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環署呼籲市民加強防範蚊患

​食物環境衞生署(食環署)今日(六月二十四日)公布,五月份全港白紋伊蚊誘蚊器指數為百分之十三,屬於二級水平,顯示監察地區內白紋伊蚊的分布情況頗為廣泛。相關政府部門已加緊採取防蚊及滅蚊行動。

五月份,在64個監察地區中,10個地區的分區誘蚊器指數高於百分之二十的警戒水平。有關的誘蚊器大多位於區內的私人住宅區、公共屋邨、學校、康樂設施及公眾地方,食環署已聯同相關政府部門立即採取行動,在有關地區加強防蚊及滅蚊工作。

另外,五月份白紋伊蚊密度指數為一點三,表示在發現有白紋伊蚊的誘蚊器中,白紋伊蚊成蚊的平均數量為一點三隻,顯示整體監察地區內的白紋伊蚊成蚊數量並不多。有關各區的白紋伊蚊誘蚊器指數、密度指數及防蚊措施資料,請瀏覽食環署網頁www.fehd.gov.hk

食環署發言人說:「本地蚊患情況與季節變化有顯著關係。在炎熱多雨的春夏月份(即五至九月),有利蚊子迅速繁殖,期間各監察地區的誘蚊器指數可能會相對較高。食環署提醒市民須繼續恆常的防治蚊子工作,特別是對構築物的維修及保養,填補隙縫、孔洞等可引致積水的潛在蚊子滋生地,減低蚊子滋生的機會。」

發言人續說:「政府關注五月份的蚊患情況,持續炎熱及有雨或導致該月白紋伊蚊誘蚊器指數上升。政府跨部門防治蟲鼠督導委員會已在六月三日召開會議,檢視蚊患最新情況及各部門的防治蚊患工作。食環署與相關政府部門已持續深化在各自管轄範圍的防蚊及滅蚊工作,包括清除蚊子滋生地、施放殺幼蟲劑、以霧化處理方式殺滅成蚊,並於適當位置設置捕蚊器等。食環署亦聯同相關部門進行實地視察,並為部門提供專業意見和技術支援,協助它們迅速制訂和實施有效的滅蚊措施,同時加強公眾宣傳和教育。食環署會持續監察各區的蚊患情況,並迅速採取有效防治措施。」

因應日前錄得第二宗本地登革熱個案,食環署已即時在病人住所、工作地點及在疾病潛伏和傳染期到過的地方250米半徑範圍內,進行蚊患調查、採取額外針對性的防蚊滅蚊工作(包括進行霧化處理方法、施放殺幼蟲劑、設置捕蚊器等),並加強巡查及按需要採取執法行動。

食環署今年繼續分三期進行全港滅蚊運動,第二期滅蚊運動已於四月十五日展開,剛於六月十六日結束。其間,食環署各分區辦事處會針對區內一些受關注的地點,例如公眾街巿、熟食中心和小販巿場等設施、單幢式樓宇、街道和後巷、大廈的公用地方、村屋、建築地盤、空置土地及路旁工地等,進行一連串的清除積水及防治蚊患行動。食環署亦已於第二期滅蚊運動後,由六月二十四日起在全港推行為期三周的主題性防治蚊患特別行動,例如在個別建築地盤加強滅蚊。為進一步加強滅蚊的成效,食環署亦已聯同相關部門,於五月二日起展開第二期全城防蚊及滅蚊行動,集中清除潛在蚊子滋生地,並呼籲私人物業管理公司及早維修處所,減少蚊子滋生地;並在雨季開始後定時以超低微量噴灑方式殺滅成蚊。

食環署呼籲市民繼續攜手合作,及早於家居及其他環境採取防蚊及滅蚊措施,包括視察家居及附近環境、徹底清除可供蚊子滋生的地方、每周最少一次徹底更換花瓶的水及擦洗內壁並清倒盆栽墊碟的水、妥善棄置汽水罐和飯盒等容器,以及在棄置的輪胎上鑽大洞。此外,食環署亦建議市民和物業管理公司,應經常保持溝渠暢通及填平凹陷的地面,以防積水,並每周最少一次以鹼性清潔劑擦洗溝渠和排水明渠,除去可能積聚的蚊卵。

白紋伊蚊是傳播登革熱的病媒。登革熱常見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在多個東南亞國家,已成為風土病。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最新監測數據顯示,部分亞洲地方錄得的登革熱個案數字較去年同期增加,而美洲地區(包括巴西、阿根廷和秘魯)自二○二四年至今更共錄得超過800萬宗個案,為歷史新高。鄰近地區登革熱的活躍程度高企,香港今年至今錄得28宗外地傳入登革熱個案,以及兩宗本地個案,巿民應積極採取有效的防治蚊患措施。

(轉載自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