是支援。我認為最重要是暫託服務,政府做了很多工夫,包括創造更多暫託服務名額,亦為有經濟困難及交通不便的照顧者提供交通津貼。這些均值得做,亦固然有長路要走,包括如何提升使用率。我們會加強宣傳,建立口碑後或可令照顧者更放心讓家人或親友使用暫託服務——我亦有照顧長者經驗,旁觀者可能質疑何不使用暫託服務,親歷其境時自有多種原因不放心。因你總認為自己最了解家人,離開自己身邊定會擔心其飲食或喜好有否得到照料。改變大家的擔憂是一個過程,多加宣傳亦很重要,讓照顧者看到實效得以放心,希望大家一同努力做好。

最後要感謝Patrick(聶德權教授),他與我亦師亦友——既是我恩師、亦是我很敬重的前上司。今次馬會邀請Patrick「出山」擔任計劃召集人,實屬重要資產,讓計劃價值倍增。

多謝大家!

(轉載自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