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六題:細菌對抗生素的抗藥性

以下是今日(六月二十六日)在立法會會議上陳克勤議員的提問和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的答覆︰
 
問題:
 
據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曾警告,二○五○年時每年或有多達1 000萬人因「抗生素抗藥性」死亡。此外,有本地大學研究發現,城門河、啟德河及不同堆填區附近的海域含有殘餘藥物(包括抗生素)。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過去三年,政府有否對本地水產進行抗生素等抗菌藥物含量的檢測;如有,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有何措施預防本地海域、河流和水產的抗菌藥物含量超標?
 
答覆:
 
主席:
 
就陳克勤議員的提問,經諮詢醫務衞生局後現綜合回覆如下:
 
抗菌素耐藥性是指細菌演變成能抵抗原本有效的藥物。感染耐藥性細菌的病人的患病時間會因而延長,甚至會增加死亡風險,而濫用和過度使用抗生素是導致產生耐藥性細菌的主要因素。
 
政府一直高度重視應對抗菌素耐藥性的必要性,並於二○一六年成立抗菌素耐藥性高層督導委員會,由醫務衞生局局長擔任主席,成員包括醫務衞生局、環境及生態局、漁農自然護理署(漁護署)、衞生署、食物環境衞生署及環境保護署(環保署)等政府決策局及部門,以及公私營醫院、醫療和護理組織機構、學術界和相關專業團體等,旨在鼓勵各專業界別在「一體化健康」框架下攜手協作及互相交流。政府於二○二二年發表第二份《香港應對抗菌素耐藥性策略及行動計劃》(《行動計劃》),為二○二三年至二○二七年制訂應對抗菌素耐藥性威脅而採取的策略,工作目標包括完善抗菌素的使用,以及促進抗菌素耐藥性的相關研究,包括環境在抗菌素耐藥性演變中的作用及重要性。
 
市民在使用抗菌素時亦必須注意個人衞生(包括保持手部衞生),並遵照醫生的建議使用抗菌素。如有任何疑問,應向醫生或藥劑師查詢。
 
在「一體化健康」框架下,相關政府部門和機構透過跨界別協調和合作,共同落實《行動計劃》下各個範疇的工作。
 
就本地出售的水產進行抗生素等抗菌藥物含量檢測,食物環境衞生署食物安全中心自二○二一年至二○二四年五月透過食物監測計劃,共抽取約4 300個本地出售水產品樣本進行抗生素殘餘檢測,發現八個樣本抗生素殘餘含量不合格,合格率即為99.8%。作為參考資料,二○二一年至二○二三年恆常食物監測計劃的整體合格率每年為99.8%至99.9%,可見抗生素殘餘含量與食物整體合格率相若。
 
此外,為提升本地漁產品的競爭力,漁護署推出了「優質養魚場計劃」。在計劃下,養殖場不得在未經漁護署或註冊獸醫指示下使用任何抗菌藥物;並且必須保存藥品和飼料添加劑的庫存及使用紀錄。過去三年,漁護署抽取了約800個本地養殖水產樣本作抗菌藥物含量檢測,全部符合相關要求。
 
廢棄藥物處置方面,根據《廢物處置條例》(第354章),藥品供應商或醫療機構內過期或失效的廢棄藥物(包括抗生素),均被界定為化學廢物,其儲存、收集、運送及處置均須符合《廢物處置(化學廢物)(一般)規例》(第354C章)的規定,相關機構須聘用持牌化學廢物收集商收集及運送到持牌化學廢物處置設施作焚化或適當處置。環保署亦會發信提醒醫院、診所等機構將所產生的廢棄藥物(包括抗生素),須按法例要求作適當處置。
 
至於家居產生的少量廢棄藥物,可當作一般家居廢物處置。本港運作中的堆填區以全密封式設計及建造,設有多層合成防滲透墊層系統覆蓋整個堆填區的底部,廢物在堆填區內會經過厭氧消化,而分解後產生的滲濾污水會被全面收集,再經堆填區內設置的滲濾污水處理設施處理,包括利用序批式反應器作好氧消化,即使滲濾污水有殘餘抗生素,絕大部分會被去除,才會排入公共污水渠。
 
污水處理方面,現時本港的公共污水收集系統已覆蓋超過93%的人口。根據渠務署的研究資料,本港污水處理廠亦能有效去除絕大部分污水中的藥物殘餘(包括抗生素),其中二級污水處理廠就一些抗生素的去除率可達九成或以上,與海外相關研究結果相若。經上述污水處理過程後,在排放水中的殘餘抗生素含量已大大減少。
 
為保護香港海水和河溪水質的水生態環境,環保署一直有進行常規水質監測計劃,以提供數據作水質管理和水污染管制之用。就殘餘抗生素水平對香港水環境的影響,環保署已在二○二○至二○二一年間委托本地大學進行相關水環境基線調查研究,結果顯示本港河流(包括啟德河和城門河)的殘餘抗生素濃度與其他國家人口較稠密的城市(例如英國倫敦、蘇格蘭格拉斯哥、比利時布魯塞爾和奧地利維也納等)的河流錄得殘餘抗生素水平相若,在本港水環境中的抗生素殘餘濃度低於「預測無影響濃度」(Predicted No Effect Concentration, PNEC),數據顯示對本港水生態環境沒有實質影響。
 
多謝主席。

(轉載自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