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十五題:水資源管理

以下是今日(六月二十六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容海恩議員的提問和發展局局長甯漢豪的書面答覆:

問題:

據報,水務署正研究調整水費,備受社會各界關注。關於水資源管理,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有否考慮調整水費以外的其他方案以改善水務署的經營狀況;如有,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二)水務署會根據甚麼準則來決定水費的調整幅度;
 
(三)過去五年,每年關於沖廁水的以下資料:
(i)每日人均沖廁水量(按以海水及食水沖廁分別列出);
(ii)使用海水和食水沖廁人口的分別比例;
(iii)使用海水和食水沖廁的分別成本(每立方米);
(iv)每日人均沖廁供水流失量;及
(v)用於興建、擴建、升級及維修供應海水沖廁的基礎設施的開支和有關項目的詳情;
 
(四)關於食水供應及耗用量的以下資料:
(i)過去五年,每年的每日人均住宅食水耗用量(按東江水及本地水源分別列出);
(ii)過去一年,東江水和本地水源的食水的分別供應總量和所佔比例;
(iii)過去五年,每年東江水和本地水源食水供應的分別成本(每立方米);
(iv)過去五年,每年購買及處理東江原水的開支分別佔東江水的食水供應成本的比例;及
(v)二○二二年至今,每年的水塘溢流量;
 
(五)過去五年,每年關於非法取水的以下資料:
(i)政府接獲舉報和投訴的分別宗數;
(ii)被定罪的個案宗數;
(iii)被定罪個案所涉及的非法取水量;及
(iv)因非法取水而受污染的食水水量;
 
(六)自去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將軍澳海水化淡廠第一期啓用至今,(i)該廠每日的實際食水產量、(ii)有關產量佔全港食水用量比例,以及(iii)該廠生產食水的實際平均成本(每立方米)分別為何;
 
(七)目前全港已使用逾30年的水管的總長度;過去五年,每年(i)用於新建、升級及維修水管的開支和有關項目的詳情,以及(ii)食水水管滲漏比率和所涉及食水流失量;
 
(八)過去五年,每年水務署的「智管網」偵察到水管異常的個案宗數及相關的食水流失量,以及「智管網」誤報水管異常的個案宗數為何;及
 
(九)政府有否計劃進一步減少水管滲漏和降低食水成本;如有,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答覆︰

主席:
 
水務署一直致力為市民提供可靠、充足及優質的用水,並為此透過不斷完善水資源管理及善用科技,以控制供水成本。水務署自二○○八年起致力推行「全面水資源管理策略」,一方面控制食水需求增長,包括透過公眾教育加強節約用水,另一方面開拓多元化的水資源,提升香港食水供應的應變能力。
 
就容議員提問的各部分,現回覆如下:
 
(一)水務署一直致力控制成本,以改善水務經營狀況。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透過控制食水用量減少供水設施的需要,降低供水的營運、保養及折舊等開支,達至更佳的成本效益。為此,水務署積極推行各項節約用水措施及宣傳,在今年二月已經推出新一輪慳水運動——「不缺水的未來由你開始」,透過一連串活動,包括創作慳水主題曲、播放全新的政府宣傳片、舉辦慳水嘉年華及線上公眾參與活動等,加強市民節約用水的意識,改變用水習慣。
 
另外,水務署已經實施一系列的措施提升水務設施的成本效益,包括(i)建立「智管網」監測管網滲漏情況及更換或修復個別較高風險水管段落,以減少政府水管爆裂或滲漏的風險;(ii)控制私人水管滲漏及安裝智能水錶,以減少食水流失;及(iii)提升水務署的能源管理系統覆蓋整個供水鏈,包括收集、貯存、輸送及原水處理、食水與海水的供應及分配,以及在香港水塘發展大型浮動太陽能板發電場以發展再生能源等,以減少能源的支出。
 
為更有效地控制供水成本,水務署正制定整體數碼轉型路線圖,以加強其數碼基礎建設及建立數據管理標準系統,並分階段實施一系列數碼化項目和措施,包括建立水務署中央運作管理中心、物聯網平台、雲端數據中心、數碼孿生及水力模型應用等,以提升供水的運作效率和穩定性,及節省電能。

