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十八題:基層中醫服務

以下是今日(六月十九日)在立法會會議上陳永光議員的提問和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教授的書面答覆︰

問題:

關於地區康健中心和地區康健站為市民提供的中醫服務,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過去三年,各地區康健中心和地區康健站提供中醫服務的詳情分別為何;

(二)第(一)項所述的中醫服務涉及的中醫師人數及受惠的市民人數分別為何;

(三)各地區康健中心和地區康健站計劃在今年提供的中醫服務的詳情(包括預計惠及市民的人數)為何;及

(四)有否計劃在未來進一步加強各地區康健中心和地區康健站所提供的中醫服務;若有,詳情為何;若否,原因為何?

答覆:

主席:

就陳永光議員提問的各部分,現綜合回覆如下。

跨專業護理是提供基層醫療服務和慢性疾病管理的重點之一,中醫藥在基層醫療健康範疇擔當重要角色。按《基層醫療健康藍圖》(《藍圖》)的建議,政府會進一步以地區康健中心服務模式為基礎,發展以社區為本、家庭為中心、連貫全面的社區醫療健康系統。就此,政府積極推動地區康健中心加強中醫藥服務元素,包括推動中醫師加入成為地區網絡服務提供者。

現時,地區康健中心(包括地區康健站)向會員提供中風復康計劃、退化性膝關節痛症及腰背痛管理計劃,地區康健中心營運機構會與中醫師和醫護專業人員建立服務網絡和訂立資助安排,參與計劃的人士可以共付模式接受個人化的中醫和其他醫療服務。截至二○二四年第一季,各地區康健中心已連繫近400位中醫師成為網路服務提供者。患有中風、退化性膝關節痛症及腰背痛的會員可按需要選擇此類獲資助的中醫服務,包括針灸和穴位按壓治療。網絡下的中醫師亦會提供疾病預防、養生和健康教育,包括食療等班組活動。地區康健中心亦積極與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開展協作,包括以協作模式在地區康健中心推廣或提供天灸服務。過去三年(截至二○二四年三月三十一日),地區康健中心的中醫班組活動和個人化健康護理服務累計服務人次約5 700(臨時數字)。

事實上,香港中醫藥界的資源主要集中在私營界別,超過九成中醫師在私人市場執業,而每年約有一千四百萬人次的中醫門診服務由私營界別提供,在社區層面建立了強大的服務網絡。政府透過長者醫療券計劃(醫療券計劃)為合資格香港長者每年提供2,000元的醫療券金額,資助他們使用由包括中醫在內的14類醫護專業人員所提供的私營基層醫療服務。過去三年,長者在醫療券計劃下就使用中醫服務申領的金額按年上升,二○二三年申領金額接近11.41億元,為醫療券計劃中各專業中申領金額第二高的專業。

此外,政府資助中醫藥基層醫療服務方面,18區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現時每年平均提供約150萬人次的服務,當中政府資助門診服務籌額數目已於二○二三年十月起由每年約60萬個增加至80萬個,增幅超過三成。香港首間中醫醫院在二○二五年年底起分階段投入服務後,亦會提供一系列的政府資助門診服務。

政府會按照《藍圖》繼續發展基層醫療各項服務(當中包括中醫服務),以善用公私營中醫界別的資源。同時,政府將進一步探討中醫藥在基層醫療參考概覽中的參與,以善用中醫藥在健康管理中的潛在優勢,並促進基層醫療服務的跨專業合作。為發揮中醫藥的強項和優勢,政府會繼續探討進一步加強中醫藥基層醫療服務的方向及策略,例如透過策略性採購加強私營中醫界別在資助服務的參與、探索建構合適的服務範疇及模式、加強跨專業合作,並透過制定相關培訓、宣傳推廣、健康評估、預防護理和引入有中醫參與的新項目,特別是在慢性疾病預防和健康管理方面,推動基層醫療服務與中醫藥服務進一步產生協同效應。

與此同時,醫務衞生局正與中醫藥界共同制訂《中醫藥發展藍圖》,當中亦會全面檢視中醫藥服務發展的長遠策略及規劃,包括中醫藥在基層醫療的參與和與地區康健中心的進一步協作模式等相關議題。

(轉載自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