(二)政府的水費政策採取「用者自付」及「收回服務成本」的原則,水務署每年均會按既定政策和機制檢討水務帳目及收費水平。水費自一九九五年二月起,至今已近30年沒有作出調整,水務經營帳目自一九九八/九九年度起已錄得虧損,最新水務經營帳目的成本回收率已跌穿80%水平,為歷年來最低。在檢討水費時,我們會考慮一籃子因素,包括政策原則、市民的負擔能力、社會經濟狀況及水務經營帳目狀況等,以及持份者的意見。
 
(三)(i)、(ii)和(iii)香港自一九五○年代已開始使用海水沖廁。多年來,水務署逐步擴展海水供應網絡。現時,海水供應網絡已覆蓋全港約85%的人口,水務署會繼續積極鼓勵已有海水供應網絡覆蓋的用戶轉用海水沖廁。水務署亦正積極推展使用循環再用水作沖廁及其他非飲用的用途,從而進一步提升海水及循環再用水沖廁比例至90%以上。過去五年,每年關於人均海水和食水沖廁的各用水量和成本如下:
 

年份 人均沖廁用水量(公升/日)
海水 食水 總量
(海水及食水)
二○一八/一九 69.2 24.1 93.3
二○一九/二○ 75.0 18.4 93.4
二○二○/二一 77.1 19.9 97.0
二○二一/二二 75.8 20.2 96.0
二○二二/二三 73.0 18.4 91.4

 

年份 沖廁用水的成本(元/立方米)
海水(註一) 食水(註二)
二○一八/一九 4.3 9.6
二○一九/二○ 4.2 9.9
二○二○/二一 4.2 9.8
二○二一/二二 3.9 9.6
二○二二/二三 4.1 9.6

註一︰包括收集海水、處理、分配和客戶服務的支出
註二︰包括購買及收集淡水、處理、分配和客戶服務的支出。

(iv)和(v)水務署並沒有沖廁供水流失量的記錄。而用於興建、擴建、升級及維修供應海水沖廁的基礎設施的開支和有關項目的詳情如下:
 

年份 興建、擴建或升級(註) 維修
有關項目
的數目
開支
(百萬元)
開支
(百萬元)
二○一九/二○ 258 501.1 84.6
二○二○/二一 285 604.4 85.5
二○二一/二二 310 628.8 96.8
二○二二/二三 301 738.7 105.6
二○二三/二四 384 737.4 126.5

註 : 包括「更換及修復水管計劃」及「風險為本水管改善計劃」下的甲級及丁級工務工程項目。

(四)(i)過去五年,每年的每日人均住宅食水耗用量如下:
 

年份  人均住宅食水耗用量(公升/日)
二○一八/一九 134.1
二○一九/二○ 137.5
二○二○/二一 152.6
二○二一/二二 148.1
二○二二/二三 141.7

(ii)在二○二三年,香港的食水總用量為1 068百萬立方米,當中東江水和本地水源的分別供應量為820百萬立方米(77%)和248百萬立方米(23%)。
 
(iii)和(iv)供應東江水的成本包括購買東江水、處理、分配和客戶服務等支出。過去五年,用作購買東江水的開支佔整體供應東江水平均成本約55%,每年東江水和本地水源食水供應的成本如下:
 

年份 東江水
(元/立方米)
本地水源(註)
(元/立方米)
二○一八/一九 10.6 4.8
二○一九/二○ 11.0 5.1
二○二○/二一 11.0 5.1
二○二一/二二 10.9 5.0
二○二二/二三 11.1 5.0

註︰包括收集原水、處理、分配和客戶服務的支出。

(v)本港水塘出現的溢流大都發生於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中興建的中小型水塘,當中包括薄扶林水塘、香港仔水塘、下城門水塘、大潭水塘及石壁水塘。由於它們是按當時的用水需求建造,所以容量較小,當發生大雨時,水塘收集到的雨水會比它們的容量為高,因此容易出現溢流。由於上述水塘不會用於儲存東江水,經水塘溢流的都是天然雨水,而非輸港東江水。
 
在現時東江水供水協議中,以「統包」方式購買東江水的安排下,本署會因應實際用水需求,每月向廣東省當局訂定輸入的東江水水量,從而有效地減低水塘滿溢的風險。儘管如此,本署亦一直有採取措施減少水塘溢流量,例如透過調節濾水廠從水塘接收的水量,以預留足夠水塘容量在雨季收集雨水。然而,實際的溢流量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每年的降雨量及其分布情況。由二○二二年至今,本港水塘的溢流量表列如下:
 

年份 水塘溢流量(百萬立方米)
二○二二 12
二○二三 47(註)
二○二四
(截至五月)
0

註:主要由於在二○二三年九月發生極端降雨,導致二○二三年出現較高的溢流量。

(五)過去五年,每年關於非法取水的資料如下:
 

年份 舉報和投訴的宗數
(註)
定罪的個案
宗數 非法取水量
(立方米)
二○一九 402 102 9 085
二○二○ 316 62 334
二○二一 351 109 9 728
二○二二 254 54 15 316
二○二三 234 36 588

註:水務署接獲的非法取水舉報和投訴已包括在上述列表中。此外,由於進行調查及搜證需時,因此「定罪的個案」未必是當年接獲的「舉報和投訴」。
 
非法取水常見的情況包括:經由消防供水系統取水作非消防用途(例如洗車),或由並非以水錶量度的供水系統取水等。此等行為造成食水污染的風險較低,水務署亦未有發現上述個案有造成食水污染的情況。

(六)將軍澳海水化淡廠第一階段於二○二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開始供應食水,現時最高產量為每日135 000立方米,可供應全港約5%食水用量。水務署海水化淡的供水成本約為每立方米13元,供水成本包括折舊成本、運作成本、食水運送及客戶服務等支出。
 
(七)截至二○二四年五月,全港的食水和海水水管總長度約8 400公里,當中約2 100公里的水管已使用逾30年。為符合成本效益,水務署採用風險為本的水管資產管理策略,根據水管使用年期、物料、過往爆裂或滲漏記錄、周遭環境,以及其爆裂或滲漏的後果等因素,評估水管爆裂或滲漏的風險,優先為風險較高的水管進行改善工程,包括更換或修復水管,以達致減少整體水管爆裂或滲漏風險。
 
(i)用於新建、升級及維修水管的開支和有關項目的詳情如下:
 

年份 新建或升級 維修開支
(百萬元)
有關項目的數目 開支
(百萬元)
二○一九/二○ 427 1,365.4 89.5
二○二○/二一 487 1,578.0 96.3
二○二一/二二 562 2,070.0 98.9
二○二二/二三 555 2,023.7 90.6
二○二三/二四 680 1,337.3 109.2

 
(ii)過去五年,政府食水水管滲漏比率和所涉及食水流失量如下:
     

年份 水管滲漏比率 流失食水量
(百萬立方米)
二○一九 15.2% 150
二○二○ 14.8% 150
二○二一 14.6% 149
二○二二 14.4% 148
二○二三 14.0% 144

 
(八)過去五年,水務署的「智管網」並沒有誤報個案,而成功透過「智管網」偵測到政府食水管的異常的個案宗數及相關的食水流失量如下:
 

年份 「智管網」偵測到食水管異常個案數目 每日流失食水量
(萬立方米)
二○一九 400 3.5
二○二○ 520 2.2
二○二一 660 3.3
二○二二 880 6.3
二○二三 1 037 7.5

 
(九)整體而言,水務署除了實施風險為本的水管改善工程,亦透過建立「智管網」,成功識別滲漏區域及為滲漏水管進行快速維修,從而減少滲漏和爆裂個案,相關措施正逐步取得成效。我們循此方向爭取在二○三○年達至把水管滲漏率減至10%以下的目標。
 
正如上文(一)所述,水務署期望透過優化水務設施的管理和運作,加強控制及降低供水成本。

(轉載自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